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大山深处有亲人——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帮扶泸水县纪实
2015-09-16 
        

        子克村、三河村、付坝村……对于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的每一位同志来说,是一个个亲切而又熟悉的名字。自2007年省交通运输厅把泸水县定为挂钩扶贫点以来,这些村就成了他们割舍不了的牵挂。哪些村的交通需要改善,哪些村的产业户需要帮扶,哪些村的孤寡老人需要救济……8年扶贫路上,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篇篇情系扶贫、真情帮扶的绚丽乐章。

        8年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先后下派扶贫干部8批,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5.9亿元,把交通行业优势与挂钩扶贫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定点挂钩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采取扶贫到村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泸水交通的扶贫力度,使泸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广大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扶出真感情

        大自然对地处怒江大峡谷的泸水县好像特别偏爱,这里山奇水秀,风光旖旎,资源富集;大自然对这片土地好像又特别苛刻,在美丽风光的背后,饮水难、看病就医难、行路难等生产生活难题曾经长期困扰着当地的干部群众。

        “如果没有省交通运输厅的帮扶,别说发展了,就是家里用的水,我都还要到山下去挑,感谢省交通运输厅的‘亲戚’。”回忆当年的日子,再看看现在的生活,56岁的上江镇付坝村村民王记波总会心存感激。

        “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了解农民想什么,贫困村缺什么,我们的帮扶才能找到有效途径。”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刘一平在泸水县调研时说。帮扶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要干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

        “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泸水的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了省交通运输厅帮扶队员最大的心愿。

        省交通运输厅把泸水当成第二个家。把“联系泸水(县)、挂钩鲁掌(镇)、定点子克(村)”作为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交通行业优势与挂钩扶贫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定点挂钩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采取扶贫到村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泸水交通的扶贫力度”作为工作思路。对泸水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倾斜安排,充分发挥各类扶贫资金的集聚效应,构建左右呼应、上下联动的大扶贫模式,不断改善泸水县交通落后面貌。

        同时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了帮扶工作制度,把创先争优、四群教育、“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与帮扶工作紧密结合,以解决群众出行难和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不断拓宽帮扶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帮扶质量。

        厅局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农户,与村民们促膝交谈,分析贫困原因,共商发展良策。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在坎坷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他们走访的身影。

        结对子、认亲戚,驻村蹲点、进村入户,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办实事,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倾注着真情;一件件实事的兴办,蕴含着关怀;一个个困难的解决,凝结着爱心……

        特别是近几年,省交通运输厅在泸水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通达”工程、国边防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示范路建设、桥梁建设等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全县9个乡镇均通油路,通畅率达100%,全县71个行政村通公路,通达率达100%,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129个县的平均水平。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泸水县的交通面貌有了较大改变,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据统计,8年来,泸水县通车里程从2006年底的997.8公里增加到2014年底的1475.394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46公里;其中省道公路250.5公里,县乡村公路156条1224.894公里,其中县道15条176.5公里、乡道134条1000.983公里,村道7条47.374公里。2015年年底泸水县71个行政村将全部完成道路硬化建设。

        全县共有各种跨江桥梁23座,其中永久性跨江桥梁3座,汽车、农用车跨江吊桥10座,人马跨江吊桥10座;公路河桥72座。全县有6个客运站点拥有农村客运公司5个,9个乡镇均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线路13条,客运车辆400辆。

        数字是枯燥而乏味的,但简洁的数字直观地见证了省交通运输厅8年帮扶的浓浓情意。

        扶出文明村

        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水泥公路宛若玉带缠绕其间;农家小院,幽静雅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漫步泸水县鲁掌镇子克村,一个道路宽敞、村容整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记者面前。

        2000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厅与怒江州、泸水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整合国家扶贫项目资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党建经费、示范建设项目资金,群众积极集资及投工献料,累计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在子克村建设了一幢集图书室、电教室、展览室、卫生室、警务室、活动室等为一体的设备齐全、功能齐备的综合楼,一个可容纳150人的农民培训室,一块400多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小广场,一块标准篮球场,一块室外宣传栏,一所有2层教学楼的村小学,一个日常生活用品齐备的便民农家小超市;对3.5公里的进村道路进行了路面硬化、错车道建设、村内道路水泥硬化,彻底改变了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问题;架设了自来水管道,使农民群众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户都用上了稳定安全的电;改建改造了茅草房、杈杈房,让农民群众住进了舒适的砖瓦房;建起了公共厕所、卫生猪圈,改变了以前“人畜共居”、易于疾病传染的落后生活方式。

        在加快各项硬件建设的同时,省交通运输厅把子克村作为泸水县“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试点村,开展告别“八乱四不好”创建评比活动。从细节入手、从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抓起,逐步改变了垃圾乱倒、酗酒赌博、邻里关系不好等落后的生活习惯。深入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创建活动,全村34户达到“十星级”的有28户,其余6户均达到“九星级”以上,呈现出家家创优、户户争星、人人自觉践行村规民约的局面。在实施工程建设和开展活动中,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共同发展。贴近生活、便于操作、群众易于接受的评比创建活动发挥了教育引导作用,一些规定、公约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文明守法、明理诚信、勤劳好学、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友爱”的村风民风,自觉抵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挖掘民族民间绝技等优势和潜力,帮助农民增收,省交通运输厅又投入2万元资金并整合泸水县旅游局等部门相关资金,在子克村扶持了l户农家乐,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外来文化、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加收入、提高整体素质的平台。

        在省交通运输厅及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通过子克村村民的不懈努力,子克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1300元增加到2014年的5000元。子克村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阔步向“生态子克、文化子克、和谐子克”的目标迈进。

        2009年1月20日,子克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率先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全国文明村”,昔日“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的贫困村,一跃变成了“文明、和谐、生态”的文明村。

        扶出新生活

        从泸水县上江镇政府驻地大墩子出发,无论是朝南还是向北,一条条通村公路,蜿蜒于各个村落之间。一天之内,就可以跑遍全镇6个村委会146个村民小组,交通的便利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以前到我们村,路程长、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路况越来越好,家里种的蔬菜、草果、核桃运得出去,各种建材、家电直接拉到家里,既省钱又方便。”骑摩托车经过的付坝村村民付山波说。

        去年硬化的13公里付坝村通村公路,给付山波一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去年,他买了一辆摩托车,今年,他家要重新装修房屋。付山波说,原先通往镇里的公路是条土路,去一趟镇里要花一个半小时,盖房子光运建材就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通了水泥路后,现在到镇里只要20分钟,一个电话,商家就把建材送上门。

        “以前盖这样的一栋楼房起码要40万元,现在只需要30万元,如果没有路,什么都盖不起来。”在付坝一组,村民李泉在自家即将建盖完成的楼房前笑得合不拢嘴。

        “过去开拖拉机时,总要准备好几条防滑链,就怕遇上下雨天,路滑危险。现在路好多了,水泥路面,再怎么下雨也不用担心了。”羊支茂小组村民胡三才是村里最早购买拖拉机跑运输的村民,谈及交通变化对生活的改变,胡三才深有感触。

        上江镇70%以上的土地面积属山区半山区,农村公路建设起点低、量大面广,通达深度不足、等级低、路面状况差等问题普遍存在,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帮助下,泸水县委、县政府积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紧紧围绕“一纵二横三联络”交通构架战略,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步伐,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推进转变,使农村公路由“走得了、走得通”转向“走得便捷、舒适、安全”,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矗

        在帮扶完成通村公路硬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省交通运输厅在帮扶过程中,积极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

        “省交通运输厅不仅帮我们修了路,还帮助我们发展养殖业,我今年准备再买一头牛,做好黄牛养殖。”付坝一组村民和思益告诉记者。省交通运输厅提出了每户必须养殖3头牛、每头牛扶持3000元的帮扶条件,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同时,在教育帮扶方面,对全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予以资助。

        而百花岭一组的村民马大华在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刘一平的帮助下,发展黄牛养殖,在厅里的帮助下,盖起了牛圈,饲料房,仅仅一年多年收入就突破了3万元。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改造,如今,一条条新改建的油路、水泥路像一条条玉带,飘舞在崇山峻岭间。一条条水泥路延伸至村村寨寨,变成了广大农民交口称赞的民心路,成为上江新农村建设最有力的“杠杆”。

        公路的通畅,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各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公路沿线,村民除了种植传统的甘蔗、草果,还新增了核桃、咖啡等特色产业。付坝村党支部书记杨应开指着眼前那条盘绕在山间的通组公路说: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厅长”路的付坝公路,使村里的种植产业打开了门路,村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核桃、甘蔗、咖啡等林果经济,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玉米种植,人均收入由7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产业跟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活,产业推动农民富。上江镇依托农村公路,极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如今,以甘蔗、香料烟、草果、核桃、蔬菜为主导的种植业和以生猪、稻田养鱼为主导的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公路已成为上江农民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的致富通道。

        随着农村公路的延伸,农民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档次也提升了。近年来,上江镇不少村民完成了改房、改水、改厕、改圈,用上了清洁水和沼气,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

        “这路修得太好了,我们的生活和城里没两样。”看着家门口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付坝村卡利哇组56岁的核桃种植户王记波满脸笑容。

        扶出致富路

        三河村位于泸水县鲁掌镇西南部约10公里处,距州府六库22公里。境内群山环绕、森林茂密、青山秀水。滴水河、湾转河、古炭河三条河流纵贯全村,造就了良田沃土,滋养了一方人民。

        村里盛产泡核桃、草果、花椒等农特产品,有鬼斧天成的滴水河阴阳瀑布等旅游景观。由于崇山阻隔,信息闭塞、交通不便,10年前,三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大多数农民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木板房,出门靠双脚,货物靠马驮。

        “三河村土地多,气候好,有良好的生产发展条件,但以前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很多家庭吃饭都成问题。”谈起过去的艰苦岁月,80多岁的老党员黄之云记忆犹新。

        为进一步改变三河村落后的交通面貌,使三河村村民早日迈上小康之路。从2007年开始,省交通运输厅采取扶贫到村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交通扶贫力度,2008年决定举全厅之力将泸水建设成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示范、样板县。根据这一安排,省交通运输厅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泸水县进行调研。2008年9月,由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基建处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座谈、实地考察、多方征求意见等,最后一致认为25公里长的滴水河公路具备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基地功能(扶贫功能、示范功能、旅游功能、国防功能),通过改造这条公路,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沿线群众致富,从而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而建成具有扶贫、样板、文化、生态旅游多功能的示范样板路,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2010年,总投资1574万元,全长25公里的三河村省级农村公路建设科技示范路破土动工。三河村掀起新一轮交通建设高潮,项目建设为充分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公路沿线资源,为沿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出行和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充分体现了道路等级多标准、路面形式多元化、安保措施多样化、资金筹措多渠道的“四多”理念,将人、路、境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条集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和谐之路。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一条坚实的土石路穿越崇山峻岭,沿滴水河河谷,从跃进桥直达三河村委会,圆了三河村人民多年的出山梦。从此,三河村开始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草果、泡核桃、花椒,这些原来藏在深山丛林中的特色农产品,随着滚滚车轮,源源不断运往山外,变成一沓沓钞票,鼓足了村民的腰包。

        “这条集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农村科技示范路,对三河村加快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业提升、推动优势农产品外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泸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施忠说。

        “路通了,村民的干劲也大了,等、靠、要的思想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脚步加快了。”三河村村主任刘志华说。

        如今的三河村,草果、泡核桃、花椒等优质农产品远销州内外,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条集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农村科技示范路,成为村民真正的致富路。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