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江夏青玲:道路建设的出路重在“落实”
2015-07-10 
        7月8日晚8时,2015年武汉“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期中考”第三场,聚焦路网、停车场规划不科学、建设滞后问题。(7月9日荆楚网)

        问政现场,从南湖6条规划路搁置20年,40万居民出行难的“望眼欲穿”;到光谷广场大转盘“不堪重负”,“转盘转不动”的“堵死模式”;再到开车就像驾考划桩的“无奈调侃”……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实则是众多的民生苦楚。

        民生是最大的工程。众所周知,城市道路建设关乎民生,它是城市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集中的体现,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为何武汉却出现“路而不通,建而不成”、群众怨声载道的局面呢?

        半年前的电视问政,武汉市各区曾做出一份承诺:依靠制度和管理,打破道路修了破、破了修的怪圈。而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怪圈还是没能打破。承诺没有兑现,一纸规划没有落实的背后,反映的是“民生为本”理念的缺失。

        确实,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建设规模大,拆迁困难,内容复杂,涉及到桥梁、道路、电力、通讯等方方面面,但是这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相反,它正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所在,考验的正是政府的作为。

        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透支政府信用,造成懒政思想。行动是最好的办法,路网、停车场如何应急谋远?道路建设如何还便于民?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落实”。

        针对路网、停车场规划不科学、建设滞后等问题,首先就是要严格把好设计关。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建设前,必须认真规划和实地考察,以设计出最佳的方案。6条规划路竟然能搁置20年,在人们的质疑声中,相关部门回应方案上存在矛盾。可笔者想说,既然找到了困难所在,为何迟迟不能“对症下药”?止步不前更不应是民生工程的结局。

        工期紧,质量要求高,施工人员多,难免造成影响,这就需要大量有效的协调组织工作,严格把好施工关。正如暗访中暴露出的光谷“堵死”模式,事实证明,“占一补一”的方式并不能有效缓解道路拥堵问题,而是要站在一个大的系统上充分考虑施工期的交通组织安排,规范施工程序,做到统筹安排、协调配合。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进而最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群众举起的“哭脸”是诉求的真实反映,职能部门负责人脸色“难堪”之后更需有然后,将规划“落实”,把意见“落实”,行动是最好的出路。

        本文来源:荆楚网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