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沪7成新增常住人口在郊区城市外围交通最拥堵
2015-09-18 
        

        (图1)“堵”已经是大型城市发展绕不开的话题。虽然整体而言,上海的道路交通运行依然平稳有序,然而“堵”也在成为一大困扰。

        上海堵在哪里?什么时候最堵?答案可能跟你想象的不一样:最堵的地方不是市中心,而是城市外围;双休日出门你可得打点提前量,因为往往比上班日更堵车,在几个轨道交通换乘站,你会发现人山人海……

        上海每五年举行一次综合交通调查,最新发布的第五次调查数据揭示了这些堵情新变化。如何平复交通“潮汐现象”?怎样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缓解堵况?这些数据为决策提供了依据。

        地铁限流站点都在城市外围

        以前,内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堵”;现在,外环就开始“堵”了,拥堵已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延展。小客车拥有量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道路的拥堵原因。调查显示,郊区新城的小客车拥有水平为160辆/千人,较中心城区128辆/千人的水平要高,郊区2014年小客车出行量较2009年增长56%,增幅明显大于中心城区。莘庄立交、漕宝路附近等城乡结合部的一些重要干道已出现明显拥堵。

        作为连接城郊的重要公共交通方式,地铁拥挤度明显增加,而且客流拥挤范围扩大。早高峰,地铁出现的拥挤位置逐步外移,特别是9号线和11号线在外环线以外的进城断面已经开始拥挤。早高峰时段因为人流过大需要采取限流措施的轨道站点,几乎都处于城市外围,如莘庄、彭浦新村、江湾镇、长江南路、巨峰路等。

        七成以上新增常住人口住郊区

        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薛美根分析,这主要是城市格局的改变造成的。五年来,人们越住越远,而上班地却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调查显示,中心城周边和远郊新城人口正在快速增长,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426万人,比2009年增加216万人,新增常住人口中70%以上增加在外环以外的郊区。从某一角度来说,城市中心向外“延展”,对缓解中心区过分拥挤的交通是有利的,但居住空间与产业空间的分离也带来了弊玻现在,中心城周边和远郊新城人口增长较快,但就业仍然向中心城集聚,中心城区建筑总量规模,特别是对通勤交通影响较大的商办类建筑规模仍在增加,2013年底中心城建筑总量达到近5.5亿平方米,较五年前增加39%,其中商业行政商务办公建筑增幅达65%,新增量占全市该类建筑新增量的近7成。

        平复交通“潮汐”需调整布局

        人口外迁、岗位内聚的城市格局,使交通“潮汐”现象有所增强。中心城北部地区潮汐交通最为明显,比如早高峰期间1号线延长路站-中山北路站、7号线岚皋路站-长寿路站,进城方向客流是出城方向客流的3倍;南北高架进入中心区方向平均行程车速不到19公里/小时,而相反方向车速则高达79公里/小时。中心区内快速路南北高架、延安高架车辆运行长时间处于低速运行状态。

        薛美根认为,要想缓解高峰潮汐交通的压力,必须坚持持续对城市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在对中心城居住人口向外疏解的同时,重视对就业岗位、城市综合功能同步疏解。同时,中心城周边的交通服务配套尤其要加强。目前,中心城周边地区的交通配套设施和管理相对薄弱,道路网密度为内外环间的60%,公共汽(电)车网密度、站点覆盖率仅为内外环间的1/2。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中心城周边地区的用地功能,并提高交通配置标准。

        现在平峰时段也开始拥堵

        空间上,上海的堵情在变化,时间上,峰谷客流量的差异在缩小,高峰与低谷时段的界线趋于模糊。以前,中心城区的道路8点才开始拥堵;现在,早上7点就开始堵起来了,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驶车速低于10公里/小时,拥堵程度有所恶化。午后高峰道路拥堵程度也有所加剧,2014年的平均行程车速较2013年下降4%左右,快速路拥堵里程比重达9%左右;放射性干道车速有所下降,高峰平均行程车速为20-27公里/小时,同比下降4%-7%。

        中心城高峰时段已经由原来的早晚各2个小时向早晚各3个小时延展,地面道路白天平峰时段的平均车速仅比高峰时段高3-5公里/时,高架道路仅高5-10公里/时。

        以前,只有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堵;现在,平峰时段也开始拥堵。尤其,像周五,下午3点左右,道路就开始出现拥堵。一些出租车司机在这个时间段都不愿意过江。不少市民还感觉:本来双休日高架上蛮空的,可现在双休日开车上街,也是车流不息,行驶缓慢。调查显示,高架道路双休日的进出量仅仅比工作日低约5%,与工作日的差距越来越小,双休日部分时段,如早上9点-10点的拥堵状况甚至比工作日更高。

        关注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

        薛美根分析,峰谷差异缩小,既有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变大、交通需求量增加、人们出行距离拉长的因素,更是集中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人口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活动增多,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适龄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居民出行构成发生深刻变化,除上下班、上下学以外的出行需求外,文化活动、购物、休闲娱乐等弹性出行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已经占到出行总量的52%。

        随之而来的是,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全市市民采用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的比重有明显增长,其中小汽车提高5.3个百分点,比重达到17.3%,电(助)动车提高3.9个百分点,比重达到20.2%。近五年随着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居民采用轨道交通出行的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3%。另一方面,受出行距离增加,小汽车和助动车拥有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市民采用脚踏自行车出行的比重快速下降7个百分点,比重仅为7.2%。

        专家们建议,要加快建设公交优先通道建设,强化地面客运走廊的有效供给和运行效率;从全市层面系统性地以客流需求为导向,分区域对全市公共汽电车线网梳理,形成多层次服务的公交网络,提升公共交通的整体吸引力。

        》》》相关链接:停车收费知识科普附各地权威案例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腾讯大申网!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