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大交通+大产业成渝两地有望建成世界级IT产业新基地
2015-12-27 
        原标题:大交通+大产业成渝两地有望建成世界级IT产业新基地

        圆桌

        主持人

        本报记者李欣忆

        嘉宾

        林凌:经济学家、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

        刘世庆: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

        刘志彪: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铁开通,便利交通只是第一步。开通之后,如何将交通线发展成为经济带?还需迈过哪些关卡?12月26日成渝高铁开通首日,本报邀请的三位省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学的专家,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看法。

        高铁将激发生产力成几何级数倍增

        记者:成渝高铁开通,对成渝经济区建设将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刘世庆:成渝经济区建设,交通必须先行。交通先行,高铁是重要的突破。高铁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沿线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经济机会和投资机会也会相应增多。

        本世纪初,国家提出要建设三个跨行政区域经济带(区),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我们可以看到,成渝一体化在三个中是最滞后的,成渝经济区没有做到协同发展。成渝高铁的开通还是个机会,将进一步密切两地关系,激发生产力成几何级数倍增。

        刘志彪:交通线是经济带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带的发展会带来交通线的进一步繁荣。交通线可以压缩时间和空间,提高投资密度,交通线是降低经济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分割成本的重要前提。因此,交通线对于经济带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没有交通线形成,不可能有经济带的形成。

        要重视市场化、城市化的作用

        记者:从交通线到经济带,成渝高铁经济带需要迈过几道关?

        刘志彪:还需要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形成亲商、爱商的环境,基础设施的硬件有了,还需要有对企业家精神肯定的软件。更多让市场规则发挥作用,让企业家发挥作用。二是进一步城市化,集聚产业能量。城市是让交通线产业集聚功能发挥最大作用的载体。

        刘世庆:世界银行2009年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用密度、距离、分割三个要素剖析世界经济地理的变迁,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经济增长与地理变迁的又一个全新视角。提高密度、缩短距离、打破分割,经济地理变迁规律,也是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与地理变迁的演进之路。

        林凌:现在的成渝经济区发展像一个哑铃,成都、重庆分别是哑铃的两端,中间城市的发展有局限。我想,产业的转移、配套跟上之后,未来成渝高铁沿线将形成“成渝经济轴”。成渝高铁沿线城市应该在产业上做到竞合发展。

        以电子产业为例,成都和重庆都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如果成渝两地把眼界放得更高、更宽,放在世界格局中考量,两地电子产业有序分工、协同发展,那么真的非常有希望成为世界级的IT产业新基地。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董世梅熊筱伟吴璟陈露耘张啸段玉清采写

        我要反馈保存网页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