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安徽水运:不断突破的黄金5年
2015-12-04 
        

        巢湖港

        马鞍山慈湖综合码头

        铜陵长江外贸码头

        芜湖集装箱码头作业区

        八百里皖江奔腾不息,谱写着中部安徽崛起的激昂乐曲。

        马鞍山港郑蒲港区一期开港运营,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二期投产运营,3万吨级海轮沿江而上直达芜湖,芜申运河安徽段建设、合裕线航道改造、沙颍河航道等“牛鼻子”工程年内即将完工……“十二五”以来,安徽水运发展好戏连台、精彩纷呈。随着港航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内河水运在促进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物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运建设投资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安徽水运建设再上新台阶。5年间完成投资预计达到240亿元,是“十一五”期91亿元总投资的2.6倍。全省水运建设以港口、航道为重点,成效显著。

        “两干三支”高等级航道加快推进。沙颍河阜阳船闸、合裕线裕溪船闸、巢湖复线船闸已经建成通航。芜申运河安徽段、合裕线航道、沙颍河航道、浍河固镇复线船闸、石门湖航道整治工程等重点航道工程正在实施,预计2015年年底完工;首个“省市共建”项目店埠河航道整治工程正在抓紧建设,预计2015年年底完工。沙颍河颍上复线船闸工程已经开工。由此,安徽构建起由长江、淮河和芜申运河、合裕线、沙颍河航道组成的全拾两干三支”高等级航道网主骨架。

        重点航道前期工作加快开展。《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建议书》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淮河航道整治工程、临淮岗复线船闸工程,浍河航道整治工程、南坪船闸工程、五河复线船闸工程,涡河航道安徽段整治工程、涡阳、蒙城复线船闸工程,滁河汊河集船闸改建工程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重点港区码头工程投产运营。马鞍山港郑蒲港区一期、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码头二期、安庆港长风一期、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和二期、蚌埠新港二期、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等一批重点港口工程投产运营。

        水运建设投资促进了航道等级的提升。安徽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617公里,通航里程5729公里。规划的国家高等级航道包括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和芜申运河。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省高等级航道总里程可达1420公里。

        随着水运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安徽内河水运的通行“瓶颈”不断被消除。

        水运经济活力迸发

        “十二五”以来,水运建设的全面提速,进一步强化了安徽内河水运大省的地位,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港口吞吐量由2010年的3.25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4.38亿吨,年均增长7.7%;集装箱吞吐量由2010年的22.2万标箱增长到2014年的76.4万标箱,年均增长36.2%。

        目前,全省16个内河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1344个、年吞吐能力5.02亿吨,其中千吨级及以上泊位466个;全省拥有内河营运船舶2.95万艘,运力3680万载重吨;全省完成货运量10.86亿吨、货物周转量5298.24亿吨公里。

        “十二五”期间,安徽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运输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14.2%提升至2014年的25.1%,提高了10.9个百分点,水运在安徽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增强,水运经济迸发出活力。

        “十二五”期间,安徽船舶运力结构明显改善,船型标准化工作成为其中一大亮点。

        安徽省于2013年圆满完成了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全省累计拆解完工老旧运输船舶2741艘,65.8万总吨,发放补贴资金4.72亿元,营运船舶单船平均载重吨较“十一五”末提高75.52%,船龄在15年以上的老旧运输船舶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5%下降到目前的6%,船舶平均吨位提高到1248吨。预计2015年船型标准化率可达50%。

        工作开展期间,安徽省港航管理局结合目前造船市场低迷的现状,为船东算好“经济账”,并抽调精干力量远赴苏浙沪地区,送政策到船头,促进了全省广大船东积极踊跃参与拆解。

        安徽省港航管理局还不断创新方法,及时帮助船东、船厂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考虑全省拆解船舶分布较散,先后公布四批定点船厂,总数达135家,使船东可在综合考虑拆解成本、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船厂实施船舶拆改;推行船检、海事、运政等部门“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减少船东往返次数,缩短船舶拆解周期。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计算补贴资金,支付前一周进行公示,有的市还采取两次公示,接受监督。

        “皖江模式”开启合作典范

        长江干线皖江段通航能力的历史性突破,是“十二五”以来安徽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亮点。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与长江航务管理局,会同沿江芜湖、安庆、马鞍山、铜陵、池州5市政府,合力推进皖江航运发展,成功开创了“2+5皖江合作模式”。截至2014年年底,皖江共开通5段公用支汊航道,合计里程87.5公里;长江干线航道芜湖至南京段维护水深提高至枯水期9米、洪水期10.5米,安庆至芜湖段主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3万吨级海轮可到芜湖、万吨级海轮可抵安庆。

        “十二五”以来,长航局以及系统各单位和安徽省有关方面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安徽长江水运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部署,继续深化“2+5皖江合作模式”,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继续提升了安徽段航道通过能力与服务保障水平,继续优化了船舶运力结构,积极推动了安徽沿江港口与长江上游港口的联动发展,继续强化船舶引航服务,推进锚地建设管理试点工作等,有力促进了皖江航运的又好又快发展。“皖江合作模式”已成为中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与沿江地方政府合作发展的典范。

        “皖江合作模式”是长航局与长江沿线省市之间开展的第一个有益探索,通过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正确可行。整个“十二五”期间,安徽沿江各市预计可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33亿元,占全省240亿元规划目标的55.4%,黄金水道为皖江城市带,乃至安徽经济发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环保的运输通道,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得益于此,安徽已经跃居全国水路货运量第一大省,芜湖港也于2014年成为安徽首个内河亿吨大港,马鞍山港也正在向着亿吨的目标努力。

        水运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更加明显

        依托安徽省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低廉的要素成本,水运在大宗货源方面的运输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尤其是皖江城市带工业化水平较高,冶金、汽车、建材、家电等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依托航道资源优势,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汽车、钢铁、水泥、石化、有色金属等产业沿长江及支流布局,沿江已成为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最积极、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依托产业布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安徽水运在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石、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运输上建立了完整的运输体系,新兴的集装箱、江海直达、汽车滚装等运输方式也在快速发展。

        作为合肥经济圈唯一外贸集装箱码头,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自2010年12月投入运营以来,千吨级货轮首次从这里起航,走向世界,成为合肥经济圈工业原材料和成品进出口最便捷的通道。据统计,2011年开港首年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万标箱,2012年突破7万标箱、2013年突破10万标箱、2014年突破15万标箱,以连续4年超40%的增速位居全国内河港口集装箱增速前列;2014年年底,投资超过5亿元的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从10万标箱增长到60万标箱。

        江淮汽车国际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汽车从合肥港集装箱码头直接出口,平均每年出口集装箱量约1.5万标箱,每标箱可节省300元,每年物流成本降低约450万元。

        越来越多的合肥本地企业选择就地通关服务,降低物流成本。码头负责人介绍,仅2014年合肥港码头一年就能为合肥外贸企业省下3000万元的运费。

        内河航运运量大、运价低,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正是基于先进制造业和内河航运体系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芜湖港、马鞍山港、蚌埠港等制造业集聚区域港口,集装箱运量均呈现快速上涨态势。

        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港的郑蒲港区,则是安徽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布局下的一颗重要战略棋子。从版图上看,溯江而上,皖江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港就是郑蒲港区。北沿江铁路建成后,郑蒲港就会成为连接郑州、合肥、阜阳等地的重要货运通道,并与连云港相通,成为中部地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运节点港,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安徽正依托郑蒲港区建立新城,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2012年11月,安徽省政府批复设立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享受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省级开发区各项政策。新区发展定位是“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着力打造安徽江海联运的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安徽省借助于便捷的水陆交通,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接受上海自贸区经济辐射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安徽水运发展可谓厚积薄发、正当其时。

        展望

        “十三五”,谋求向“水运强时转变

        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安徽内河水运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

        安徽省港航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从安徽省综合运输发展的实际出发,尽管近年来内河水运不断发展壮大,但总体来看,仍是安徽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水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仍然不畅,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

        据了解,目前,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正在研究制订《关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以进一步明确相关支持政策,力求水运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从“水运大时向“水运强时的转变。

        根据初步确立的目标,到2020年,安徽水运对全省立足长三角、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对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对全省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强化,对依托黄金水道构筑全省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将基本形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智慧、文明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基础设施

        ——构建以“一纵两横”(“一纵”指沙颍河—江淮运河—合裕线—芜申运河,“两横”指长江、淮河)为骨架,涡河、浍河等高等级航道为支撑的全省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实现“干支初步贯通、瓶颈基本消除、等级明显提升、江淮水系沟通”的目标;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规划的高等级航道60%里程初步达标。五年累计航道投资250亿元(含江淮运河100亿元)。

        ——基本形成全省集装箱、能源物资、矿石、滚装汽车、液体化工品、散装水泥等专业化港口运输系统。形成一批规模化、大型化、集约化港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亿吨、280万标箱;五年累计投资150亿元。

        运输服务

        ——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充分,“十三五”期末完成港口吞吐量6亿吨,其中集装箱300万标箱。

        ——初步建成皖江航运枢纽、淮河航运枢纽、江淮航运枢纽,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芜湖航运服务集聚区示范效应明显。

        ——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区,信息、保税、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初步形成高效集约的水路运输组织方式,近洋运输、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干支直达比重明显提高。

        航运市场

        ——船舶运力结构和规模持续优化,货运船舶净载重吨突破4500万吨,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500吨。

        ——船舶标准化、专业化及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升,船舶标准化率达60%以上。

        绿色安全

        ——推进结构性、管理性、技术性节能减排,内河水运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7%。

        ——水上安全监管及救助、航运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协调高效、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高等级航道通航水域AIS信号覆盖率80%,港口营运亿吨吞吐量事故件数、死亡人数下降5%。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