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安全“守卫者”(一线探访·那些鲜为人知的消防故事)
2015-12-30
这是一支穿梭于地下的灭火队,置身首都的繁华之外,他们将黑暗狭窄的隧道作为值守的战常当每天23时地铁停运的公告声响起,人潮退去,北京轨道消防支队的例行检查才刚刚开始。新的一天来临,人们随着赶地铁的人流匆匆前行时,多半不会想到,正是消防战士们的默默守卫,地铁运行才能如此安全高效。
18条线路,318座车站,全程长527公里,日均客流量超千万人次,在北京的公共交通客流量中,地铁已承担起50%的份额。地铁运行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消防责任。因为,一旦地下起火,烟雾将在隧道内迅速弥漫,影响救援工作开展,给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所谓“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患于未然”是每一位地铁消防员铭记的信条。地铁的安全运营,依靠的不仅仅是线路设备的及时更换、耐火阻燃材料的合理铺设、排烟装置的有效运行,更是消防战士们一双双时刻警惕的眼睛。白天,战士们守候在指挥中心的屏幕后,实时监控每一条线路的运营情况;23时地铁停运后,战士们又步入夜幕进行“错时检查”,全面测试车站和隧道内的消防联动设备,确保车站火灾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率。
地铁火灾事故救援的重点是及时疏散人群。今年7月27日16时21分,支队接到报警,北京地铁机场线1024列车在行驶至大山子附近时发生火情。车内乘客闻到焦糊味,列车顶部冒烟并有明火从缝隙中冒出。接到报警后,轨道消防支队和朝阳消防支队立即奔赴现场,紧急疏散乘客。“机场线从三元桥站之后转为地上行驶,所以采用的是‘对向疏散’法,也就是从线路对面方向开来一辆空车,与事故列车的车门进行对接,然后把所有乘客转移到空车上。”轨道交通支队防火处处长郭廷彦介绍道:“这是在地上,如果是在地下隧道内出现着火,除非车辆故障无法行驶,否则也必须先开到车站,以便第一时间疏散乘客,因为保证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地铁火灾救援的最大特点是“快”。在机场线火情发生后1小时,消防人员就完成了灭火、转移乘客、处理事故车辆、恢复线路的送电与运营等工作。不同于地面马路,一条地铁线路只有一条轨道,这也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线路上的所有车辆都将无法正常运行,进而直接影响到后续乘客的出行。因此,地铁火灾事故必须迅速处理,至于现场勘测、责任认定等,一般都要等到事故车返回车辆段或是地铁停运后进行。
由于地铁环境密闭且人员众多,小事故也有可能引发大骚动,这便需要及时而有效的应急处置。前不久,一名女乘客携带钓鱼竿到北京出售,在上地铁时因拥挤导致其中一根鱼竿的前端掉在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第三轨上。成分为碳纤维的鱼竿在750伏电压的冲击下,瞬间形成大火球并冒出浓烟,这一突发状况造成部分乘客的恐慌。地铁工作人员立即通过广播指挥紧急疏散,有效防止了险情的扩大。
随着地铁网络化的形成,消防安全管理范围也随之扩大。如今,轨道交通消防支队联合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在每个地铁站配备至少一名民警,“每站有警”已成为北京地铁安保的一大特色。有了地铁安全“守卫者”,地铁出行才能更安心。
作者:丁雅诵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