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滇缅公路缅怀南侨机工
2015-09-03
1
2
3
4
图1:滇缅公路上危崖耸峙的惊险路段
图2:晚年梁金山
图3:南侨机工到达国内时受欢迎的场面
图4:1989年,云南省政府为纪念南侨机工为国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专门于昆明西山公园内,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在昆明市西站立交桥附近,有一个零公里起点的纪念标志,那是滇缅公路的起点。77年前,在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云南,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这条输血线、生命线——滇缅公路上,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华侨华人,他们和浴血前线的将士一样,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战,书写了民族解放的传奇史诗。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从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查阅了相关史料,让我们静静地重温南侨机工所走过的路。
滇缅公路上有座桥
同仇敌忾御外寇,毁家纾难解国忧。
抗日烽火燃起时,中国大地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资金不足、物资缺乏严重制约着抗战的进行,广大海外侨胞为支援抗战出钱出力、捐款捐物,源源不断从海外寄回国内的“侨汇”,成为支持抗战的有力保障,侨胞捐赠的飞机、卡车等物资不断运送到抗战一线。
1935年1月14日,一座横跨怒江的钢筋大桥宛若一张长弓,连通两岸。这座中国最早的钢索吊桥,名叫惠通桥,又被称为“抗日功勋桥”。它与一位缅甸华侨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位华侨就是梁金山。
梁金山,1882年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1903年,梁金山远赴缅甸,他赶过马帮,当过修路工、火车司炉。一番打拼,性格豪爽、诚信经营的梁金山成为缅甸华侨中的巨富,也成为在缅华侨的领袖人物。
咆哮的怒江严重制约着滇西的交通。然而,在怒江上修筑桥梁,需要30余万卢比(当时国际通用货币),而当时国民政府只拿得出10万卢比左右。
经过再三思量,梁金山决定把他的两个商号和一个公司降价出卖,以筹集建桥资金。
为了能够让建桥材料运抵怒江,梁金山又出资修建了缅甸腊戍至南坎的公路,庞大的铁件、粗长的铜缆和重型机械,经过火车、汽车、骡马的连续运输,终于顺利运送到怒江边的建桥工地。
在梁金山的全力支持下,一座全长123米、宽6米的钢缆吊桥——惠通桥建成了,它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的咽喉要道。
然而,这时的中国战场上,形势却日益严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为了孤立乃至消灭抗战力量,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沿海港口以及东部陆路交通干线,最后一条运输通道滇越铁路也因越南的沦陷被阻断,打通中国大后方连接国际的运输通道成了当务之急。
靠着20万云南各民族修路民工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点抠出来”,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建成通车,起点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终点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中国境内全长959.4公里。从开工到通车,用时仅9个月,举世震惊。
三千南侨机工回国
滇缅公路将通车时,最紧迫的问题是汽车司机与汽车机修工人的奇缺,再加上滇缅公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弯、陡坡,对司机的技术和胆量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考验。司机必须富有经验,否则极易出事。
为此,当时国民政府方面与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取得联系,委托他代雇司机和机修工人回国服务。陈嘉庚先生得知祖国需要大量司机和修理工人之后,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与国家一同战斗。
通告发出11天,被称为“八十先锋”的第一批南侨机工即启程归国。随后,众多华侨踊跃报名。史料记载,当时志愿回国参与抗战的华侨共有3193人,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先后分9批回国。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期,滇缅公路上的物资运输抢运可谓争分夺秒。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驶的都是崭新的汽车,每个人都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拼命工作回报祖国。
史料记载,南侨机工在全长1100公里的滇缅公路线上,在1939年至1942年的3年多时间抢运抗日军用和其他物资50万吨,为祖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间,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血染疆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的战歌有这样的歌词:“车在我们的手上,血在我们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遥,快把运输任务达到。”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国仅有13名南侨机工健在,其中云南健在3人,而定居在保山的翁家贵就是其中之一。“我能从滇缅线上活着出来,真是闯过了无数难关,万幸了。”回忆起当年在滇缅公路上的点点滴滴,翁家贵至今仍难以忘怀。
翁家贵回忆说,当年,第一关要数“险路关”——滇缅公路蜿蜒在横断山脉纵谷区,海拔自500米至3000多米,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险谷、深流,令人惊心动魄。满载军火物资的卡车行驶在如此险峻的路上,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有的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
一路坦途一路缅怀
关于南侨机工的文献和档案显示:实际参与抗战的南侨机工不止3193人,实际牺牲和失踪的南侨机工为1800余人。
2014年7月,《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式上,96岁的南侨机工罗开瑚被请上台发表感言。老人慢慢走上舞台,鞠躬后说:“我就想说,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也熬过来了,所以今天,人们不要忘记我们伟大的国家。”
多么朴素的浓重乡音,多么感人的肺腑之言,多么崇高的爱国情怀!
77年过去了,从昆明到畹町的原滇缅公路,已被改建为高速公路,一路坦途。记者从云南省高速公路投资公司获悉,昆明-安宁高速公路是滇缅公路的新起点。
今年5月,龙瑞高速芒市至畹町段也已通车,全线将于今年10月底贯通。昆明到瑞丽即将实现全程高速,从昆明到瑞丽从走老滇缅公路时的七八天,将缩短至七八个小时。
在这七八个小时的新滇缅公路沿线,至今可以找到多处纪念南侨机工的纪念碑。
1989年7月,云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为南侨机工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高9米,大理石贴面。纪念碑的碑文上这样写道:当年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共有三千多人。有一千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疾病为国捐躯,另有一千多人在战后回到居住国,而剩下来的一千多人则一直留了下来。陈嘉庚先生生前一直对那一千多名南侨机工的牺牲感到不安,他嘱咐后人,每隔几年要去云南昆明代他祭奠那一千多名长眠于云南的华侨青年。
2005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在云南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落成。此碑由南洋华侨机工后代林晓昌等人捐资、筹资建设。碑体总高16米,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南侨机工荣誉证章镶嵌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宽6米高3米共3层的黑色底座寓意九三抗战胜利日。碑后记述的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
77年后,新生代华人华侨踏着新的滇缅公路而来。新的滇缅公路作为杭瑞高速重要的一段,一头连着太平洋,一头眺望印度洋,成为引领新生代华人华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大通道。
本报记者戴川崔敏文省侨办供图(本版报道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