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白下”原在幕府山,唐代移到“老白下”大中桥原名“白下桥”,多篇唐宋名诗有描绘
2016-03-16 
        

        唐代诗人王勃似乎总是在送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薛华、重别薛华、秋江送别二首、秋日别王长史、羁游饯别……再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白下驿饯唐少府》。白下驿在南京,是唐宋时文人之间迎来送往的场所,除了王勃,李白在此居住过、王安石在这里送走了苏轼……然而时过境迁,古迹早已不存,那么白下驿在哪儿呢?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丁子

        实习生贺景璇

        扬子晚报记者张可文/摄

        【名篇佳句】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白下驿饯唐少府》

        唐·王勃

        【渊源典故】“白下”是南京的故名之一,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当时,幕府山以盛产白云石著称,所以又被称作“白石山”“白土山”。山下坡地被称为白下陂。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内史苏峻以讨中书令庾亮为名,举兵攻向南京。当时的晋荆州刺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在此。

        唐代时,州、县名称变化频繁,白石山下的故垒逐渐荒废。贞观七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上春桥(今秦淮区大中桥)畔,上春桥更名为“白下桥”,县城城东门变为白下门。旁边的寺庙和驿亭也分别更名为白下寺和白下亭。白下门与白下亭,隔河相对。芳草连天,垂柳依依。白下亭在唐代为送往迎来,饮酒饯别之所。与金陵有着深刻羁绊的李白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段日子。他说“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他在离开之后还说“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而明代吴门画家文徵明的从侄文伯仁将它精心绘入了《金陵十八景册》之中。

        王勃似乎总是在送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薛华、重别薛华、秋江送别二首、秋日别王长史、羁游饯别……再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是个天才,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然而天妒英才,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王勃的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而王勃的诗歌在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时,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尤其是送别诗,波澜壮阔,王勃自被从沛王府中赶出去,便开始了曲折的生涯。既怀抱希望又充满迷茫地在世间游历。这首小诗,在王勃的送别诗中,不算是翘楚。可是其中的情真意切让人动容。他们是患难之交,患难的朋友间,总是情深意重。

        【今日探访】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龙蟠路西侧,连接大光路与建康路和白下路的大中桥,现在是南京城南的一处交通要道,桥墩还是历史原物,而且桥下河道也依旧是六朝时延续下来的青溪。如今,大桥几经拓宽,已成交通要道,连接着城东干道,为城南主出口。桥下,清澈河水流淌,两岸垂柳映青溪,一片葱茏景色,附近市民在河边小径悠闲地散步,晒着太阳。

        宋朝建康府城仍沿南唐旧制,白下桥和白下亭仍在。王安石罢相后,居住在半山园,从东门入城,必经白下桥和白下亭,曾写过“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王安石接苏东坡来金陵游钟山后,他曾在白下桥为苏东坡饯行,赋诗:“穷源莫过青溪口,送客每经白下桥”。亭边还建有白下寺,上面匾额为宋朝名臣寇准所书。不过,白下亭却已经在历史的长流中化作烟尘,而明清时期扩建过又一度香火鼎盛的白下寺今天也已不存。

        为什么白下桥改名“大中桥”呢?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军占领后,隆武政权的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在江西婺源时与清军作战被俘,被押解到南京白下桥畔处决。为纪念黄道周,南京人曾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了掩人耳目,又改为大中桥。

        大图:大中桥原名白下桥,既是唐宋诗人迎来送往之地,也是抗清英雄就义之地。

        小图:今天的白下路。

        作者:张可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