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环高铁诠释经济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2015-12-24
沿线保持完好的植被,披上了绿装的护坡,实现了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西环高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绿色之路、生态之路、环保之路。(12月22日海南日报)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中国高铁在神州大地上的舞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铸造出一个又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修建高速铁路能够带来区域经济发展更多的条件与机遇,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然而,在“修路致富”的认识或理念根深蒂固之时,西环高铁的建设却让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原来不仅有经济上的致富,还有生态上的和谐。当然,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价值定位、利益取舍以及发展走向的一种改变或升华。笔者认为,这种改变或升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彰显了底线思维的理念,有力印证或诠释了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所周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最大优势与本钱。而在西环高铁沿线区域内却分布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近70处。如何保护固有的生态环境?如何延续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景观的并存?可以说,这是堵在西环高铁建设面前的一道高墙。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就容易造成“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问题,经济与生态的共存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唯有认清现实,因地制宜,找准策略,对症下药,方能推倒这面高墙。就是在这种秉持或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态度之下,西环高铁全长345公里,沿途16个车站、146座桥梁、13处隧道,在设计过程中都尽可能的绕避了区域内分布的各类环境敏感区域,努力保持了自然风景风貌,充分体现了高速铁路建设与地域独特自然风光的和谐并存。
然而,尽管最大限度的避开或绕路,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据了解,在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外围控制区,以及文澜江多莲取水段准水源保护区两地,由于受到地形地貌及经济据点的制约,西环高铁如果采用常规的铺设轨道方法则势必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如何选定最合理、最优质、最环保的线路走向与铺设?如何保护和恢复铁路沿线的绿色植被与自然景观?也是一道大大的难题。
“加强环境保护是西环高铁建设坚守的底线”海南高铁公司副总工程师罗志权说。为此,尽管困难重重,但在这种“底线思维”之下,我们看到了,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宜桥则桥,宜路则路”,哪怕仅颜春岭段一处改浅埋隧道就多好几个亿元的投资。为治理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哪怕仅是临时用地也依然做好复垦、植树、撒草籽、建灌排水沟、修生产道路等“附带工程”。诸如种种,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底线思维”之下,为绿色而作出的“牺牲”、为环保而选择的“割舍”、为生态而放下的“固守”,也让我们有幸欣赏到了“一站一景”所带来的迤逦高山、金色田野与葱茏林海。
当然,“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西环高铁的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一草一木,将生态发展贯穿始终,这不仅是守住海南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高速铁路走“绿色交通”这条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的又一意义深远而具重大突破的实践。未来,走出国门的中国高铁,不仅有着安全、技术以及经济上的优势,更有增添生态和谐这一重磅筹码与品牌服务。
(作者系中华铁道网评论员黄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