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大桥尤稳固斯人已远行
2016-05-06 
        (原标题:大桥尤稳固斯人已远行)

        桥梁如飞虹般跨越大江大海,我国无数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都和一个宁波籍院士的名字相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范立础,被称为“彩虹的脊梁”。

        昨天,宁波市科技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范立础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科协代表家乡人民发去了吊唁。

        院士从事桥梁研究60余年,从唐山大地震后就开始桥梁抗震的研究和攻关,成为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内5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他终身未婚,把智慧和汗水都贡献给了我国桥梁抗震研究。

        通讯员王国英邵莹记者王颖

        【院士成长记】

        小时候很皮曾考试不及格

        年轻时趁劳动间隙“啃”专业书

        范立础的老家在镇海,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算是个“资本家”。“兄弟3个,父亲取名很有意思,大哥叫范立基、我是范立储弟弟叫范立增,希望我们能打好基础,增加家里的财富吧。”范立础曾笑着和记者说,可能“立幢这个名字,就冥冥中让自己和打桥梁基础这个工作分不开了。

        院士小时候成绩就很好,对建筑感兴趣吗?

        此前的采访中,他坦言:“我小时候很皮,根本不肯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在四年级的时候留级了。那时怕被家里知道要挨打,就不和家里说。结果,被同校的姐姐发现,挨了一顿打。”大学毕业后,碰上了“反右”,接着又是“文革”,10多年最宝贵的光阴就在劳动改造中过去了。回忆起那段艰辛困苦的时光,80多岁的他从容且平和:“命运已经给你磨难了,自己一定要沉静并学会反思。”先生认为,正是那段时光让自己真正学会了思考,得到了成长。劳作之余,想方设法找来各种专业书籍苦读,为后来打下了扎实的基矗“年轻时的高强度劳动,也让我有了好的身体。我挑担子,能挑240多斤。所以,我也一直劝年轻人,千万不要娇生惯养,一定要多劳动。”

        问起为什么会与桥结下不解之缘?他曾诗意地回答:“桥是人类发展的使者和帮手。没有桥的发展是艰难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名城,因为没有桥而水运式微,日渐衰落。桥让城市与城市相连,让信息与信息交汇。”

        受命研究桥梁抗震30多年

        30多座桥梁在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敲响了建筑防震的警钟。

        范立础回忆,去灾区调研时,发现房屋、基建根本不防震,才导致损失这么大。他的恩师、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国豪院士当即给范立础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桥梁抗震技术。没想到,这个课题一接手就是30多年。30多年来,课题组不断追赶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引领国内的桥梁抗震研究。

        有人可能会说,在桥梁寿命期内,破坏性地震发生概率非常小,要求结构所有构件都能抵御极端地震是不是要求太高,成本也太高了啊?基于此,范立础提出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的大跨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他通俗地解释,就是“可以坏,但不能倒。”这个方法,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桥梁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先生开玩笑说,做抗震技术,最难的就要去说服人重视抗震。“我经常求人,设计的时候,抗震要重视埃人家就说,地震,概率太小了。我就一遍遍去磨,有些项目,跑了2个多月,天天去烦,人家才答应下来。”

        那有没有项目正是用了先生的技术,最后证明的确避免了大损失呢?先生自豪地说,有,汶川地震中,四川雅泸路高速公路和汶川很近,用上我们技术的30余座桥梁完好无损。原来,这得益于一种成本只有几千元的弹塑性抗震挡块。挡块设置在桥墩和桥台上,犹如挡板卡在每节桥梁端两侧,可以有效防止落梁、合理分配桥梁高低墩间的横向地震力。在大桥造价中,挡块的成本是相当低的。

        缅怀范老师

        说一口流利英文风趣幽默

        被称为“男神级老师”

        几十年来,先生始终活跃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深受学生爱戴。很多学生称,先生非常有“范儿”。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男神级别”的老师。

        学生叶爱君回忆:“他穿着一身笔挺的白西装走进教室,手上还戴着一副白手套。课开讲了,出口就是一串流利的英文。”后来,范立础和留校任教的叶爱君解释:“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穿着不宜随随便便。当一名好老师,必须从走进课堂的一瞬间,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佩杰在微博上回忆。“教授在给我们上《桥梁工程》课时,看到我们都很调皮,曾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他说:你们要知道以后都是有可能当上总工程师的,我们当时听了都很震惊,当时作为学生,总工程师遥不可及,不敢想象。接着他话锋一转,但如果你水平不够,即使坐在这个位置上也会很难受的,会如坐针毡。这席话让我受用一生。”

        学生们回忆,先生治学严谨,但为人风趣幽默,唱歌、跳舞都不在话下。

        昨天,宁波市科协也向先生的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唁电中说,先生是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中国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为我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是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镇海区政府、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也将在5月7日代表家乡人民送先生最后一程。

        【故土情深厚】

        让海底天然气缓慢可控释放

        他为杭州湾大桥铺下

        第一块“安全砖”

        2012年,先生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已在国家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得到体现,并成功应用于多座世界顶级大桥的抗震设计中。据统计,我国正在建设的400米以上大跨度桥梁有23座,其中16座采用了范立础团队的成果。先生因此被誉为“彩虹的脊梁”。

        长期以来,范先生不仅在我国桥梁抗震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也非常关注。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就倾注了先生和团队的不少心血。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各项前期工作中,先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对大桥的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大桥建设之初,建设者们遇到了一个世界性难题。试验钻钻下后,发现海底蕴含大量的浅层气,其中主要成分为甲烷,分布面积更是达2500多平方公里,一旦发生事故将给施工造成巨大的破坏。在国际桥梁界,都没有处理过如此大规模天然气的先例。

        最后,经过先生所带领的研究小组的缜密计算,决定采用“有控放气”的施工理论,通俗地说,让地下天然气经特别打造的孔径慢慢排出,这为大桥的建设铺下了第一块“安全砖”。

        在大桥南岸70公里长的滩涂架梁工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又给大桥建设提出了一个难题,施工车船均难以进入这片随时会被淹没、搁浅的行驶禁区。对此,工程采用了“50米整体制作梁上运梁技术”。为大桥制作的50米钢箱梁重达1430吨,而世界上此前成功的工程先例,最高重量仅为900吨,高达530吨的重量差要求施工人员精确计算出每一个构件的受力情况。在架梁完毕后,范立础院士说:“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创新立了大功。我们中国能造出这么宏伟的大桥,说明中国的桥梁界在世界上都很了不起。”

        (原标题:大桥尤稳固斯人已远行)

        本文来源:现代金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