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社会化背景下的交通供给侧
2016-01-19 
        到过发达国家的人,经常会赞叹他们的交通井然有序,道路设施整洁,对比之后,经常会批评国内的各种交通问题,而且,批评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响。

        对于这些抱怨,国内的交通专家会感到很委屈,这些技术我们也有,而且有些更高大上,但老百姓仍有这么多的抱怨,事实上也有明显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

        交通专家的眼光是单纯的,单纯曾使我们能专注地去赶超,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交通技术只是交通问题解决的开始,而非是解决的全部。老百姓出门办个事,会一路抱怨;交通专家会将这些抱怨逐步拆分成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有些会吸收,但大部分的会被认为是民生的问题,于是就被丢弃了。交通专家的单纯,曾是技术能够强大的原因,也是我国能够建成庞大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推动力,但现在却成为供需难以融合的阻碍。

        听到的是抱怨,其实是现有需求和供给各自发展成相互独立体系的自然表现,读不懂对方,是因为站在自己体系的立场去理解对方。读不懂对方,还是因为双方不自觉地将社会问题和交通问题割裂开来,作茧自缚在自己的阵营里。然而,交通是社会里的交通,交通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种。

        将交通区别于社会问题来考察,是目前供需双方共同的习惯,也是矛盾的根源。居住在城市边缘的老百姓屡屡吐槽公交服务,想要7×24小时的公交服务;产业结构带来的庞大且低价值货运,给交通安全带来了无尽的惨痛;快速城市化的不协调和经济高速发展使城市拥堵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体现在交通运输上,却映射出发展带来的种种阶段性问题。

        在世行2003年的《TrafficFatalitiesandEconomicGrowth》报告里,通过一张图说明,在中低收入情况下,经济发展会极大地促发交通事故数量的上升,这个规律的前半部分已在我国得到了印证,也能解释影响我国交通安全趋势不能完全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在许多研究里也显示了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城市拥堵越来越严重,即便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内,不同年份经济增长的不同数值也影响了城市交通的疏堵状况。

        收入、就业、教育、产业结构、文化传统,这些是民生,也是一个社会的深重烙印,也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交通,使交通的规律不得不从属于整体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整洁的道路,同样也会看到当地相对较高的收入和教育,以及高附加值的产业与有序且比例不高的货车。我国面对的现状,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组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抱怨我们的交通和抱怨我们的教育一样,抱怨只是一种方式,这方式虽只是期望单项的改变,但更是希望我们国家在整体上的进步。

        映射在交通运输上的民生问题,毫无疑问,是交通专家应勇于承担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国外的发展规律固然可以说明民生对交通发展的约束力,然而,这样的规律会有上下限的区间选择,以及经过努力之后的曲线改变。交通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加速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曲线,现在,通过供给侧的改变,同样可以来推动社会高效安全平衡的整体进步,只是这一次,需要结合更多的科学,投入更大的研究,和更有智慧的思路。

        有限的财政仍然只能提供有限的公交服务,然而,公交线路和道路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却能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大做文章。产业结构带来的货车问题仍会持续很久,然而,利用信息技术追踪货运交易过程,用信用评价和奖惩影响货运定价机制,减少货车司机的冒险行为,则是利用供给侧体系设计改进交通安全的方法。城市拥堵的原因很复杂,供给侧的改变会出现在更多的场合,改善城市商业布局、减少出行次数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减少市中心停车供给、抑制出行又是另一种方法。

        引导需求或优化供给是一种供给侧改变的方法,利用扩大或减少供给来平衡需求又是另一种方法;顶层的供需联合设计改变体系是一种思路,而琐碎细小的持续微调又是另外一种思路。供给侧的改变,并不在乎模式,也不在乎规模大小,而在乎持续、实效和可持续性。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