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高铁成中企海外利器:中日展开新一轮高铁争夺战
2016-07-30 
        (原标题:中日展开新一轮高铁争夺战)

        高铁,毫无疑问已经是“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一把利器。去年中国高铁力克日本新干线,硬生生将印尼高铁纳入囊中。今年,中日高铁又展开新一轮争夺战,目标是连接新加坡和吉隆坡的新马高铁。

        作为前期准备,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在2013年3月即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随后领衔组成了包括住友商事、三菱商事、日立制作所和三菱重工5家日本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日本国土交通相石井启一日前也专程到访新加坡,与新政府官员、企业界280人参加高铁研讨会,宣传所谓“新干线在日本成为高效率的基幢的经验。

        这边厢,由中铁总一把手盛光祖率领的中国铁路代表团,5月份也到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成员就包括中车、中铁建、中交建、中国通号、中国进出口银行、中投公司等多家中字头央企的领导,目的自然是宣传中国高铁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好、建造速度快。

        中日都不敢有任何掉以轻心,因为新马高铁对双方高铁走出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投资额大。新马铁路设计长度356公里,投资约120亿美元,是印尼高铁的两倍多;其次,位置十分重要,新马高铁是泛亚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拿下新马高铁,基本标准已经设定,其他区段高铁的竞逐,先行者自然更占优势。

        中国势在必得,日本肯定也不会拱手相让。事实上,在过去两年高铁海外竞争中,中国虽颇有斩获,但日本其实收益更多。比如,在泰国,日本已基本拿下120亿美元的高铁合同,中国的“高铁换大米”几年前搁浅,签订的铁路合同目前还存诸多变数;在另一个高铁大市场印度,因为一些非技术性因素,日本首先拿下大单的可能性也要大大高于中国;不久前,美国西部快线公司也公开毁约,以所谓联邦政府难以通过为由,取消了与中国公司共同发展美国西部高铁的项目。

        新马高铁的争夺,无疑又是一场整体战。以印尼高铁为例,中国之所以后来居上,将日本视为囊中之物的高铁整体拿下,不外乎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中国高铁技术过硬、名声在外,且性价比高;第二,政府各部门全力以赴,领导人亲自公关;第三,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能提供较优惠的融资合同。

        从目前的种种因素看,第二轮中日高铁争夺战,中国还略占上风,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关系正处于黄金时期,二是中国领导人的公关能力不容低估。

        当然,因为业主是两个国家,态度也有微妙的差别。马来西亚可能更偏向中国,而新加坡则对日本频送秋波。《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在7月19日签署的备忘录中,之所以要明确指出“将实施公平、平等、透明的国际招标”,按照日本媒体的分析,“似乎是为了牵制马来西亚,因为马来西亚很可能屈从于以资金实力说话的中国。”

        除这个因素外,中国技术过硬有目共睹,全球一半以上的高铁里程都在中国,就是一个绝佳证明。但日本毕竟是老牌高铁国家,口碑其实也不错,安全舒适性,更是其主打品质;至于成本优势,中国高铁国内造价低,很大因素是地价便宜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如果在国外,尤其是对中国工人限制较多的外国,优势就不太明显了。

        虽然连日本媒体都感叹中国财大气粗,但真未必就一定是中国的优势。要知道,泰国高铁之所以让日本拔得头筹,就在于日本提供了超低的优惠贷款。相反,中国一直坚持较合理的利率,反而让泰国方面大失所望,这才使得中泰铁路工程波折不断。

        当然,具体到新马高铁,中国还有一个地理上的优势——采用中国高铁,意味着新马高铁以后将可顺利连上中国大陆高铁网,极大便利互联互通,但这需要领导人有长远眼光。

        所以,新马高铁,中国有机会但也有悬念。高铁是当前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高铁走出去,会极大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名声。而且,高铁无一例外都是大单,涉及几十亿乃至几百亿美元,对化解国内产能过剩也有诸多好处。这既是硬实力的较量,也有软实力的比拼,既是生意,也是政治。有时,一些不可抗拒的政治因素,也具有一票否决的关键作用。

        当然,是投资就有风险,高铁也不是拿下大单就万事大吉,少赚可以理解,亏钱就很不应该。新马高铁的竞逐必定是激烈的,其中不乏尔虞我诈、合纵连横,中国企业有优势,也可以有手段,但也必须也要有定力。如果不惜代价,为赚吆喝做赔本买卖,那就成了负面典型了。在世界铁路投资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