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建设回温,钱从哪儿来
2016-06-30
(原标题:高铁建设回温,钱从哪儿来)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最新修编的一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规划》,中国将继续打造以“八纵八横”为主干,以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并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的目标,以高铁为首的国内铁路网建设将迎来集中发展时期。而在业内看来,目前铁总巨亏、地方财政压力不减的趋势短期内无法扭转,培育多元投资主体,给社会资本更多话语权或将成为解决铁路建设资金匮乏的关键所在。
铁路成基建保底重头戏
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多项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民间投资在进入今年之后更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态势。
而在民间投资萎靡的同时,以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则进一步扛起了稳增长的大旗。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甚至达到了20%。
作为基础建设投资的主力军,铁路投资在近年来始终保持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新线投产3.05万公里,在创下全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历史最高水平的同时,也为稳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此次国常会通过的《规划》中也不难看出,铁路建设依然将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谈及大力发展铁路的意图和重要性,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无论在哪种经济环境下,体量大、风险低、有稳定回报的铁路投资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手段之一。
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
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张重要“名片”,高铁一直扮演的是排头兵的身份。尽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出海”机遇,但中国高铁对外输出的进展却并不顺利,中墨高铁项目流产、中泰铁路合作波折不断、委内瑞拉高铁项目停摆等都是鲜活的例子。商务部原副部长廖晓淇更是在近期直言:中国高铁“走出去”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外部环境不成气候的前提下,布局国内铁路无疑是一条可行同样也是必然要走的道路。国常会就认为,我国铁路密度低于发达国家,路网布局不完善,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发展不足,建设国内铁路网既能稳增长、调结构,又能扩大投资并且促进消费。
《规划》也显示,要打造“八纵八横”的铁路通道和路桥,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此外,针对中西部地区铁路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规划》提出要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并加快建设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
对比旧版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孙章点出了新版本《规划》的亮点所在。孙章说,新版《规划》把原来的“四纵四横”升级到了目前的“八纵八横”,而建设“八纵八横”铁路网的核心则体现在了沿海、沿江、沿边以及沿“一带一路”这“四沿”上。这是基于国情提出的对铁路建设的新把握和新方向,是画龙点睛之笔。
此外,孙章还表示,铁路作为一种优质资产,政府有意继续加密国内的铁路网也在情理之中。“加大力度布局国内铁路网的另一层含义则在于铁路对外输出,特别是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信心和样板。”孙章说。
资金乏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一方面是各方完善国内铁路网的热情,另一方面却是铁路投资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尴尬。
根据铁总发布的《中国铁路总公司2016年一季度审计报告》和《中国铁路总公司2015年财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铁总负债总额高达4.14万亿元,一季度仅净亏损就有87.27亿元。
在铁总负债累累的同时,地方财政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数据显示,5月的地方财政收入较4月收窄了6.4个百分点,而地方财政支出更是大幅回升至23.3%,赤字压力仍然不校
针对这一现状,此次国常会也表态称,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地方政府和广泛吸引包括民间投资、外资等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投资建设。而对于铁总而言,国常会更是给出了明确的任务,即推进自身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现有资产,用市场化方式多渠道融资。
孙章也表示,实行多元化的经营主体,给社会资本更多的话语权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此外,还要让社会资本在项目中能够得到稳定回报,比如可以更多地把一些能源丰富或者客流量大的地区的铁路建设交给社会资本。”孙章建议。
北京商报记者肖玮南淄博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