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用好交通管理这个“硬道理”
2015-08-07 
        本报评论员

        交通管理是篇大文章,既有对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的规划和设计,也有对交通需求的控制与疏导,还有根据已制定的交通法规,对所有交通参与者行为进行规范、违规进行处罚、事故进行防范。

        当斯定律告诉我们:道路建设再快,也赶不上各种车辆的增长。据2014年数据,成都拥有汽车总量排名全国第三,成都全市驾驶人排名副省级城市第一,成都每天汽车上牌量几乎保持在1850辆,理论上成都需要每天修双向四车道道路2.3公里才能予以容纳。此外,成都电动自行车数量远超汽车,达到500万辆;成都市城市人口已达1500万。这三组数字,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城市交通出行图。当汽车一心图快,电动自行车一心想“钻”、行人一心“避停”,这样的情形下,要想不堵,实属不易。如此现实条件下,用科学的管理,最大程度上达到人、车各行其道,各守其则,才是治堵保畅最可依赖的法宝。

        一定要严。目前阶段,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来要求所有人,很大程度上,交通文明是“管”出来的。每一个交通违法行为,都要让其付出相对应的时间、金钱、“面子”的代价,以此让之长记性。只有对包括驾驶人、行人在内的所有交通违法者施“高压”,用重典、下猛药,才能在每个交通参与人之间形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默契,才能“养”出良好的出行习惯。

        一定要细。日前,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提出,要统筹做好强化产业、厚化文化、细化管理、美化环境、优化服务五篇文章。细化管理,与“大城市、细管理”理念一脉相承,也正是成都交通管理改进的方向。首先,要认识“大”“斜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交通管理局限于空间上的一点,时间上的一刻,要把城市交通的各个局部、各个事件、各个要素之间有机联系起来。其次,制度要完善,交通法规越周密,规定越具体,可操作性就越强。法规不足,交警执法就饱受掣肘,法规不严,交警执法就力不从心。第三,“短”与“长”要结合,比如交通专项治理行动是治理城市交通乱象抬头的有效手段,但这重在治标,还要依靠对制度的长期严格执行达到治本目的。另外,“刚”“柔”要相济。一方面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又要出情入理,优化服务。比如“闯红灯”,对“闯”的行为要严加处罚,同时也要细究“闯”的原因,看红绿灯设置是否合理,标志是否显眼,等等。

        当下,成都提出以“互联网+”思维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系统,这是细化管理的创新性体现。加大对信息技术、移动应用、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车联网技术等的研发和利用,定会更大程度实现对成都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

        道路,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保持道路交通的畅通,保证城市的健康运转,交通管理是硬道理。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