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拒载“熊孩子”厦航处罚决定引舆论争议
2015-09-22 
        □案例

        拒载“熊孩子”厦航处罚决定引舆论争议

        事件概述

        8月6日,厦门航空公司由大连起飞的MF8036航班因无法确定起飞时间,机上旅客在等待2.5个小时后全部返回候机楼休息,期间一名10岁(网传12岁)女童在下客时辱骂乘务长,乘务长向机长汇报后,机长及乘务组要求该儿童及监护人道歉,但是遭到拒绝,这名儿童及随行监护人员最终遭到机组拒载,航班整体延误了6个小时。8月10日,厦航对涉事机组发出处罚通报,该机组暂停排班5天,大队安排机组学习相关手册,提高处理能力。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媒体及网民的重点关注和争议。

        舆情传播路径

        舆情初期:微博始发小规模热议

        8月10日下午,民航自媒体@民航事客户端发布微博称:“8月6日,MF8036航班机组5小时内无起飞时间,考虑到值勤限制,机长请示A0C(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中心),AOC同意下客,下客过程中,一名12岁左右女孩当众辱骂乘务长,后遭机组拒载,公司处罚机组停飞。”并随文配发厦航《关于8月6日MF8036拒载旅客情况的通报》的页面截图。该条微博被转发1379次,评论771条,事件在网民的转发和评论中舆情热度初步形成。

        舆情发酵:传统媒体介入网民广泛关注

        8月11日上午,《南方都市报》率先对事件进行报道,称厦航方面已关注到网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厦航无法干预。同时,厦航新闻处工作人员表示,不便就此事表态,也不便就内部处理作回应。此报道随后被人民网、新华网以及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凤凰等多家媒体及门户网站转载,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舆情高涨:厦航回应舆情八成网民认为不该处罚

        8月11日下午,@人民日报转载该报道,微博转发超过4000次,进一步推高事件舆情热度。

        11日15时,厦门航空官方微博@厦门航空发布《关于8月6日MF8036航班拒载旅客的声明》,经媒体转载后,事件舆情热度进一步高涨。厦航通报声明称,机长要求该旅客中止行程的决定未严格遵守公司运行MF0407-4《特殊旅客处置》和MF0407-7《拒绝运输的权利》的相关条款要求。因此,飞行部将该事件通报,该机组暂停排班5天,暂停排班期间大队安排机组学习相关手册,提高处理能力,避免非正常事件事态的激化。截至目前,该条微博产生评论近1万次,转发超2600次。

        厦航通报公布后,网民纷纷在微博、微信转发并跟进发表意见。此外,11日,微博上发起了一项关于此事态度的调查,约有5万人参与此项调查。82.4%的网友认为辱骂乘务员的孩子有错,机长可以拒载,不该处罚。网友“@李小北”称,如果厦航由于机长行使应有权力而进行处罚,对机组太不公平了,肯定会严重打击机组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微博认证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机长”的网友“汗血宝驴”指出,厦航有自己的运行手册,机组按照运行手册坚持航空安全,坚持机组形象,理应受到嘉奖。公司的态度会影响到未来机组的处事能力,更会造成群众对航空公司冲突的示范效应。

        舆情回落:媒体跟进评论质疑厦航处罚欠妥

        8月12日开始,各大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纷纷针对此事跟进评论,媒体评论普遍质疑厦航处罚欠妥。有部分媒体认为,厦航“惯坏了‘熊孩子’,伤透了民航心”。《法制日报》“行使拒载权力还须审慎”、《四川日报》“小孩辱骂乘务长遭拒载该不该?”《北京晨报》“拒载‘熊孩子’呼吁刚性规则”、《南国早报》“拒载‘熊孩子’被罚机组有点冤”、光明网“机组拒载‘熊孩子’,处理别模糊了是非”、红网“要让厦航拒载事件中的‘熊孩子’长长记性”等媒体评论在此被转载较多,不过事件整体舆情在13日后开始回落。

        点评

        事情发生在8月6日。8月10日,厦航通报决定“该机组暂停排班5天,飞行部将该事件全体通报”。但很快厦航的决定就遭到了多家网民的集体吐槽,他们一边倒地为机组“喊冤”,斥责航空公司“惯坏了‘熊孩子’,伤透了民航心”,并晒出了厦航内部对该类事件的处理规定,质疑相关规定形同虚设。甚至有网民在厦航官微下留下众多情绪发泄言论,并呼吁抵制厦航。网民认为,毕竟飞机延误并不是航班和机组人员的错,而辱骂机组的女童虽未成年,也应遵守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同时,女童的家长作为成年人,更应对此事做出正确且合理的表态,拒绝道歉只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机长依照规定作出拒载的决定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而厦航“暂停排班”的处罚决定在网民看来,则显得不近人情了。

        社交媒体巨大能量警示需加强舆情监测与评估

        从舆情传播链来看,事件首先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始传播并发酵的。航空公司却没有对事件的舆情监测及风险评估,最终承担了巨大舆论压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传播此事件中显示出巨大能量,同时也存在情绪性发泄、谣言、煽动等非理性网民言论。任由事件发酵给相关涉事单位带了负面影响。

        这也警示相关部门要做好舆情监测及舆情传播评估,同时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舆情回应忌前后矛盾

        出人意料的是8月11日,厦航针对事件再发声明,表示尊重机长在飞机上的最高处置权,坚决抵制任何侮辱谩骂员工的行为,并称“同样重视每一位员工的个人尊严”。舆情反转下回应显得前后矛盾。

        涉事主体在应对舆情事件时,应保持态度、政策、口径上的连贯性、稳定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避免因前后矛盾引发舆论的反弹,使自身陷入不必要的争议中,削弱舆情应对效果。

        从让机组人员停飞到“最高处置权”,厦航这样看起来有些前后矛盾的处理结果,再引发舆论反弹和质疑。有舆论指出,厦航声明完全只是迫于舆论压力,并非支持“尊重机长及员工”。此外,是否继续对机组作出的处罚决定,厦航并没有在声明中进行进一步的说明,疑惑犹在,也难怪会被网民留言质疑:尊重机长最高处置权的方法就是停飞?这样前后矛盾怎么理解?

        查缺补漏利于平息舆情

        舆情后期反馈显示,此次事件焦点在于厦航“该不该处罚机组人员”,而超8成网民认为“不应该处罚”。在这种情况下,表明态度的同时应及时回应是否继续对机组作出的处罚。如公布取消处罚,则有利于舆情平息;若继续处罚,则可在第一时间出具现场资料、相关法律法规等有力证据,或者请当事人、证人发声增强处罚机组的说服力,占据舆论应对的有利地位,舆情引导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查缺补漏在舆情回应中也尤为重要。此次事件起因于航空公司的晚点。中国民航局日前公布的《201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民航航班平均准点率不足七成。可见机组人员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乘客交流显得非常必要。若涉事主体在声明中及时颁布相应数据,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