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14年研制新型隧道“体检设备”西交大教授获隧道界奥斯卡
2015-12-19 
        0

        

        随着交通日益发达,地铁、公路隧道、穿山铁路隧道等等,这些地下交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不过,这些隧道开始运营之后,就像人体一样,会产生生老病死等各种问题,随之出现的落石、漏水、开裂等等,会对交通和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危险。因此,需要经常对这些隧道进行“体检”。但是,目前的体检方式还依赖于人工,检测人员操纵笨重的机器一步步的检测,有时候仅仅一公里的隧道,一天都检测不完。

        11月19日,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在瑞士举行了一场颁奖典礼,由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昝月稳、李志林等申报的“高效快速检测隧道衬砌结构状态车载探地雷达新技术”项目获得了年度技术创新大奖。这也是我国获得的唯一奖项。

        这种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大大颠覆了现在的隧道检测技术,不仅解放了人力,还将检测成本至少降低了一半。而今年10月,这种检车方法已经在成都铁路局所属的达成铁路上应用了。

        对比

        老方法:

        检测人员手举天线

        一公里隧道一天都检测不完

        “目前,隧道的运行周期是一百年,它会不断的老化,会产生各种问题。”12月18日上午,在西南交大,昝月稳教授介绍起了他的这项研究。

        他说,隧道老化很正常,但列车在隧道运行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隧道掉块、漏水,掉块砸到列车,被迫停车,封锁线路十几个小时的事情都是有的。为了减少这种状况的发生,就需要经常对隧道进行体检。

        而现在平常检查隧道的方法比较“原始”,主要依靠人工,拿着手电筒在隧道走上一遍,照一下重点方位,靠人判断是否有状况发生。

        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全面“体检”,通常用的是“探地雷达”,趁着列车行进的间歇,把机器开进隧道,由人工压着是天线紧贴隧道墙壁,探头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检测人员再通过回波探测出墙下结构,分析墙面状况。这种人工检测的方法约莫需要7、8个工作人员同时工作,检测时速在5公里左右,需要来回五次才能把整个隧道检测完毕。“因为检测必须在列车行进间歇进行,有时候一公里的隧道,一天都检测不完,”昝月稳说道。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中国运营的铁路隧道已达12095座,总长度约10878km;中国运营铁路隧道病害相当普遍,用人工检测的方式,在短期内,实现全国范围内铁路隧道病害普查和定期体检,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改革:

        6个探头安在列车尾部

        时速80公里跑全程就能检测完毕

        11月19日,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的评审会议上,西南交大博士贾洪果站上讲台,全程用英文向评委们详细解释了昝月稳的此项研究成果,并顺利斩获年度技术创新大奖。

        一个月后,在西南交大九里校区,昝月稳再次详细的向记者讲解这项成果。同传统人工检测使用一个探头不同,他研究的“车载探地雷达设备”是安装在一节列车车厢的尾部,上方和左右两侧共有6个探头同时探测,与此同时,它的最高时速可以高达175km,只需要两名工作人员监控系统,就可以在正常的列车运行条件下完成整条线的检测。

        “以前人工检测必须紧贴着墙壁,你看这个,安装在列车上的探头,距离墙壁的最远距离多达2.25米。”昝月稳指着图示解释说,以前的人工探测就像是照相机,而他的“车载探地雷达设备”就像是摄像机,列车一路行走,探头就能完成记录整个过程中的地质状况。“而为了保证质量,目前我们检测时候的检测列车运行时速为80公里。从成都到西安,坐在车上不用动,一晚上就可以完成整条线的检测。”

        从间歇式的5公里/时到目前的80公里/时,从原来的紧贴墙壁到现在可透过空气检测,从原来的单线检测到现在的6个探头同时检测,不仅减少了人力,还把检测费用降低到了原有的一半,昝月稳的“车载探地雷达设备”彻底地改变了国家铁路网隧道病害不能普查和定期体检的现状。

        

        应用

        2002年开始测试

        今年已经应用在成都线路上

        昝月稳展示了一章吕河隧道某段拱顶掉落的雷达图像,记者看到,红黑黄蓝绿等各色线头横在图片上,本来平稳的线条,在某处出现了弯曲和断裂的现象,“你看,明显看出,这块没有接上,这块缺少了点东西,这就是说明了有掉块现象。”昝月稳继续接受,6个探头将收集到的数据会传递到列车内的计算机上,后经过他们研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就可以产生一张张这样的图像,团队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图片,分析隧道各部位的“健康”状况。

        这项技术是以昝月稳为主的科研团队从2002年开始研制,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以此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14年4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该项发明专利的具体实施依托原铁道部《既有线养护维修技术深化研究—铁路隧道衬砌检测技术的研究》专项科研项目。

        2013年1月,这项科研项目通过铁道部科技司课题验收,2015年,这项检测技术开始在西安铁路局所管辖的线路上进行全面推广,并进行了所有线路的检测。今年10月,在成都铁路局所管辖的达成线上完成检测。

        “其实,这项技术不仅仅可以用在铁路隧道上的检测,在地铁隧道和公路隧道上,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不,今年10月,这个项目还在广州地铁上进行了检测,测试效果也非常好。

        背后故事

        14年潜心研究

        曾背着主机显示屏土木5公里测试

        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背后当然凝聚着研究人员的心血,而这项“车载探地雷达设备与技术”的成功,昝月稳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

        2002年,作为单位里的唯一一名博士,他辞掉安稳的科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车载探地雷达技术。当时,研究人员少、资金短缺,他就和几个科研人员背着显示器、计算机主机、探头、天线等一整套的探测雷达系统,走上10多公里的小路,到大山中间的隧道中去探测。科研经费短缺,他就自己边赚钱边研究。“科研经费不够呀,我们就用已经好的技术去给人家服务,赚钱,然后再用这笔钱支撑着我们继续做这个研究。”昝月稳笑着说,自己称这种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因为需要跟这列车走,几天几夜吃住在车上的事情都是常有的,夏天绿皮车里气温高达几十度,冬天内蒙检测冷到零下28度,昝月稳说,那时候他就知道了手摸到铁皮要粘起来的感受,新隧道检测,里面全部是粉尘,他们就用被单把列车的车门、窗户全部蒙起来。

        不过,这些苦还不是最大的挑战,为让他们焦心的是出去研究,机器设备的耗损,一不小心就会坏掉,三更半夜到了车站,来不及休息,就到处敲门找人去修,“没办法呀,不修好所有数据都没了,这一趟真的是白跑了,那时候半夜去敲门的状况还是很多的。”最让昝月稳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事故,列车到了陕南的一小站,山间容易起雾,设备都是放在露天的车站,早上五六点发车,一启动,接收器全部都烧了,没有办法,只能白跑一趟,回去在全部重新定做机器。

        “现在想起来,这么长时间的研究还真的是辛苦,不过这真的是项颠覆性的技术革新,还是比较欣慰。”昝月稳说。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张菲菲

        作者:张菲菲

        (来源:华西都市报)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