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成都再添一高标准环状道路——中环路
2016-07-07 
 党中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成都正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谈及这一话题,市建委负责人表示,这几年,我市城市建设强度高、力度大,市民有目共睹。“城市建设有着一个基点,那就是‘城市建设让城市更美好’的宗旨;有着一个坐标,那就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大局;有着一条轴线 ,那就是‘城市建设为人民’的取向。”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照多重目标,如何实现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这不仅成为这座城市的思考,也成为职能部门深谋远虑与创新突破的导向所在。中环路综合整治工程,像一张答卷,又像一幅画,虽然还没有最后完成,却已经让人看到城市建设项目转型升级的现实端倪——

 提升

 中环“变身”高品质环状道路

 中环路原本是由不同的道路连接成的环状城市干道,由于道路的宽度、分幅、车道数、路面等标准不统一,中环路路面病害较多,导致该环路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二环路西半环匝道完善工程、地铁5号、6号线陆续开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环路和二环路的通行能力。为缓解重大市政工程对交通的影响,结合地铁站点地面恢复,按照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 201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地铁7号线尚未完工的情况下提前对中环路实施提升改造。

 第一阶段工程从2015年12月10日正式进场实施,在尽可能不影响作业路段交通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克服天气寒冷、交通流量大、夜间施工能见度差、年末岁初人员机具材料调拨困难等不利因素,通过统筹保障,仅用了50天的时间,至2016年1月30日,第一阶段26公里道路已全部由原来的二块板、三块板、四块板路面统一改造为一块板路面并恢复双向8车道交通,通行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较既定目标提前了一个月。

 统筹 一次施工完成多项内容

 中环路地铁7号线道路恢复提升工程涉及中环路全线约42公里道路,规划红线宽度40米、局部50米,包括既有道路改造、人行道铺装、景观绿化提升、架空线下地、给排水管网、人行天桥、智能交通、路灯等建设内容。全面统筹组织实施,加快建设进度,尽可能减少对交通和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该工程的亮点之一。

 首先是处理好与地铁7号线站点建设同时施工的关系。在充分调研、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条件和地铁7号线站点建设实际,制定了分两个阶段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第一阶段先行对具备实施条件的26公里道路进行恢复提升建设;第二阶段结合地铁7号线站点建设进度及时开展剩余16公里道路的恢复提升建设。其次是加强建设、规划、地铁、园林、城管、交管、通讯、电力、燃气、自来水、属地政府、部队等多个部门、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谋划、通力合作、昼夜兼工,极大地加快了建设进度,缩短了建设工期。三是加强与周边社区、商家、居民的协调沟通和宣传引导,建设工作得到大力支持和配合。

 创新 海绵城市理念让中环成为“会呼吸的道路”

 这几天成都雨下不停。“要是在以往,路上肯定会积了好多水,但是今天早上,我却发现这里的人行道上居然没积水!”市民黄小姐口中说的“这里”,就是距她等车的公交车站台不远的中环路东段的人行道。而中环人行道是最近刚刚整治完成的。

 说到修路修桥,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增强交通功能。而当日历翻到2016年的6月,当整治一新的中环路人行道出现在市民眼前时,你会发现,有一些变化,正在刷新着既有的城市建设理念与实施——在完成交通诉求同时,生态、环保的理念正在灌注于城市建设的具体项目之中。

 而中环人行道,与成都市任何一条人行道都不一样的“秘密”,就在“暗藏玄机”的地面之下——在地砖下面,是由三层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厚达60厘米的海绵结构。“这个结构比普通的人行道下层增加了20%—30%的储水能力;而在地砖与这个海绵结构之间,我们故意留出缝隙,便于雨水快速渗漏。”实施单位成都建工路桥公司董事长、经理王翔介绍。假如遭遇大暴雨,这个厚度为60厘米的海绵结构饱和了,雨水岂不还是会溢出来?“我们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除了暗藏地面以下的海绵结构,人行道下面还设置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假如海绵结构‘吸不赢’雨水了,多余的雨水就会顺着管道排到市政管网中。”王翔说。打开一处预留井,地层结构一目了然——位于最下方的砾石层可以增加30%的储水力;上面20厘米厚的中粗砂层主要起到过滤的作用;再上面才是栽种植物的种植土层。而在不远处,一个雨水花园已经建成——花园中间的水池由雨水积蓄而成,四周地势形成一定的坡度,由水生植物过渡到喜水植物;上面则是草坪。“我们采用人工挖掘出这个凹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王翔表示。预计明年9月完工的中环路人行道,将成为我市首条全部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人行道。而随着位于中环的地铁7号线的完工,预计到2017年底,整个中环将完成42公里的整治,“42公里长的城市道路全部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打造,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市建委城建处处长陈顺治表示。

 不仅是“海绵城市”理念得以充分落地,中环在改造中,还积极推行建筑垃圾就地再生利用。工程对中环路部分损坏路面、人行道、路沿石改造后所遗弃的废弃混凝土块进行加工及再生利用。对道路废弃混凝土块进行现场破碎,使用移动式筛分站进行筛分成0—5mm、5—20mm、20—31.5mm的不同规格的再生石料,替代天然级配碎石使用于道路基层,剩余材料利用商混站加入水泥及添加剂制成符合规定的C30水泥混凝土。通过建筑垃圾就地再生利用,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及对现有道路的消磨破坏。

 与此同时,工程实施中还大力推行新工艺、新技术,在我市市政建设领域首次采用“预制、拼装”等建筑工业化手段。本次工程在人行道建设中全面推行市政建设的建筑工业化,按照“减少扬尘、噪音,减少现场作业,提升市政施工工地文明施工水平”的原则,全线人行道铺装材料均采用抗压、耐磨、透水、大尺寸、分块预制的混凝土板产品,采取工业化生产、现场拼装,避免现场切割,减少扬尘污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缩短了建设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周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后记】

 莎士比亚曾说:“城市即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定居于城市。”我们说:“城市建设为人民”。城市建设的宏大篇章,终究要落脚在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一座城市的发展价值取向,莫过于城市中人们的真切感受。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的城市建设,正在更多地用“人”的视角,带给人们更好的城市生活。不管是道路改造引入更多的生态理念,还是共建共享的思路落地到群众可感可触的项目,都折射出城市建设始终围绕的“服务成都人民”宗旨,城市建设始终坚持的人本情怀。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