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宣州区一座古桥的命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即将新建的一座跨水阳江大桥可能会建造在宣州区范围内最大的明代古桥惠济桥上。“这座建造精美的石桥要是被拆除,实在太可惜了。”很多市民表示惋惜。日前,我市规划部门也回应,规划公示正是为了征求意见,他们已及时将文物部门的意见转给了工程业主单位。
惠济桥
古桥遗址露在水面
4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东溪桥上,向南边看去,可以看到河面上矗立着一座古桥的残骸。虽然已经破损的只剩下一小段桥面和几个桥墩,但是由石块砌成的古桥气势犹存。
由于是枯水期,从桥西面可以一直走到残存的桥墩下面。走下河堤,河岸边散落着大片的石条和石块,记者甚至在最西侧桥墩的下面,发现一块三角形的石头上面,雕刻着一个似龙非龙的兽首石刻,我市文物部门的专家查看后告诉记者,这应该是趴蝮(古代神话中的镇水兽)。从石刻的形状推测是摆放在石桥分水尖顶部的。
继续向前,记者在一处桥墩残骸的底部,居然发现了大片的木头支撑,木头支撑上面则摆放着大块的条石。“古代造桥的时候,桥墩的最下面都是用密集的木桩作基础,木桩上夯实糯米稀,再上面才铺设石块。虽然古桥历史上经过多次维修,但基础却极为稳固,这些桥墩下面的木桩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站在桥墩的底部向上看去,残破的桥墩上的石缝里,一颗两米多高的小树郁郁葱葱。
记者随后又来到了桥的东侧,桥的东侧保存了大约有30多米的完好桥面,部分桥面已经长满了青草,还有些桥面则可以看出水泥砂浆修补的痕迹。站在桥面上向下看去,水阳江水缓缓地从桥洞下流过。
古桥跨度400余年
今年已经66岁的郑先生就是附近五星乡庆丰村东桥组的居民,他从小就在桥边长大。“小时候这座桥还在使用,是从双桥方向进城的必经之路,那时候还是石板桥面。”郑先生告诉记者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到夏天的傍晚,桥面上都会非常的热闹。“那时候城里人傍晚都会到这里散步,桥下有人游泳,桥面上有人纳凉,可热闹了。等到入了夜,我们这些住在附近的小孩拿张席子就直接睡在桥上,桥面上风大、蚊子少还挺凉快”得知这座桥可能会拆除,郑先生坦言自己的心里有些失落。“从小就在桥边长大,如果真的有一天拆了,实在有点可惜。”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住在桥边的李大爷,今年已经91岁的李大爷和这座桥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那个烽火四起的年代。“这座桥在1937年和1943年曾经两次被我们中国军队炸断,目的就是为了延缓日本人推进的速度。炸桥之前,桥正中间券顶的位置,还可以看到惠济桥三个大字。”李大爷告诉记者,占领宣城后,日军强征附近的村民劳力,对古桥进行了修复。“现在桥面上用钢轨连接的那个部分就是那时候日军修桥留下的。听说两次炸桥都是驻扎在新田那边的国民党军队派人在深夜炸的。”
四百多年前的糯米稀和木桩
是宣州区境内最大的古桥
“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九拱石桥,也是皖南地区最大的石拱桥之一,长度仅次于歙县太平桥和旌德三溪桥。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据市文物局一位专家介绍,这座明代古桥在明代隆庆年间完成建造,花费了一万两白银,动用民工劳力数十万人历时近两年才建成。在明代万历年间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和嘉庆、道光年间都进行了维修。这座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点,去年又被公布为保护性建筑。“因为古桥规模巨大,而且因为涉及到河岸护坡很难维持原貌,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原地保护。”
记者随后到市规划局了解到,之前他们已经发函征求过文物部门的意见,文物部门也提出了对古桥原地保护的意见,他们及时将文物部门的意见转给了工程业主单位。
对于古桥的存留,不少市民也纷纷表达了希望能够保留古桥遗址的想法,一位市民表示“能够反映古宣城悠久历史的,只剩下几座古塔和古桥了,赞成保留东溪桥,哪怕只是座残桥。”更多的市民则表示希望可以“留下来,给宣城一点纪念!”还有市民呼吁,既然桥身上留下了抗战的痕迹,不如干脆做成一处红色经典,纪念那个烽火峥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