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西宁市城中区:回首五年发展路展望未来新征程
2016-03-08 
        

        过去的五年,对于中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既是中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五年,也是超越自我、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五年。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统筹加速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潜力凸显;

        ……

        五年来,中区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中疏南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

        “十二五”可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给“十三五”开局之年指明方向勾画发展蓝图,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绝不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自满,绝不因可能遇到的困难而退却,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一幅带领全区人民发展、奋进的新蓝图已绘就,“十三五”的方向和目标已明确,相信,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必将谱写好建设“幸福西宁”的中区篇章。

        

        这五年

        国民经济实现新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是“十一五”末的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31.4亿元,年均增速33.89%,是“十一五”末的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94%,是“十一五”末的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41%,是“十一五”末的2.7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是“十一五”末的1.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13%,是“十一五”末的2.19倍。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三次产业比例为0.51:32.33:67.16。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增大,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持续转变、农民稳步增收,总寨塬高原型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泉尔湾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工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50.6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7亿元。以藏毯、绒纺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锂电、光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容。“三园”建设加快推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和新一轮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全区共有企业5073家。服务业增量提质,城市聚集功能逐步强化,西门、大十字两大商圈不断改造升级,金玉南关等特色街建设稳步推进。王府井百货B馆、莫家街综合农贸市场等开业投入运营。水井巷中央商务区全面招商。中心广场北扩、南门大世界等项目进展顺利。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协办青洽会、城洽会等一系列大型展会。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达到115亿元,是“十一五”的2.18倍。

        这五年

        创新城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累计投入科技经费7490万元,安排盛市富民项目和星火培训项目、科技特派员项目46项,区级项目12项,较“十一五”分别增长74.12%和41.07%。完成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户达2807户,建成科技示范村4个。坚持每年开展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活动,在城区开展科普文明街道、科普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共有5个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通过省级验收,南川东路二机社区荣获“全国科普示范社区”荣誉称号。我区荣获“全省科普示范区”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关于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验收。

        人才工作扎实推进

        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坚持引进与培育、储备与使用、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增强,效能持续提升,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干部培训力度与成效显著增强,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知名高校建立委培协议,共培训4707人(次)。开展青年人才论坛、创客论坛、卓越校长锻造工程等多项人才重点工程,实施聘任政府雇员、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选调、接收国内重点高校选调生等多项人才引进工作。先后争娶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园和文化创意园等三个区级创业孵化园及30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近百家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帮助,进一步营造了青年人在中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这五年

        群众幸福指数取得新提高

        民生领域投入达到35亿元,是“十一五”的4.47倍。累计投入11.5亿元,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39项。

        就业水平稳步提高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3298人,各类失业人员就业23529人,就业困难人员及“4050”人员实现就业31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9万人,劳务收入2.63亿元。龙泰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社会保障持续加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844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支付养老金11.92亿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99%。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实现一体化,应保尽保得到全面落实。建成16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和22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张家庄等8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城中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开工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区)”初步验收,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区)”、市级“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群众住房条件有效改善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4066套,在全市率先建成环卫公租房和教师公租房。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373万元。投资近2亿元实施了上、下野牛沟、陈家窑3个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45户、1591人迁入新居。797户家庭享受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政策。宜居城区不断推进,投资11.5亿元的沈家寨新村和贾小新村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香格里拉、格兰小镇、东方丽都、山水国际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优质住宅小区相继建成。

        

        这五年

        公共管理跃上新台阶

        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工作。建立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为全区60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南山西社区被评为省级法律“七进”示范点。法治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日益浓厚。

        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强化

        体制机制、人才队伍、信息化监管等工作持续推进。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被评为盛市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区,确定为全市唯一的药品电子监管西部试点地区。

        社会治安状况更加稳定

        “平安中区”建设扎实推进,获全拾平安中区”称号。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建成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基地4个,选树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34个。全力做好涉藏、涉疆维稳工作,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化区、街(镇)、村(社区)三级信访代理服务,人民调解“六调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开展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和“清剿火患”等专项治理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村警”队伍逐步在创建农村、社区稳定治安环境中发挥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区环保投入达到1.3亿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立“2+3+6+N”的环保网格化监管模式,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机制。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清水入城”工程,改造燃煤锅炉181.41蒸吨。“垃圾不落地+快速保洁”的收运模式在全市推广。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减排任务。实施“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全区32个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城乡绿化成效显著

        累计投入绿化资金2.1亿元,建成河湟公园、文峰耸翠景区,做好7.07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2.1万亩大南山管护工作。完成新农村绿化建设任务,完成“四边”绿化及大南山三期绿化2.53万亩。

        

        这五年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取得新成绩

        推进重点项目征迁工作,围绕沈家寨片区、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累计征迁205.13万平方米。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14条道路提升改造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辖区97条道路进行修补。结合“畅通工程”,推进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停车尝公交港湾建设,打通翠南路、前营街、后营街等道路,促进道路微循环。实施南出口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资7574万元实施楼体景观亮化工程。投资2500万元完善城区环卫设施。高效、有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投资2465万元建成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了社会管理、综治维稳、市民服务等领域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将全区60个村、社区划分为419个网格,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城区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掀起热潮,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新突破

        教育事业协调优先发展

        始终坚持教育公平、深化改革、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推进均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等多个项目研究,完成“两基”迎国检工作,推进“城乡教育牵手”工程,启动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及薄弱学校“捆绑式”发展策略,通过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新建阳光小学投入使用,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总寨农村地区3所幼儿园和区保育院等改造任务。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教育领域投入累计达到7.4亿元,是“十一五”的2.86倍。

        

        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加速发展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持续推进,实现区、街(镇)、村(社区)文化服务平台全覆盖。重建和修复香水泉等历史文化遗址和景观设施,完成西路军纪念馆提质改造,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城中区全民健身中心、南川河道全民健身长廊,成功打造“文峰碑生态旅游景区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多彩音乐节”等品牌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持续举办。在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工作的推动下,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保持10%和20%高速增长。

        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实施“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和计生、疾控综合实验楼顺利建成。人口与计生工作不断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南川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授予“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荣誉称号。

        这五年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

        坚持把顶层设计与中区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22项改革任务。建立“权责清单”,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48项减少到目前的22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工作,工商注册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从126项减少为34项。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和分类改革。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环卫保洁、养老服务、校园安保等8大类9项政府购买服务。全区农村户口全部转户。行政区划布局调整到位,总寨镇划入城中区管辖。

        “十三五”蓝图:更添豪情向未来

        “十三五”的蓝图已绘就,中区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举措。

        重点一: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争到2018年实现全区359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调整教育布局。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100%。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现代化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60%以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贫困家庭15年普及免费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资助全覆盖。以发展产业增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推动创业带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区医疗卫生水平、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到2017年,全区“透明厨房”占比达到95%,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织密社会保障网,健全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年均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00人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到“十三五”末分别达到99%和98%以上。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和福利水平,有效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重点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把做强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坚持旧城开发、功能提升、产业优化三位一体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引导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发展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效益,全力实施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智慧城区”建设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三: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城区发展格局

        按照“一轴两片三圈一带”发展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依托南川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以“整村推进”形式,有序实施新农村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以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供给制度改革,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完善保障制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推进南川东路老工业企业搬迁和南川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共建拥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美化城区生态环境

        全力打造大南山生态涵养带,努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北部地区注重提升区域生态品质,南部地区以实施温泉度假村、总寨塬主题公园等项目为重点,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区。大力推进街头绿地、游园建设,发展绿色消费。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大气环境和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推进土地整理和有序流转。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重点五:践行开放发展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依据西宁市是重要节点城市实际,加快推进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将其打造成为西宁市会展业的核心载体和融入“一带一路”的靓丽名片。积极适应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变化,突出重大项目招商,争取每年引进2个以上亿元投资项目,积极对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承接适合中区发展的产业。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