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古桥见证福州东方威尼斯变迁
2016-04-08 来源:东南快报
   
   彬德桥东西走向,是白马河﹃第一桥﹄

   
   坐落在三捷河上的三通桥

   
   万寿桥当年曾是个渡口
 
   前日,东南快报记者从福州台江区获悉,该区今年将整治包括三捷河在内的三条内河,对其岸上景观、桥梁、清淤等展开综合整治。近几年来,鼓楼、晋安、台江等陆续展开此类工程,并在整治过程中日益重视发掘内河文化的民俗典故,其中,与内河共生的古桥梁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者近日走访上述区域数条内河后发现,部分古桥随着城市发展渐次消逝,有的仅剩残垣断壁,比如琼东河上的“太平桥”;有的已埋藏于水泥道路之下,鲜为人知,比如达道河上的“小桥”;有的则改变历史朝向,因底下河流的变化,而失去其命名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比如三捷河上的“三通桥”;也有的至今仍发挥其技术功用,并发散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甚至见证了中外交流,比如河口万寿桥;还有的造型独特,桥庙一体,比如白马河上的彬德桥。这些古桥在老福州们的口中娓娓道来,可以管窥旧时榕城东方威尼斯的变迁,从而见证内河文明的变迁,部分古桥甚至见证了地域经济的变迁。

   三捷河——三通桥

   改变走向的桥,见证上下杭繁荣

   三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台江区三捷河(即星安河)两岸正在围挡改造,吵杂的噪音之中,今年71岁的卓海柱领着东南快报记者,沿着三捷河沿岸走到三通桥位置。该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夜色之下,古桥如睡美人一般横卧河上。

   老卓曾在此躲过一劫。50年代时,他住在三通桥旁,印象中,国民党轰炸机曾两次飞抵台江上空。其中一次,邻居叔侄俩的胳膊被飞机投下的炸弹炸伤,三通桥的石栏杆也被震掉了一侧,“我当时就躲在桥的另外一头”。

   如今,桥下的河流也发生了变化,在桥北侧的张真君祖殿前曾经的“汇潮景观”不再显现。三捷河两头通闽江,涨潮时,闽江潮水南端由新仔河进入达道河至三捷河,西端则由闽江流向三捷河,最终两河汇聚于三通桥北侧张真君祖殿前,“水比平常高出几十公分”。也是端赖于此,张真君有商业保护神的美称。但由于2000年中亭街改造,小桥头至三通桥河道改为铺设涵洞管道,两头涨的景象业已消失。同样消失不见的,还有三通桥旁以其命名的古道口。

   台江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石丽钦说,三通桥见证了上下杭繁荣。

   三通桥曾差点毁于一旦。据了解,2000年左右中亭街改造,开发商在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毁桥,填河,把工地扩展到古河道上。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开发商最终同意修复古桥,但东头的河道已被覆盖成为涵洞,且临近建筑挨得很近,无法按原址、原貌修复古桥,原本是东西走向的桥,进行了移位,目前是南北走向。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高健斌曾参与过三通桥的保护,他认为,三通桥之名依赖其三河交汇,现河被填,桥移位,已经失去其原先承载的文化内涵。

   达道河——沙合桥

   曾被茅以升赞为奇迹

   沿三捷河向东,达道河上,有一座“沙合桥”,又名小桥,早先为浮桥,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改浮桥为石墩桥,后又从石梁桥改为单孔石拱桥,如今只隐藏于路面之下。

   在卓海柱的带领下,记者在下杭路靠近八一七路附近留有的栏杆缝隙中看到拱形桥体的部分。据史料记载,过去小桥与万寿桥(解放大桥)还有江南桥(即中洲桥)横跨闽江南北两岸。入夜时漫步桥上可看万家渔火,在水中荡漾,明朝列其为南台十景之一,称“三桥渔火”。老卓说,小桥曾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赞为奇迹,如今只藏于地下,“大家知道大桥(解放大桥),到此却找不到小桥”。老卓曾任台江区政协委员,他和其他人一起向政府提了意见,后来在小桥的位置旁树立了沙合桥的牌坊,以作标志纪念。

   新港河——河口万寿桥

   见证中琉关系贸易往来

   沿着三捷河往东北方向航行,进入新港河口,在万寿堂旁,一座古朴的石桥映入眼帘,这座名为河口万寿桥的石梁桥以松石为基,建4墩,分水3道,除靠岸两墩,中间两桥墩皆呈船状,两头作三角分水尖型,以减轻长年急流冲击。

   万寿乡今年74岁的郑发杰告诉记者,未建石桥前,过河需要摆渡,但周围往来人多,水流又急,经常发生翻船事件。相传古时,从鼓山下山募缘的和尚经过河口,渡船并不收费,但后来出现了地霸,和尚募缘的钱本不多,付完船费后所剩无多,又见常发生翻船事件,于是立下誓言造桥,并断臂写血书,四处募捐,但这个和尚姓甚名谁村民们也不知晓。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鼓山僧成源和里人柯应采,募捐2000余两白眼建造石桥,(捐赠者中有“靖南王耿”,即清初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前后历时1年多。桥面平铺12条石梁,利用退潮水浅时砌基垒石,涨潮时以水的浮力将载于船中千斤石梁架上石墩。清康熙九年(1670年),道霈方丈写有《河口万寿桥记》刻在石碑上,嵌于桥边万寿庵左侧墙上。现石碑已移藏于山石碑廊。

   河口万寿桥不仅是古时沟通两岸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古时中琉两国贸易和往来的历史。

   成化八年(1472年)在新港地区今琯后街建“进贡厂柔远驿”,专门接待琉球国运贡船舶及其使者、商人,转运贡品。

   三月中旬,记者来到柔远驿,三块石碑在门口默默伫立,周边正在进行施工建设。石丽钦说,当时琉球国商人运来的货物,只能委托“赐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代在河口开设的“十家牙行”(俗称“十家排”)进行买卖交易。今“河口万寿桥”和“柔远驿”,分别被列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史料部分被万寿乡人列裱在万寿堂内,与其一起陈列的,还有万寿乡赛龙舟的辉煌史。郑发杰指着悬挂在墙上的老照片告诉记者,1985年,万寿龙舟获得福州市龙舟竞赛的冠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些拍摄于80年代的黑白照片,部分可窥见河口万寿桥的身影。郑发杰说,直到80年代,从河口的龙舟可以直接划到西湖,逢上特定节日乡里还会组织队员划着龙舟到亲家村串门,对方会予以鞭炮相迎,甚至摆酒设宴,队员们皆欢喜上岸敬香话家常。

   随着岁月渐长,郑发杰已经成为龙舟队教练,他正号召青壮年组织训练,为五月的龙舟赛做准备。

   琼东河——太平桥

   被拦腰截断的古桥,几乎被遗忘

   从河口一路向北,进入琼东河三界寺与土山真君庙处,有一条叫火巷里的小巷子,倘若少了老人家的提醒,没有人会想到这里曾经有条内河在此流淌。

   今年61岁的老王,自小生长在此。3月22日傍晚,他倚靠在河边,向记者回忆起了自己的孩提时代。在五六十年代,琼东河与火巷里的交叉口处,是个道口,“从闽清走水运拉木材的、送米进市的、进城运粪收垃圾的”,不少选择在此上岸,老王说,那时河网密布,“火巷里的这条河可以通到如今的晋安河”,且水深河宽,适宜船只掉头,“河水清澈见底,可以摸蚬子,捉鱼,甚至直接取水引用”,而在这条消失的内河上面,当时横跨着一座太平桥。据史料记载,该桥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嘉庆八年(1803)、二十一年(1816)两次重修,桥梁由3条长7米左右的石条架成,桥面铺石板,望柱4对,栏板6付。老人传说,一到夜晚这些长石板便化身成蛇祸害百姓,村民们为了将其镇住,请示神灵后,在长石板桥头刻了三道刮痕,才将“蛇”钉住。

   此后内河被填,太平桥被拦腰截断,在老王的带领下,记者在馨福公寓里看到围墙所截的古迹,只剩两米左右的残桥,桥面上长着青苔,石栏上镌刻的文字虽已模糊不清,但尚可辨出嘉庆等历史字样。几个老人围了过来,偶尔流露出几声叹息。老王说,原先在此居住的大都已经搬离,恐怕没有几个人还惦记着这座桥了,就像尘封在阁楼里的百年龙舟一样,已经无法再驶进西湖。

   安泰河——老佛殿桥

   见证三坊七巷形成过程

   琼东河与安泰河相连,从火巷里北上可进入古代罗城的护城河——安泰河,河上有著名的琼河七桥,老佛殿桥、二桥亭桥、金斗桥等。据福州市政府文化顾问黄启权在2012年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根据统计,整个宋代福州12个县,共有83座桥。其中福州城内的桥大多沿着安泰河畔而建。

   2012年一月份,安泰河边建于明代的老佛殿桥桥板两侧多出了大约20厘米见方的灯架,钉子直接嵌入桥体,引起众多文物爱好者的关注。高健斌也转发消息支持。他认为,老佛殿桥虽是明代重建,但此桥作为五代罗城护城河上的大桥。三坊七巷的建筑格局起源于唐宋,从时间上说老佛殿桥见证了三坊七巷的形成过程,与三坊七巷整体格局融为一体。在各界努力下,灯架最终被拿掉。

   白马河——彬德桥

   桥庙结合是旧时古桥特色

   沿安泰河西行过西水关水闸,进入白马河,一路南行在即将进入闽江之际,可看到一座并不规则的古桥,被称为白马河第一桥的“彬德桥”。该桥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结构为花岗石构平梁与拱桥结合,二墩三孔不等跨,是福州目前保留下来的少有的平梁与拱桥结合的桥梁。

   记者在桥侧注意到,桥的石栏杆等已经被涂上一种颜料,红绿相间,但很难抹掉,桥侧有“彬社重造光绪丙申”、“民国七年戊午彬社三次重修”题刻。该庙桥旁原住民曾美官告诉记者,据村里老人介绍,这座桥下水流急,古时很多远道而来的船只常发生翻船事故,很多闽江上游的木材商人为了保平安,也为沟通两岸,便由木材商帮出资建造了这座桥,其中彬为木加杉,社指代团体组织。

   石丽钦告诉记者,过去民间组织建桥造福于民或者纪念祭祀的情况并不少见,以台江区为例,目前存留的70多座古桥中,有大部分都是由士绅及民间组织出资建造,事实上,距离其不远,早已闻名遐迩的白马桥,也是由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的。

   而令人好奇的是彬德桥东侧桥上的十八将军小庙,据三保社区提供的资料显示,十八将军庙为明朝期间建成,原地址在帮洲竹林酒库旁,“文革”期间有民众集资改建到彬德桥旁,但对于庙纪念何人何事,如今流有多个版本,一说,为纪念琉球国十八将军,二说为纪念划龙舟时落水的十八个人。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告诉记者,过去福州的很多古榕下、古桥上都建有小庙,著名的白马桥也不例外,桥庙结合是旧时古桥的一大特色。

   彬德桥周边古迹众多,沿彬德桥北侧数十米外也有一座现代桥梁,旁边有一座洪武道王爷庙,据庙内老人介绍,这是朱元璋属下汤和部队攻打在福州的元军时曾经登陆的地点,为纪念这段历史,帮洲人民便将此处命名为洪武道,此后许多文武官员在此停泊登岸,岸上有一处古亭,如今时过境迁,经过改扩建,道口与亭子、还有古榕,和庙融为一体,包在街面地下一层,没有老人的提醒,外人很难注意到。

   文史专家

   内河与古桥见证福州变迁

   石丽钦认为,内河与古桥及周边百姓自古相依相存,由此土壤所诞生的故事传说不可胜数,“几乎每一座桥都有故事”。高健斌说,福州早期的护城河随城市规模而扩,但时代变迁,护城河防守的功用渐次削弱,加上水网密布,且百姓对生活交通的考虑更多,桥的建造便逐渐增多。福州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其桥梁之多被称为全闽之冠。其认为,直到民国时期,福州内河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关系依然和谐,但经过几十年城市扩张,不少水网、池塘被填,福州原有的东方威尼斯的整体风貌失去平衡。

   在石丽钦眼里,古桥见证着曾经繁荣的上下杭,见证着民间组织造福于民的热心,见证了内河水系的变迁,也见证着古时国家之间关系的维系、贸易往来的宏大历史,去搜集和记录这些桥梁的故事显得尤为必要,如今尚存的古桥有的退居二线,更多地具有艺术和人文价值,有的则宝刀未老,仍然发挥其技术功用。

   高健斌说,对于那些尚存的古桥,其本身就是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线,在路网水系改造、城市建设过程中,理应提前将其纳入统一规划,进行避让,有效保护。

   除此之外,石丽钦认为,还应该为古桥进行身份识别,比如设立标牌,可扼要讲述古桥前世今生;对古桥进行更规范的维修与加固;同时兼顾古桥周边的环境保护与自身的教化功能。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