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古代城市交通的拥堵烦恼
2016-04-05 
        (原标题:古代城市交通的拥堵烦恼)

        

        

        古人禁止夜行,也禁止一般老百姓骑马,因此能这样夜晚骑马吹笛子,一定不是一般人。(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古人出远门,要办理通行证,方能通过关卡。(电影《刺客聂隐娘》)

        如今的人们总是感慨城市拥堵,早上上班堵,晚上下班堵,如果赶上好天气的周末,几乎一整天都是交通高峰期,出趟门不预留出堵车时间来的一般就会耽误事。古代的城市里没有那么多车,也没有那么多马,还会发生拥堵吗?当然会,尤其在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宋代,人口大量聚集,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的事情也有,今天我们烦恼的,古人也烦恼。

        古人“夜禁”晚上尽量别出门

        今天大家工作一天,下了班去逛逛街,过夜生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若在古代,这估计不太可能。在古代,“夜行”一般是被禁止的。西周时期专门负责这项管理工作的机构叫做司寐氏,顾名思义,管理百姓夜晚出行,尽量让大家都待在家里睡觉。但在农村,禁止夜行的制度就比较松弛,春秋战国时候的魏国,产业支柱是农业,大片大片的面积都是田园村舍,“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汉代有专门的武装人员负责查夜,看到有人影就上前喊,“谁?谁?谁?”再比如唐代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迄,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到了明代,夜禁来临前,先放三响炮,提醒还没回城的人抓紧回来。作为市民,要是不遵守规定,夜深了还出门走动,就要受杖罚,要是跟巡夜人员起冲突或者动起手来,则会面临绞刑的危险。

        虽然百姓遵守夜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晚上会有什么特殊情况,比如突发疾病需要出门找医生。政府相关部门在城中设置了一些固定点,放着急事牌和腰铃。需要的百姓先去家附近的固定点领了这两样东西,再去办事,值班的工作人员听到腰铃响了,就会提前做好放行的准备。

        今天的不少城市中有禁止车辆行驶的步行街,古代也有。清代律令明确规定,车马禁止驶入人多的地方,要是无缘无故地在闹市中驾车骑马,而且超速,若出了事故,严重者要被杖一百,然后流放三千里,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经济赔偿,至于马匹,要么直接给受害人,要么被官府没收。

        在一些朝代,普通百姓几乎不可能违反禁止车马快速过闹市的规定,因为他们连骑马、乘车的资格都没有。汉代就是如此,汉高祖刘邦曾颁布法令,规定普通百姓和为奴者“不得衣丝乘车”,不能“乘骑马”。后来的一些朝代律令也有类似规定,比如禁止无官职的人员骑马出行,禁止非士族人员在都城百里之内乘车马。所以,对古代的老百姓来说,要出趟门并不容易,连速度快一点的交通工具都没有,只能骑驴、骑骡子,或者牛车,或者靠自己的两条腿。

        出远门先办通行证

        由于古代的通信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安保系统相对落后,出于保障国家、居民安全的需要,便严加控制人口的流动。今天我们从济南去北京,去青岛,大概就是拿着身份证买张火车票的事情,但在古代,则要办理一份信息详实的通行证,方能通过一道道关卡,顺利到达。

        周代的人们要是出城,或者从这个宗亲地界到那个宗亲地界,需要先向政府申请一个叫做“节”或者“授”的证件,要是什么都没有还想出城,被负责辖区安全的“比长”发现了就得关起来。在当时,这种通行证件也是有期限的,并非终身无限次使用,到期需要注销,需要时再申请办理。据学者的研究,唐代对这种通行证的内容和格式规定得比较细致,上面要有外出事由、目的地,沿途需要经过哪些关口,申请人以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所携带物品的名称和数量等,一式两份,一份用来存档,一份供申请人使用。

        这种出行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当时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为保护当地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了信息方面的便利。据说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就是重点推行了通行证件的相关政策,结果自己却在这方面栽了跟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后,商鞅被新君主身边的公子虔控告谋反后赶紧出逃,本想投宿旅馆,却因自己没有证件而被拒绝。不认识商鞅的旅馆工作人员认真地解释:“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就是说,商鞅规定过,前来投宿的人要是没有有效通行证件,旅馆是要被处罚的。

        既然没有真证件,使用假证件行不行?当然不行!宋代的资料性书籍《太平御览》就记载过这样的例子:广平人赵礼要到洛阳治病,疏通关系,在他人的帮助下拿着假证件出行,但还是被发现了,最后被处以一年半的刑罚。

        违章建筑占道经营搁在古代照样拆

        堵车和没地儿停车是今天不少人们出行时最头疼的问题,城市的道路交通资源有限,但是在迁徙大潮下,需要容纳的人口却越来越多。其实在古代社会,每一次人口的膨胀也都会带来交通问题。

        宋代曾有一个交通管理部门,叫做街道司,其主要的职责类似于现在城管部门于道路管理方面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宋代社会的商品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手工作坊和店铺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城市人口从而逐渐增多,再加之坊市制度崩溃,人们的商业活动空间不再受到限制,出门买点东西不必非要到固定地点,想开个商铺也不用非得在固定片区,这些商铺穿插开进居民区,经济的繁华导致城市的生存空间变得相对狭校一些店铺为了自身发展,搭建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了交通的通畅,“城郭广阔,户口繁夥,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即使宋真宗亲自下令拆除违章建筑以恢复交通,也因触犯到一些权贵的利益而不得行。直到宋神宗时,街道司终于出大招,硬是拆除了侵占街道的房屋棚子,以后每季度一查,严防再有人复建,维护城市交通。

        不少人好奇古代的道路系统是如何设计布局的,作为彼时的国际大都市,唐代的长安城道路系统设计就颇有特色。据学者的研究,与城门相通的街道最宽,如朱雀街,连通朱雀门和明德门,全长7000余米,宽达150米,是长安城内的主干大街,也是全城中轴线上的一段街道。但当时最宽的大街并不是朱雀街,而是一条东西方向、穿过皇城的安福门和延喜门的大街,据说实测宽度为220米左右。宽度规格上次之的是在这些主街之间和进一步划分城市格局的一些纵横小街,据相关资料,长安城中这样的次级道路东西向11条,南北向8条,与主干大街一起形成了全城格局规整的经纬方阵。在长安,还有一些市井里的小街小巷,叫做“曲”,比之大街大道的规整,这些存在于居民区和市场坊间的“曲”不是那么规则和均匀,规划性不强,带着些许自由生长的意味,而这也是百姓寻常日子里的鲜活。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