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飞猛进的中国高铁,能带动技术工匠主义的复兴吗
2016-02-17
2016年1月21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雅加达至万隆)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由中国设计承建;2月15日,泰国《民族报》报道,中泰铁路项目可能在年内签约。
据之前国内媒体报道,除雅万高铁,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美国西部快线、马来西亚至新加坡高铁、横跨南美洲大陆的两洋铁路、坦赞铁路等高铁正在推进中。
中国高铁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冲击着原有市场格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高铁已成为全球高铁市场的新贵族;在国内,高铁也是人们优先考虑的远途出行方式之一。
先前工作期间,我没少和铁路系统的朋友打交道,对铁路、火车发展就多了几分关注;作为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亲历者,我也发出过质疑高铁的声音;但现在,高铁已是我出行首选,因为舒适、便捷。
交通的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地区在地理上的连接水平。交通便捷意味着人口流动的加速;人口流动越快,联系越紧密。这就是我对交通的理解。而作为陆路交通的集大成者,高铁让我产生浓厚兴趣。阅读一本关于高铁发展的书籍,是我的方式。《高铁风云录》是我的高铁科普读物。
严格来说,《高铁风云录》不单单是一本高铁读物,它以火车的起源、发展为引子,再到世界高铁、中国高铁的最新进展。作者并不是单纯的援引机械史料,而是引入更多视角,包括新技术对国际关系、国家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高铁风云录》的资料来源相当丰富,为高铁爱好者提供指引;丰富的视角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与其说《高铁风云录》是科普读物,不如说它是一个窗口。
《高铁风云录》关于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是我思考最多的地方。在我看来,中国高铁为世人提供了技术工匠主义的参考模板。
因为国内互联网大佬的频繁使用,“工匠主义”受到关注。遗憾的是,“工匠主义”指导下的中国互联网科技,技术沉淀仍然较少,尤其是成套、成系统的技术。反观中国高铁,近年来叫板国际市场的底气,恰恰是成套的国产化标准。
中国高铁走到今天,引进国外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原先的技术沉淀、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前一后的过程更为重要。就好比学校里一个成绩处于中上游的学生,你让他自己进步,或许会慢些;如果让班里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帮忙带着,或许他会紧随其后;如果汲取好学生优点后再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许他会超越。
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一步都很重要。如果没有原先的技术沉淀,引进的技术吸收困难就会不得不再次引进;如果不引进技术,或许会错过发展窗口期;如果不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高铁“走出去”就是个幻想。
中国高铁跨越式发展的“三步走”,就是它的技术工匠主义:既要自力更生,又要有开放心态睁眼看世界,最后为我所用。
任何技术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高铁也不例外。前些年高铁受质疑,就是因为运营初期大大小小的事故,尤其是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差点造成高铁发展进程的中断。回过头来看当年,质疑的声音更像是情绪的宣泄;转身面向未来,当我们面对新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有一份耐心和理性,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