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交通先行百业兴
2015-07-16
热情舒心的服务。
抗冰雪保畅通。
自助售票我来帮您。
农村公路美如画。
厦门快速公交。
这里不是传统的经济强省,
却因为交通的便捷通畅,
成为东南沿海新兴的重要省份。
这里山岭叠嶂,
长期受地理条件制约,
却因为交通的覆盖通达,
让百姓的幸福生活不被关山阻隔。
这里有重要的战略定位,
更因为交通的延伸拓展,
让两岸民间交流更密切连心。
这里是福建,
交通的先行发展,
带来了百业兴旺,
催生了幸福之花。
三步跨越迈步先行
从交通被动跟随甚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交通先行引领经济社会腾飞,福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一次精彩蜕变。
古人有言,“闽道更比蜀道难”。受制于广袤山地的地理环境,长久以来,交通是制约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瓶颈。
打破瓶颈,从农村公路建设开始。2003年,福建成立省级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和解决农村公路规划、计划、资金安排、工程建设等事项。2004年,福建省交通厅印发《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提出到“十五”期末,全省实现县通乡镇公路路面硬化;到2010年年底,全省基本实现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确保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条路面硬化的公路通往乡镇或主要干线。
事实上,这一目标在2008年就提前实现了。如果说,农村公路的优化奠定了福建交通服务社会发展的信心,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福建交通则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保障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9年,福建省提出建设“三纵八横”高速公路、“二纵二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和农村路网等不同层次的公路网络体系。截至2014年,福建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投资连续三年突破800亿元,连续8年排名全国前八位。“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4000多亿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发展。根据福建识2014—2018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在未来几年中,福建将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五年累计投资突破5000亿元,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福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推手。
从跟随到引领,从滞后到先行,交通开始逐步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三个服务”,是福建交通先行官作用的具体体现。其一,服务产业布局。在福建,几乎所有产业集群都与发达的路网相伴而生。以泉州沿海大通道为例,它串联起沿线主要工业园区、重要港口、旅游景点等,带动泉州沿海6县、4大港区、8个较大工业区、23处景区景点的发展,提高了427公里海岸线、118万亩浅海滩涂、11360平方公里海域的开发利用。此外,每个地市建设的公路港,高铁、公路客运、公交无缝衔接的综合枢纽,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海西港口群,干支协调的空港布局等,都对经济产业优化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二,服务百姓便捷出行。交通先行,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福建省连续多年将公交服务便民工程、村村通客车工程等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此外,大力推进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和公路安保工程,实施海岛交通便民工程、游客公共交通服务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畅通高效、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近年来,福建更大力提升出行信息化水平,建设了全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未来将利用互联网打造客运“一站式服务”,建设福建省综合交通准点地图、建设交通出行数据云平台、推广电子客票等。
其三,服务城镇化发展。经过多年建设,福建的基本路网框架已经形成,而目前的重点则是进一步优化地方路网的“毛细血管”,根据小城镇的需要,建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多层级路网体系,使城镇之间通达更加方便。
从古老的“要想富,先修路”,到新时期的“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先行官”,随着时代发展,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如今,随着中央陆续出台支持福建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确立福建作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园区建设试点、把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等多项直接关系福建发展的重大政策,生机勃勃的八闽大地正迎来新的发展春潮。
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福建交通已经迈出了积极的“先行”步伐。
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构建链接中西部地区的快速运输大通道;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和综合运输管理有机统一,构建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和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布局、强筋健骨,加快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综合运输站场建设;继续推进以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以“两集两散两液”为核心的海西港口群、“三纵六横”干线铁路网、“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八纵十一横十五联”普通国省干线路网和“市市有机潮建设,形成对接两洲、服务中西部,连接全省各市县、主要对外口岸和产业集中区的交通运输通道主骨架……
根据福建拾四个交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到2030年,全省将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而到那时,福建对外开放优势将更加显著,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将以更加开放、自信、美丽的姿态站在全球经济的舞台。
平潭故事
从一座荒凉封闭的离岛,到两岸交流开放新特区;从一个贫瘠落后的贫困县,到吸引千亿投资的“黄金海岸”,平潭的华丽蜕变,皆起源于交通的变化。
福州东南,一座安静的小岛,海浪热烈冲刷着蜿蜒的海岸线,来自太平洋的劲风常年吹拂。往东68海里,就是台湾的新竹市。
这是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
七年前,林建民第一次来平潭的时候,这里还是个荒凉落后的离岛。整座岛上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道路坑洼不平,岛上居民每天“出岛等渡、进岛找路”,出行工具只有三轮车或摩托车。交通不便,资源贫瘠,岛上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有能力的当地人纷纷外出打工。
“当地人都不愿留下来的地方,会有台湾人愿意来吗?”作为一家对台商贸企业的商务代表,他心里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七年后,他从福州乘车,经海峡大桥一路驰骋,40分钟就上了岛。而他对平潭的信心,也从这一刻起重新点燃。
像林建民一样,许多人对平潭的瞩目,都是从交通运输的巨大变化开始的。
2010年12月25日,平潭海峡大桥建成通车,使平潭全面融入福州的经济半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从平潭乘高铁到长乐国际机场只需25分钟。
岛上,“一环两纵三横”的城市道路网络,搭起了人流、物流快速流通的主干线。环岛路串起了全岛重要基础设施与旅游景点;南北向的坛东大道和坛西大道与两座海峡大桥、高铁站相衔接,进一步提升对外辐射能力;东西向的金井湾大道、福平大道、苏平大道则将入岛通道延伸至全岛各个重要区域。
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让平潭作为对台主通道的地缘优势真正得以凸显。
2011年11月,高速客滚船“海峡号”从平潭澳前码头起航,直航台中,拉开两岸客货运输常态化的序幕。目前,平潭开通了直航台北、台中的航线,开通了两岸“小三通”海上货运航班。“台车入闽”从今年4月起正式实现,台湾货车能通过客滚船直接把货物运到平潭。此外,两岸海运快件也已正式迈入进出口双向运营。
交通也使两岸民间交流越来越密切。2014年4月11日,台湾进香团和用于运载妈祖銮轿金身的车辆搭乘“海峡号”从台中抵达平潭,通关后换上临时车牌后到莆田、厦门、泉州、福州、平潭等地参访进香。今年5月19日,7辆台湾普通轿车搭乘丽娜轮开进平潭,标志着台胞可驾驶自有车辆入闽行驶。未来,大陆居民开车赴台湾自驾游也将成为可能。
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跨越,使平潭与台湾之间,从物理空间上的近距离,延伸至经济全面对接、文化深度交流、社会融合发展,真正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同时,不断优化的交通环境,也在推动着平潭经济起步。
作为福建自贸试验区三片区之一,平潭将重点建设自由港和国际旅游岛,而这两大目标均离不开交通的支撑。金井湾货运码头将打造“港口带动、经贸联动、产业推动、宜居宜业”的港口经贸区,打造对台物流的“黄金通道”,开办台湾创业园,吸引更多台湾投资者与青年人才。澳前客运码头则将通过进一步升级改造,助力平潭旅游业升温。
截至今年4月底,平潭金井湾片区已入驻企业476家,其中不乏台湾宸鸿集团这样的世界名企。值得注意的是,仅2015年新增入驻企业就多达324家,这恰与近两年平潭交通运输的跨越发展“同步”。
交通的发展不仅造就了新的投资“黄金海岸”,更惠及了40万平潭人民。福建运管部门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投放了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开通多条城乡公交线路,实施海岛便民工程,推广1元低票价和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大部门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安全方便的公交车,过去无路无车的出行窘境已成为历史。
这是一座海岛的新生。
海丝起点,遇见新泉州
从百舸争流、货通四海的海上丝路,到综合运输体系下高效繁荣的跨境商贸,千百年来,泉州人走向世界的信心和底气,始终有交通发展的强劲支撑。
碧波荡漾的泉州湾,涨海声中,千帆点点。新落成的泉州湾跨海大桥纵贯两岸,像是一个迈向海洋深处的巨型步伐,诉说着泉州走向世界的雄心。
一千年前,也是从这片广袤的海域出发,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装满一艘艘大小船舶,经海路运往亚欧诸国,再满载着香料、药材、珠宝盛装回港。那时的泉州港,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商贾汇聚,繁华盛极一时。
泉州人始终怀着走向世界的梦想,“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而无论是曾经乘风破浪的海上丝路,还是现在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综合运输网,为这个梦想铺路扬帆的,都是交通。
在距离泉州港50公里外的晋江陆地港,晋江美明达鞋业公司董事长赖世沛的梦想也在加速起航。作为沃尔玛的供应商,供货时效是企业的生命线。以前,他的货只能自己发往厦门港通关,一旦遇到堵车延误,错过海关工作时间,就只能转空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而自从与晋江陆地港合作后,他的货物不用绕道厦门,在这里就能一站式完成全部通关手续,可实现提箱装货、场装,还可以选择甩挂装货,节约了大量的物流成本。据统计,美明达由此每年可节约运费近千万元。
以制造业发达而闻名的泉州,被中国工程院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试点,并发布了”泉州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其中,引导企业“走出去”是主攻方向之一。目前,泉州在制鞋、纺织服装、食品、建筑建材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数百亿的产业集群,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性物流园区的发展,为“泉州制造”走向世界开启了一条快速通道。
据福建省运输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晋江陆地港,企业不仅能快速通关,还可享受保税、仓储、货代、电子商务、贸易、金融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同时,陆地港也正着力打造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平台,为出口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便捷的通关、结汇和退税等手续,打造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一年的办公场所,并进行培训。这无疑将吸引更多的本地制造企业向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转型,以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走出去”。
而在晋江陆地港董事长李锦仪看来,物流园区发展最重要的前置条件,仍然是交通。
在陆地港外,密集的路网交织出货物快速流通的大通道。福建省高速公路在泉州设有40多个出入口,为全省之最,加上密集的乡镇道路与高速连接线,使企业与公路主干道无缝对接。从晋江到厦门,既可走高速,也能走并行的国道,既能节省通行费,还能避免堵车。此外,陆地港还临近晋江高铁站和机场,综合运输优势明显。
晋江陆地港节约运输成本的另一个法宝是甩挂运输。以前,工人装2个柜就需要七八个小时,每天最多往返厦门两趟。自从采用甩挂运输方式以来,每天至少能往返5趟,运输效率提高了,运价能降低20%。这也是福建运管部门大力推行甩挂运输的典型成效。
晋江传化公路港总经理曹晟也有相似的感受。像传化所有的公路港选址风格一样,这个公路港也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不远处。门前的318县道去年拓宽为双向六车道,与318省道相连,不到一公里便可驶入沈海高速。便捷的交通条件让这个正在建设中公路港对未来信心十足。建成后,它将通过自主研发的物流信息平台,提高车货匹配度,为晋江当地制造企业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加效益。
站在海上丝路的起点,一件件“泉州制造”的商品,从工厂到车厢,一路驰骋或追波逐浪,正以崭新的姿态,意气风发走向世界。
幸福越关山
从“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愿望,到干线联网、村村通车的幸福前景,交通的跨越,让连绵的青山不再是福建发展的制约,而是真正成为生态的财富、和谐的家园。
行驶在八闽大地上,无处不见青峰耸峙、丘陵连绵。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民间常言“闽道更比蜀道难”。
但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规模企业林立,对外商贸兴隆,产业集群鲜明,人民安居乐业。
打破地理环境的制约,让繁华与幸福得以翻山越岭、展翅翱翔的,是交通。
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一个曾经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周边被群山包围,去临近的乡镇,必须徒步翻山越岭十几公里。山路难走,村里人难得出去,挑货进山的小贩也不敢担易碎的液体货物,不少人长到三四十岁连酱油都没见过。1988年建乡时,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
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下党百姓最强烈的愿望。
在乡政府与交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991年,总长12.5公里的进乡公路终于开通了。虽然其中只有3公里柏油路,但却是一道照进村庄的希望之光。1998年,福建省交通厅立项建设了下党至浙江庆元县西溪乡长约16公里的跨省公路。此后,下党至碑坑等8个建制村的公路陆续开通,一些简易公路也逐步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如今,从寿宁县城到下党乡一路畅通,不到2小时就能抵达。
道路通了,下党乡人的日子也富起来了。脐橙、锥栗、毛竹、油茶……一项项特色农业产品及时运出去,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到2013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763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800元,均为1988年建乡之初的40倍。
三明,一个典型的山区城市,山地占总面积的82%。这里有丰富的煤炭、矿石资源,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煤炭、造纸等企业。但长期以来,物流业的分散无序却使这里的产业潜力大打折扣。大大小小100多家货运物流公司散落在大街小巷,不仅占道经营、扰乱秩序,而且车与货难以高效对接,生产企业效益提升“卡”在了物流这一瓶颈上。
这种情况在2010年开始发生改变。这一年,以整合货运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为初衷的“公路港”首次亮相三明,200多家物流运输企业集中入驻。通过信息化平台,车主与货源单位能够迅速对接,公路港则按照运输方向、货物类别等进行合理配载,极大地提高车辆实载率。
物流畅通了,地方的经济也活起来了。据三明市运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首个三明公路港所在的三元区,货运营运吨位由建港前的8050吨提高至目前的13084吨,增幅达62.5%;货物日吞吐量由12300吨提高至目前的27000吨,增幅达119.5%;营运车辆货物实载率由建港前的87%提高至目前的96%。而公路港本身则实现年产值2亿多元,年创税1600万元。
尝到甜头的三明人开始在12个县市区全面布局公路港,而且均选址在重点项目园区、生产基地、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等经济体周边,形成货运快速通道,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如果说,物畅其流让更多山里的宝藏升了值,那么人便于行则为山里人打开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门。
在三明市尤溪县永坑村,自从2010年开通第一辆直通县城的客车,村里人的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去一趟乡镇,要么步行5个小时,要么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骑摩托车,村民们很少出门,需要什么东西只能托别人捎回来。而自从有了农村客运班车,人们走亲访友、看病就医更方便,也更安全。通车那天,村里的老人还特意放起了鞭炮。
在尤溪县,全县200多个建制村基本都分布在大山里。据闽通尤溪分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根据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村民需求等,开通了进村过夜班车、每日班车、墟日班车、定日班车、预约班车、学生周末班车等多种特色班车。目前,全县所有建制村均通达客运班车。
截至2014年年底,福建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建成1775公里,“镇镇有干线”项目建成350公里,农村客车建制村通车率达94%,公路运输换算周转量居东部第一。
这是交通运输人巧手绘出的山区新颜。
公交引“鹭”飞
优质的公共交通拉开了厦门的发展格局,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成为鹭岛动人魅力的一部分。
来厦门读书之前,周咏珊就听闻过这里鼎鼎大名的BRT。在她生活的西部小城,公交车又挤又慢,而且不进郊区。她没想到,公交车也能像铁路一样,有专门的轨道,预报到站时间,而且通达城郊各重要节点。
“山无高下皆流水,树不秋冬尽放花”,在如此美丽的厦门,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厦门北站、五通码头、高崎T4航站楼,五缘湾片区、翔安新城、翔安火炬园高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厦门的新城区和工业园区不断开发,新的城市交通枢纽节点不断增加或转移,新的居民社区陆续形成,而对于这种种变化反应最快的,总是公交。
从2003年起,厦门全面启动“海湾型城市”战略,着力打破海岛的地理限制,把发展空间扩大至岛外更广阔的地区。空间增大,意味着社区增大、人口增多、经济活动量上升,而要做到这些,首要条件之一就是交通出行的便利,尤其是作为普遍服务的公共交通的通达。
据厦门市道路运输管理处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厦门市公交线路达到345条,公交车辆4418辆,公交线路长度6164公里,基本覆盖了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建成区,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已实现100%公交车通行。仅去年以来,厦门就新开通公交线路21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89条,延长公交服务时间20条,覆盖所有新增交通枢纽和大部分新城社区。
出行方便了,新城就有了活力,厦门的城市格局也扩大了。
但这一格局并未止于此。除了实现本市境内的覆盖,公交的先行先试,正在拉动厦门与周边城市形成更紧密的经济生活圈。
去年10月,厦门海沧区至漳州角美镇的公交车正式开通,半小时一班,票价3元,较之此前的城际小巴,不仅容量大、班次多,而且票价也便宜了。两城之间往返更方便,有力推动了厦漳同城生活的紧密度。
事实上,在厦漳泉一体化的战略进程中,一个关键的要素,是三地之间已经实现的公交一卡通。记者从福建省运输管理局了解到,三个城市近500万市民在公交、轮渡、出租汽车等领域实现了一卡通用。今年4月,一卡通还实现了手机移动支付。同城生活的便捷,也构建了三地共同发展的经济圈。
除了向外扩展,公交的发展也在引领厦门理顺城市的内在肌理,疏解以拥堵为代表的城市玻
自2006年厦门公交集团改制成立以来,不断新增、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覆盖率,构建立体化公交出行体系。尤其是2008年,厦门BRT正式建成通车,目前共有3条BRT快线及11条连接线,分担了全市10%以上的公交出行率。
同时,区间线、高峰线、环形线、学校周末专线、园区专线等特色线路陆续开通,多种模式提升公交吸引力。为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从2013年起,厦门又推出了多条社区公交线路,方便百姓上班、就学、就医、购物,进一步提高了公交出行率。
如今,厦门市委市政府正大力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把城市绿色环保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这一次,公交再次走在了前面。
目前,厦门市共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1224辆,已占全部公交车比例的28.4%。仅2014年以来,厦门就投放LNG公交车307辆,新能源(油电混合或气电混合)公交车115辆,占全年公交车更新总量的71%。2015年,厦门公交集团还计划更新投放300辆新能源车辆,同时加快推动建设一批公交专用加气站和充电站。
当移动互联网的风吹得正劲,厦门公交也先人一步,推出多种智能化服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先锋。
早在2010年6月,厦门公交集团与厦门移动公司合作推出的“掌上公交”,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所有公交车辆实时到离站手机查询。目前,“掌上公交”日均查询已达75万人次,常用人群超过100万人。2015年,厦门又在全国率先推出公交微电子站牌,只要用智能手机扫描公交站牌上的“二维码”,系统将自动连接“掌上公交”系统,实现快速查询公交站点和线路信息。
如今,每天有254万人次的厦门人乘坐公交车出行。他们的喜悦在悠长的线路上延伸,编织成一双白鹭的翅膀,朝着幸福的未来引颈翱翔。
(记者:朱美环刘兴增席玮特约记者:吴媚秋薛荣泰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运输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