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品味一条有品位的路——贵州省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纪实
2016-05-07 
        

        茅台驿站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起点。郑洋摄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经过赤水元厚镇。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绿树成荫。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赤水河而建。

        游客在体验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自行车车道。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优美景色。郑洋摄

        慢行系统安保设施完善。郑洋摄

        来自四川宜宾的自行车爱好者畅游赤水河谷旅游公路。

        ▲来自重庆的游客体验赤水河谷自行车道。

        ▶茅台驿站的自行车租赁系统。

        

        2016年4月底,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全线完工。在赤水河顺流而下的东岸,一条线形优美的二级路、一条婉转多情的自行车道并肩而行、相依相偎,形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这条以“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为定位的旅游公路,一端连着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另一端连着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赤水市,中间串起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国酒文化、巴国文化、盐运文化、考古文化等,是一条美丽的旅游文化长廊。

        

        这条路是贵州省探索“交通+生态旅游”的新途径,是老区精准脱贫的新思路。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这样写到。

        

        “四渡赤水”发生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当年战士“双脚走”过的赤水河沿线,如今已成为了景点密集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习水市的一张旅游名片。

        

        赤水河沿线地区资源禀赋、环境优美、文化繁荣,这里不仅是中国红色文化精神圣地,同时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地、中国山水康养旅游胜地、中国酒文化旅游区等。

        

        如今,赤水河沿线一些县市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由于路况不好,运输只能依靠摩托车或者是赤水河上的小船,运输效率低下,物资进不来,产品出不去。赤水市、习水县仍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需求依然强烈。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相继组织开展了“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扶贫的主战潮“全力以赴推进高速公路、水运和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普通国省干线建设攻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等重大交通扶贫工作。

        

        在此基础之上,遵义市委、市政府和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联合酝酿提出了打造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的战略部署,以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为抓手,以交通为引领,启动实施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建设。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起于仁怀市茅台镇,途经习水县土城镇,止于赤水市区,其中机动车道主线全长153.6公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154.3公里,沿线经过了12个乡镇。主线分别由G212、S303和G546组成,采用设计时速40公里、路基宽度8.5米的二级公路标准,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条致富小康路,给全国游客提供了一条生态旅游路。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是全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第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该段公路把赤水河谷的旅游资源集聚起来,把景区变成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格局。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交通是基础和先导。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坚持以大交通推动大开放、大发展,助力大扶贫、大旅游,推动贵州省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剩”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王秉清说。

        

        “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还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系统建设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决心和愿望。

        

        省地共建打造高品质旅游路

        

        “提到修路,老百姓都很支持,但是当修路真的需要征用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时,也会犯难。不让种地,吃啥?房子扒掉,住啥?”习水县淋滩村支书王盛仲说,“村支两委都没闲着,每天向村民们解释征地拆迁、生态安置的政策,当老百姓了解了修路对全村人以及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后,都表示愿意配合征迁工作。”

        

        公路建设,尤其是前期的征迁工作离不开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也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征迁工作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沿线乡镇干部“跟着挖挖机跑”,提前做好征拆动员和项目推进服务。沿线12乡镇的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这与“盛市、县”联动共建管理机制密不可分。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及时调整项目建设规划,将构成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的G212、S303和G546的相关路段纳入了2016年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计划给予资金支持。

        

        遵义市委、市政府为强化统筹调度、有效推进项目建设,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和协调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统筹管理。遵义市交通运输局作为执行单位,接受任务后快速反应,成立了遵义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遵义交旅集团),作为业主开展项目策划、勘察设计、资金筹措、招标投标等前期工作。

        

        项目涉及的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三县(市)政府思想高度统一,组织沿线12个乡镇全力配合旅游公路建设,在要求的时间内快速、平稳、妥善地完成了征地拆迁工作,并对沿线风貌整治和景观改造进行了同步提升。

        

        在各方的通力配合下,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于2015年1月25日开工建设,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战全线贯通。除了红色沥青自行车道、黑色沥青机动车道外,还有23个观景台、12个驿站、26个露营地、1个直升飞机停机坪、162座桥梁和2座隧道。

        

        “我参与公路建设30多年,从未见过哪个项目像这样快速、高效。”遵义交旅集团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办主任原松告诉记者。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人员全程参与选线、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管理,并且能够主导规划方案,保证旅游公路融入自然景观,并且成为河谷风景中与赤水河并驾齐驱的全新景观元素。”5月4日,遵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冯长林在土城向记者介绍。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路景相融,相得益彰。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把赤水河流域优美生态、旅游景点、历史古迹、文化热点串联在一起,探索了旅游公路设计的新思路。

        

        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设计过程中,黑色机动车主线、红色自行车慢行线和绿色河道三者高低错落,相互呼应,形成了一条三色彩带,成为了在赤水河谷的一条亮丽风景线。人们在风景中穿行,路已经不仅仅是通往观景的通道,更是赤水河谷风景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态为先、环保为要、安全为重、质量为本”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建设理念。

        

        以自行车道为例,自行车道的设计,遵循“安全为首、展现美景、满足使用”的原则,结合赤水河谷特殊的地理环境,部分自行车道建于机动车道之下的半山腰处。这一方案既保证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隔离,保证了骑行安全,又减小了自行车道的坡度,以适用于更多游客。

        

        在建设过程中,为慢行系统重新修路建桥并不是新鲜事。为了降低凿石开山对于赤水河谷景观的破坏,取得最佳景观效果,慢行系统在猴子岩为自行车道单独修建桥梁,此举不仅有效保护了原始竹林的生态环境,还实现了游客从空中穿过竹林,竹子枝繁叶茂,为骑行者遮阳避雨,形成了天然屏障。慢行于竹林胜景,两侧悬崖峭壁,脚下赤水淙淙,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游客获得了极佳旅行体验的同时,也保护了原有的河道生态环境。

        

        旅游公路建设过程中,填挖作业不可避免,遵义交旅集团在边坡恢复环节做足了文章。全线植物景观以配合沿线自然景观为主,加花添色为辅。刺桐、黄角树、小叶榕、木芙蓉等贯穿全线,四季景观分段搭配。日本晚樱、梨树、西府海棠春花烂漫;青桐、银合欢、杜英、琵琶亭亭如盖;银杏、水杉、红叶椿秋景如画;春梅、山茶花、扶桑冬去春来。

        

        道路红线范围内原有的植被和景观资源被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赤水河谷沿线生态环境极佳,拥有大量古树名木、溪流瀑布和岩石滩涂。建设单位充分利用这些景观元素,将其整合在公路的景观体系之内。九龙屯驿站建筑和大榕树互相映衬,古迹驿站与巨石、古树相映成趣。驿站景观除了建筑和自然美之外,获得了历史感和体验感。

        

        “从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时期,一直到明清时代,各个历史断代的文物古迹都有发现,体现了赤水河流域的历史厚重感。交通运输部门在旅游公路修建中注重设计改线避让古迹遗址,通过文物部门挖掘抢救保护沿线文物,搭建展棚合理利用文物元素,增加古今对话,游客自然会停下来,从美景赏玩中一头扎进绵延千年的历史深处。”在福禄台驿站旁边发掘的古遗址现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副主任张改课赞叹不已。

        

        交通+特色产业构建贵州大旅游格局

        

        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也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茅台镇共有大大小小酒厂几百家,酿酒业已经成为茅台镇传统的几大支柱产业之一。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仁怀段周边配套设施完善,酒吧、酒文化主题酒店、白酒博物馆等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面了解酒文化的平台。

        

        赤水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另外,赤水市还享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建成给这片神秘的红色山谷增添了无限生机。

        

        茅台和赤水,分别位于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一头和一尾,这条三色丝带,串起了贵州省最美的河谷旅游区、繁荣的红色文化、瑰丽多彩的酒文化,是一条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长廊。

        

        “路不好时,我们出去卖东西经常被人欺负,白天基本没人来买,到了傍晚,很多人会来杀价,低价买走我们的柚子,因为顾客知道我们坐船来,傍晚再卖不掉也不方便再运回去,一定会打折促销的。”王盛仲说。淋滩村主要种植柚子和甘蔗,来回运输主要靠赤水河上的小船。

        

        现在路改造拓宽了,而且淋滩的柚子和甘蔗品质优良,镇上和县里很多商家开着车找上门来采购。

        

        2015年9月5日,赤水市元厚镇第五届金秋龙眼节开幕。元厚龙眼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作为贵州最大的龙眼基地,现有面积近10000亩。“今年,我们在龙眼种植区增建了观赏廊道等旅游配套设施,方便游客走进龙眼种植区。漫步在溪畔,抬头就能看到累累硕果,我相信游客愿意留下来。”赤水市元厚镇镇长雷小容向记者介绍到。

        

        “这条旅游公路是一条致富路、健康路、文明路、亲情路。”雷小容自豪地说,“原来镇上的居民晚饭后都会打打小麻将。如今,麻将桌上人少了,红色自行车道上的人多了,一家人骑上租来的4轮自行车,边聊天边锻炼身体,家人之间的沟通多了,欢笑多了。”

        

        为迎接沿路到来的大规模游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元厚镇还着力开展村风、民风建设。据了解,旅游公路建设期间,元厚镇共拆除道路沿线破旧房屋20余处、彩钢房40余处,宣传标语上百处。与美丽的湖光山色不匹配、不和谐的因素都被清理干净。

        

        “‘让游客留下来’是修建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也符合沿线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期盼,因为只有游客能够与美景亲密接触,增强深度体验感,沿线老百姓才能获得更大的实惠,分享旅游公路建设带来的红利。”冯长林说。贵州省旅游业正由传统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路、景、产”三位一体,实现交通供给侧改革新突破。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要求转变和提升原来公路建设的理念,将公路建设充分与沿线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扶贫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将旅游公路、旅游景点、风景名胜、沿线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来打造。努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满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态、文化传播、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转变。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是贵州拾公路+生态旅游”建设模式的新尝试,不仅能够满足游客多层次出行需求,提高游客的舒适度、满意度,还能够增加沿线工业及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引领区域供给侧改革,转变沿线群众的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参与、全民收益的目的。

        

        这条旅游公路是贵州省构建大旅游交通格局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贵州省高速公路已连接70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所有的5A级和主要的4A、3A级景区可以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二级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覆盖46个旅游景区;水运交通逐步连接42个风景名胜区。贵州省大旅游格局已初具规模。

        

        “这条路太美了1从2014年10月以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景观研究部总工程师王萌萌一直将心血扑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上,看到这条梦想之路变成现实,她心里无比激动:“在总体设计时集合了多部门参与,大家不断碰撞思想,将旅游、环保、航运、绿化、农业、文物、产业布局、服务设施等因素细化统筹,在设计之初就在驿站节点安排、慢行系统的走势选择等方面综合统筹,充分尊重人性化需求,融入了大数据智慧系统,做到底线可控,确实是难得的交通作品,值得每个人去走一走。”

        

        本报记者郑洋特约记者萧子静刘叶琳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刘叶琳摄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