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道路命名应恢复主城区文化老地名
2016-01-20 
        推进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以“书面承诺”取代证明,避免市民跑冤枉路;避免“一路多名”、“一名多路”以及恢复主城区文化老地名;探索“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新模式;全市6000名幼儿专任教师“缺口”亟待填补……昨天下午,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今年的创新环节是首次邀请市直3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听取大会发言。

        30多位部门“负责人”受邀听取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环节,15位委员分别围绕加速合肥工业设计平台建设、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发挥归国留学生优势、积极应对民营经济发展新常态等问题,谏箴言、出良策。

        作为第二次大会的“重头戏”,今年的大会发言还新增了一个环节,首次邀请市直3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作为本次会议的“特邀嘉宾”来听取大会发言。

        既是合肥市政协委员,又是市直部门负责人,昨天下午的大会现场,合肥市人社局局长朱正跃现场听取了委员们关于《进一步营造合肥创业创新软环境》的发言。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主体由精英走向草根,并更多地以‘群体’的形式出现。众创空间、创业园区等平台成为创业者的聚集地。这就要求合肥有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和平台来支撑。”针对委员的发言,朱正跃也表示,合肥正在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创业政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市政协委员建议:

        希望快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城市开发强度很大。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容易造成旱涝急转。”市政协委员胡晓玉今年就特别关注到城市内涝的问题。

        “解决大雨带来的城市内涝,外地很多城市都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这种循环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能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让水在城市中‘自然’迁移。”在她看来,“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建设思路,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理念,合理地控制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胡晓玉说,去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中,南宁、济南以及安徽池州等16个城市入围全国试点城市,并获得财政补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去年下半年,她还随农工党市委会分别前往济南、池州等地,取经“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合肥作为安徽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希望能快速推进这项建设,建立一套相应的政策制度来推动,让相关工作紧密配合、无缝衔接。”胡晓玉说。

        市民办事可少开一些“奇葩”证明

        市政协委员建议:以申请人“书面承诺”取代繁琐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妈是我妈”……作为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市政协委员李焰红常常遇到这些开证明的“头疼事”。

        “除了市民被形形色色的‘证明’搞得晕头转向外,市民被指向前往开证明的派出所、居委会也哭笑不得。”李焰红说,这两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会应对各式各样的证明。居委会的公章被称之为“万能章”,单身、亲子关系、个人收入、保险理赔,乃至精神病史都会找上他们来出具证明……

        “前段时间,我们对社区各类证明出具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初步汇总证明类事项就达到72项。”李焰红说,一些公章存在重复盖的问题,比如家庭成员在户口登记以内的夫妻子女关系、婚姻状况,派出所、民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发放的证件已经明确标识,即使出具证明,对于情况的变化,社居委也不了解。而让社居委为难的还不止这些,居民信息如姓名、年龄等填写错误,未就业、无收入证明等,此类证明需要社区出具,社区只能以居民口述为依据,对事情的真实性无法核实。

        如何避免这些“奇葩”证明?李焰红建议,应当实施证明清单准入机制和监督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市民可以书面承诺取代证明材料。

        “首先要理顺哪些公章应盖、哪些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政府相关部门对证明事项进行审核汇总并实施清单目录管理。”李焰红说,对那些实在难以出具的证明,比如数据共享、信息比对因客观原因未能如期实现的,应在依法依规且不影响第三方权利义务的前提下,以申请人书面承诺的方式替代证明材料。

        避免“一路多名”、“一名多路”

        市科协建议:道路命名应恢复主城区文化老地名

        提到三孝口,三个孝子的故事总是提醒着后辈们要尊老爱老;一说到包公祠,就会联想包公的刚正不阿,反腐肃贪;一讲到习友路,市民会记起盛习友烈士舍身救人……

        “城市地名不是也不应该是简单的、随意的名称,它应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合肥市每个地名的背后都有故事。对于记载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信息的地名,我们应该格外善待,不应该轻易丢弃。”合肥市科协建议,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合肥的新增道路也越来越多,常常出现“一路多名”、“一名多路”的尴尬。比如,合肥三十二中门口的道路有“合巢路”和“青年路”两种说法;合肥经开区较为常见的是一条道路被从中截断,使两条道路名相同,如经开区有三段首尾不相连的玉屏路和佛掌路,类似的情况在合肥还有多处。另外,一些主干道的分段命名也让很多外来人员摸不着头脑。

        “合肥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些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合肥市的地名变得更具文化气息。如回龙桥、南熏门桥等,既能追寻这些名字的来历,又能让市民品味文化积淀。”合肥市科协呼吁,恢复使用主城区文化老地名,比如此前的威武门、德胜门、三里庵等。

        合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17%

        市政协委员建议:探索“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新模式“长期来看,现有养老机构,特别是具备医养结合功能的养老机构难以适应需求。”昨天的大会发言环节,医药卫生界别委员列出一连串统计数据。目前,合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2.7万,占总人口的17.27%,高于全省0.32个百分点。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万人;失能老人11.37万,同时“空巢”家庭也日趋增多。而老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养老”。

        记者了解到,依靠三甲医院优质医疗的平台,经过几年不断摸索,合肥已初步形成特有的医疗护理养老模式。一方面,引导鼓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或临终关怀科室,比如合肥市滨湖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设置床位236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新模式,比如,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西区开设老年护理院项目。

        “但这些还不能填补目前合肥的养老‘缺口’。”委员提议,面对越来越大的养老压力,合肥需做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有效对接。比如,在有条件的各类福利院推动医疗机构和福利机构联合办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依托医疗联合体在机构内设置医疗服务点,采取购买医养服务、协议定点保障等方式,解决养老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另外,在规划医疗机构定点和布局时,综合考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需求,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手续,鼓励各类社会主体经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据悉,合肥已在这一方面“先行先试”。去年,全市核发了九久夕阳红老年城护理院、合肥光明老年护理院机构。

        全市6000名幼儿专任教师“缺口”亟待填补

        市政协委员建议:建立免费培养定向分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机制

        今年,市政协委员尹玲玲最关注的话题是幼师的紧缺问题。

        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她,此前做过一个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类幼儿园866所,在园幼儿230637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84所,在园幼儿44561人;民办园682所,在园幼儿186076人。全市幼儿看护点共560个,看护点幼儿数50106人。但全市专任幼儿教师10188人。“按照幼儿园师生比的规定,现在全市还缺近6000名专任教师。”

        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农村幼儿教师岗位没有吸引力;农村幼儿园招人难、留人难……尹玲玲分析,这些都是造成幼师“缺口”的根本原因。“拿公办园教师绩效工资来说,农村比合肥市区的少二万左右,即使招考上来的教师绝大部分也都走掉了。”根据统计,2012-2014三年间,长丰县计划招考幼儿教师136人,实际在岗52人,调走、辞职共260人;巢湖市计划招考38人,实际到岗35人;肥东县计划招考106人,实际到岗92人;肥西县计划招考110人,实际到岗96人。

        “希望合肥能建立免费培养定向分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机制,‘一对一’培养专职的幼儿教师,以满足全市6000名专任教师‘缺口’。”尹玲玲分析,可以按需求人数,在县区中、高考,分数由高分到低分选拔培养对象,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使那些爱好学前教育、并拥有一定专长的本土学生,能通过正规免费的学习培训后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去,切实解决农村幼儿教师匮乏的问题。晨报记者刘梅梅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