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郑州黄河铁路桥的往事今生:江河无言筑丰碑
2015-07-23
中国网7月22日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土地深怀敬意,对于横亘在绵绵大地上的桥梁,更是心怀敬畏。桥梁跨越天堑,连通南北,将被山谷和江河割离的土地连接到一起。
郑州之北,邙山之尾,便是滔滔黄河,它一路东流,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但是万里黄河,也曾是天险难渡。河南有句古话:“天下黄河不桥”,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桥梁,南北交通在这里中断。
在郑州市区以北28公里处是绵绵邙山的尽头,被称为邙山头,登山邙山,脚下便是悠悠黄河,这里河面宽阔、水流平缓,登高远望,一条黄丝带上横跨着三座黄河大桥,它们分别是京汉铁路黄河大桥、京广线郑州黄河双线铁路大桥、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它们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的三段艰辛历程,见证了中原大地的大悲大喜,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大落大起。
世纪之桥——中国第一黄河铁路桥
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奏请清政府,修筑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卢汉铁路。经清政府批准,铁路于1898年开建,北起北京,南至汉口,改名为京汉铁路,跨黄河铁路大桥则成为该铁路的首要工程。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被迫接受了新政,希望通过投资基建,保证大清国的江山永固。但是由于国力衰微、技术落后,清政府只能依靠西方列强的贷款和技术,但是又惧怕英法等国借机将势力渗入中国腹地,所以就找来小国比利时投资修建当时的京汉铁路。在黄河大桥修建过程中,比利时公司偷工减料,将桥桥墩建在了泥沙当中,使得桥基不稳,建成通车后时速只有10公里。桥梁从勘探到设计用时10年,又论证3年,于1903年开建,桥长3015米,102孔,钻入河床13米,是1960年以前中国最长的桥。
铁路的建成没能挽救清政府的命运,清政府将铁路权益割让给比利时,使得民心丧失殆尽,后来又提出铁路“收归国有”,企图与民争利,引发了川鄂地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进而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也成为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清廷的覆灭,黄河桥也开始了它多舛的命运:1927年直、奉军阀混战,大桥第10孔被炸;1930年中原大战,第16孔被炸;1938年,日军入侵中原,不仅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也炸断了大桥;1958年7月17日,黄河爆发特大洪水,大桥11号桥墩被冲毁。
时代之桥——郑州黄河双线铁路大桥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来到邙山头,遥望黄河大桥,对原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说:“我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又说道:“黄河,我们不能轻视,因为轻视黄河,就等于轻视我们中华民族。”在视察黄河桥时,毛泽东主席又说:“这桥老了,也是外国人修的,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桥”。
1958年5月,京广线郑州黄河双线铁路大桥在距老桥500米的下游开建,大桥全长2089米,72墩,1960年4月25日建成通车,耗时不到两年,钻入河床30米深,也是浅基桥,但时速提升到了80-100公里,随即老桥被改造成为公路桥。老桥于1987年7月被拆除,只保留南端5孔160米作为文物留存。
世纪新桥——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事业迎来大发展,铁路一再提速,车辆也实现了由普通列车发展为动车,再改进到高铁的快速转变,实现了速度上的一再跨越。此时,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已无法满足中国速度的要求,2010年10月15日,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开工建设,2014年5月16日,该桥与京广线一起实现通车,大桥的设计时速高达250公里,这一速度也刷新了国际铁路时速的记录。
现在,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旧桥只保留了5个桥墩作为纪念,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和郑焦黄河铁路大桥并立于黄河之上,向人们诉说着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如何从依靠外国力量到自力更生,再到创世界一流的发展历程。远处邙山之上炎黄二帝的雕塑依然矗立,毛主席的铜像也凝视着这里,桥下的母亲河默默地流淌着,它们都是大桥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见证者。
郑焦黄河铁路大桥已通车一年多了,但原郑焦项目部二分部党工委书记刘志强依旧会经常来桥边看看。站在黄河岸边,凝望着远近三座桥梁,刘书记意味深远地对笔者说:“这三座桥梁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是见证中国从积贫积弱到自力更生,再到繁荣昌盛的三座里程碑。”
残存的旧桥,停用的老桥,矗立的新桥,它们仿佛是我们民族的年轮,记录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巨大变迁,由旧到新,更新换代,沉淀了民族百年苦难的黄河铁桥静静地躺在那里;继往开来、除旧破新的双线铁路桥肩负着新中国新的使命走到了新世纪;昭示着民族崛起高铁桥,将带着名族的梦想继续奔向远方。(李亚威)
(原标题:三座郑州黄河铁路桥的往事今生:江河无言筑丰碑)
本文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