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我区“美丽广西·生态乡村”道路硬化专项活动结硕果
2015-12-22 
        

        道路硬化专项活动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图为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泉会村村屯道路。陈小珂摄

        天等县上映乡桃永村的葡萄园区沿路布局,水果市场应“路”而生。梁琪青摄

        浦北县丰木山村的番石榴基地硬化道路。张维鹏摄

        天等:多方筹资破瓶颈精准帮扶促增收

        天等县把深入开展“生态乡村”活动和优化升级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结合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水泥”的道路交通格局,75%的自然屯通水泥路,62%的屯内道路实现硬化,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多方筹集资金,打破道路建设瓶颈。天等县创新“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多方筹措”筹资模式,多方筹措资金2.4亿元投入到乡村道路建设中,打破了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瓶颈:一是充分用好“一事一议”等上级政策,争取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5445万元,建设651条屯级道路共1953公里;争取国家专项彩票公益金1500万元,实施村村通道路硬化36条共45.75公里。二是采劝修路奖补”的办法,鼓励各个村屯在外工作的干部返乡参与筹划和建设乡村道路,动员群众自筹资金423万元,群众自发参与道路建设共3万多人次。三是通过异地搬迁、生态移民、以工代赈、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整合财政、发改、扶贫、水库移民等部门项目资金1.15亿元。四是利用春节、“三月三”等节假日返乡潮,鼓励和发动在外务工创业的乡亲捐赠资金达1750多万元。五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925万元的资金投入,带动2610多万元的各种社会资金投入。

        立足生态,结合“三化”,建成乡村生态道路。该县积极推广驮堪乡启新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屯)”村屯道路建设“沼气池—封山育林—道路硬化绿化”模式,共垫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资金2500万元,翻修和绿化17条村级道路。目前,全县实施自治区级村屯绿化示范村屯42个,一般村屯490个,都已全部竣工,累计种植3.3万株树苗,折合面积549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

        结合产业,精准帮扶,拓宽群众致富道路。该县整合产业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深入开展贫困村(屯)道路建设,以道路建设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上映乡桃永村旧街屯、塘典屯、伏旧屯推进葡萄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时,挤出37万元资金,硬化周边道路6400平方米,发动群众投入葡萄产业种植,使得桃永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一年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引进南宁大众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辣椒产业园,鼓励大众公司投资150多万元,修建百灵村上屯和洪岭村伏农屯共5公里的通屯道路,使得周边耕地的道路通畅,带动1500多亩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

        恭城:开创“先建后补”扶贫模式

        从2012年开始,恭城瑶族自治县扶贫办在工作中创新推行“先建后补”的扶贫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建设村屯道路的积极性,群众参与修路的激情空前高涨,从而顺利推进了全县屯级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自“美丽广西·生态乡村”道路硬化活动开展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安排硬化屯级道路指标任务30条,截至目前,全面竣工的有栗木镇苔塘村(大坪小学至邓家)、恭城镇门楼村(琵琶峡至廖洞)等硬化路29条,占任务数的96.67%;在建1条,有望在年底全面完工。目前已投入自治区级和县级配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81.4万元,占计划总投入的88.38%。

        “把关建库”选准项目,有效引导群众投入。该县扶贫办下发《恭城瑶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项目申报表》至各乡镇、村(屯),并组织力量深入村屯调研,经县政府审定确定当年的“先建后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了项目选择的规范和科学,做到了“选准项目”,完成了“先建后补”的关键一环。“选准项目”有助于推进项目实施,有效引导群众对村屯道路建设项目的投入。

        注重发挥受益群众主体作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县扶贫办指导下,“项目业主”(指实施修路项目的村屯)自主完成如下“三个基本动作”:一是召开村屯代表大会,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村民监督小组,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人管事、有人监督;二是实行公告公示,做到“阳光操作”,确保项目实施公正公道,确保群众认可;三是制定方案、签定施工合同,确保项目进度和建设质量。

        加强扶贫项目监管验收,确保项目实施优质高效。县扶贫办一是事中加强监督严把“三关”,即县扶贫办会同乡镇政府、财政局等部门对项目实施进行多次督查,严把“安全、质量、规格”三关。二是事后严格组织验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在项目实施完工后,由村向县扶贫办申请验收。县扶贫办组织项目村有关群众代表、领导小组、乡镇、财政局组成验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验收组对“项目业主”提出具体的书面整改意见。项目验收合格后,方能兑现奖补资金。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县扶贫办按项目确定的补助资金兑现到位。

        浦北:创新“公路果化”机制

        今年以来,浦北县在开展“道路硬化”专项活动中,坚持以提高生态效益,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宜种则种、宜补则补”、“见缝插果”等形式,创新实施生态乡村“公路果化”活动,在公路、乡道、村道两旁种植经济果林进行绿化,努力打造绿化效果、生态效果、增收效果的多赢社会效应,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产业助农增收的新路子。截至11月底,浦北县自然村屯道路完成99公里,占计划数的100%;屯级道路完成155.96公里,占计划182.74公里的85%;屯内道路完成136.6公里,占计划562.8公里的24%;便民候车亭4个,完成计划数的100%。活动中,浦北县通过群众自筹、种植合作社承包、财政资金奖拨等方式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共完成各等级道路“公路果化”271.5公里,新种植果树11.4万株。

        该县一是总结经验,创新模式。2014年,浦北县在全区率先创立了“公众得绿色、农户得果实”的公共场所经济果林绿化新机制,要求全县各镇深入开展公共场所果林绿化活动。今年以来,浦北县结合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中的“村屯绿化”专项行动,因地制宜,形成在县内12条通县达镇的公路主干道上新种植黄皮果树,合理搭配绿旺果、枇杷等果树的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示范带动。浦北县政府结合“生态乡村”活动要求,大力宣传“公路果化”活动的“谁种植、谁管理、谁收益”绿化模式,使“公众得绿色、农户得果实”的理念家喻户晓,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是合理布局,体现特色。浦北县根据各镇的产业特色和实际情况种上适宜的果树,引导群众把“公路果化”与发展林果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目前,已在辖区过境的二级、三级公路两边和途经村庄以及大部分四级公路和各类村道,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上了在当地适宜种植的果树,建设了百里果化长廊,打造了十里果化示范样板路,规划了12条县级示范果化道路。

        四是权利界定,建立机制。按照“谁种谁得、谁种谁收益、谁种谁管”的原则,做到“三个界定”:界定谁能种的问题、界定果树果实归属问题、界定谁投入及谁管护问题。

        五是强化措施,保障养护。通过合同协议的形式,要求群众在果树种植、日常管护、收果等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公路养护安全等的相关规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武宣:抓落实重管养突出乡土特色

        武宣县采取有力措施,做到早谋划、早行动、早见成效,推进“生态乡村”屯内道路硬化专项活动深入开展,按时按量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2015年度14个屯内道路硬化项目建设任务。目前,14个屯内道路硬化13.3公里已全部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紧抓一个“早”字。武宣县及时成立了道路硬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各乡镇认真摸底排查,并对乡镇上报的村屯道路硬化逐条进行实地核查,避免重复安排项目,使项目资金用到实处。由领导小组讨论确定建设的村屯,并及时上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自治区正式文件下达前,该县已将任务分解到相关乡镇,由乡镇政府作为项目业主负责组织实施,住建局负责技术指导和项目监督,并要求所有项目在6月30日前完工。

        狠抓一个“实”字。该县与部门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做好服务工作。一是明确由住建局全力做好项目建设的服务、监督工作。在项目建设前积极协调乡镇做好拆迁工作,项目建设中督促乡镇及村委把好施工原材料的进场关和试验检测关,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项目验收时,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交通、扶贫、“一事一议”办、乡村办、乡镇、村委及项目村屯的群众代表一同进行验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项目建设质量。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工作方法。各乡镇都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项目所在村委也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在屯内道路建设过程中,注意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督促村委将工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开,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建设权、监督权交给群众。

        突出一个“土”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结合自然村屯实际情况,注重就地取材,运用乡土建材,丰富硬化方式,增加乡土特色。如三里镇三里村的屯内道路硬化根据该屯的土楼古建筑物及旧街风貌,采用青砖石材进行改造铺设,既保留了原有的乡土韵味,又增加了乡土特色。武宣镇师傅沟屯则采用混泥土与片石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道路硬化。该屯除主干道采用混泥土硬化外,其余的园林路、次干道、巷道则采用仿片石和大理石碎片进行铺设,彰显出了村屯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着眼一个“护”字。通过制定村管养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推行“四员合一”管理机制,即:保洁员、看水员、护林员、道路管护员合为一体。该机制的推行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进一步提升了道路管护水平,保障屯内道路“建有所养”。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