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创建文明道班挺起养路人的脊梁
2016-08-31
记者郑洋通讯员王玉军内蒙古赤峰:创建文明道班挺起养路人的脊梁2124路养护/enpproperty-->清晨4点半,天刚蒙蒙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还在梦乡,而翁牛特旗公路管理工区敖包道班的宿舍已经灯火通明。这栋三层小洋楼住着20多名养路职工,他们负责管养100多公里干线公路。
养路工人们抓紧时间洗漱、整理内务。此时,通勤班车已经开到宿舍门口,早餐过后,工人们将乘坐这辆车前往各自负责的养护路段,开始一天的工作。
“过去,我们都骑自行车去养护路段,后面别着铁锹,绑个扫帚,成天灰头土脸的。现在坐着班车去养路,上班路上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我觉着挺有面子。”敖包道班50岁养路工王长喜说。
敖包道班是赤峰市56个标准化道班之一。与传统道班相比,赤峰标准化道班更强调以养路工为本,把提升公路养护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养路工人的生活水平作为目标。
“公路养护道班是养护职工生产生活的家园、生产管理的一线、应急保畅的阵地、对外宣传的窗口,赤峰市公路管理部门以提升养路职工生活水平为落脚点,不断推动道班庭院化、公寓化、园林化、机械化、专业化发展,向社会展示出养路职工昂扬的姿态和富有赤峰公路文化底蕴的品牌形象。”赤峰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树和说。
住宿公寓化增强归属感
走进白音汉道班的集体宿舍,两张单人床放置在窗户两侧,中间有床头柜,军绿色的被子被叠成豆腐块整齐地摆放在单人床的一头,床单平整得连个褶都没有。阳光从南向的大窗射进宿舍,均匀地散落在床铺上,满屋都是阳光的味道。
白音汉道班养路职工宿舍是赤峰市公路道班住宿公寓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宿舍变成了公寓,提升的不只是休息的环境,还有职工们的归属感。
“远看要饭的,近看卖炭的,再走近了发现是养路的。”赤峰市公路管理处处长徐利华的话很有画面感,形象地描述了过去养路职工的窘状。的确,多年前赤峰的养路工都是白天干一天体力活,晚上和十几个同事挤一个大通炕,房间充满脚臭味、汗臭味,饮食也只有冷干粮和白开水。
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从2010年开始,赤峰市公路部门把改善养路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纳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国省干线道班建设和管理,为养路职工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谐的环境,打造一支以路为业、以班为家、安居乐业、团结奉献的养护队伍,为全市公路养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优美的住宿环境离不开房屋建设,土地和资金从哪里来?
“我们也想建这样有公寓的道班,但是学不来。征地困难、资金困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障碍。”全国公路政研会第27届年会上,很多省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均这样感慨。
“道班建设,单纯依靠道班建设专项资金远远不够,我们得在改扩建项目上下功夫。”徐利华向记者介绍。
为破解道班建设资金和土地瓶颈,赤峰市通过两个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在每年的预算中列入道班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在规划路网改造的同时规划道班建设。道班建设资金直接计入公路建设成本,不仅加快了全市道班改建速度,而且节省了道班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
为保证道班建设成效,赤峰公路管理部门制定了《赤峰市花园式道班建设与管理办法》和《赤峰市普通干线公路养护道班管理实施细则》,让道班建设像养护业务一样标准化、科学化。
菜园果园也是心灵沟通的乐园
民以食为天。赤峰公路道班坚信“吃好饭才能养好路”。漫步在白音汉道班的菜园子里,记者被各种蔬菜、瓜果和粮食作物所包围,西红柿个个圆润饱满,秋葵由绿变红,准备为明年打籽;金黄色的谷子结了穗,压弯秸秆……
白音汉道班每天食用的粮食、蔬菜和瓜果都来自这片菜园。“我们的蔬菜和水果都是绿色有机纯天然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健康又安全,而且全部免费。”翁牛特旗公路管理工区主任董连军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白音汉道班共种植28种观赏植物、10余种蔬菜、13种果树,建起了2座4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保证一年四季都有绿色蔬菜;设有畜舍,养殖猪、鸡、鸭、鱼等,基本实现了肉类的自给自足。
职工自己动手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家畜、培育公路沿线绿化需要的苗木,不仅降低了食材采购成本,还节约了公路养护资金。养路职工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家禽家畜,道班成了养路职工温馨的“家”,形成了“安以道班为家,乐以管养为业”的良好氛围。
“菜园子建设不仅给道班提供了食材,还给职工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时间和场合。工作中的烦恼可以互相倾诉,矛盾也能够在彼此交流中化解。”当谈到菜园建设的优点,徐利华滔滔不绝。
为实现科学养护、平安养护、体面养护、愉快养护的目标,赤峰市普通干线公路实施道班“四园”建设,即蔬菜园、水果园、花园、养殖园,逐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养路职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形象。
经过近10年的努力,赤峰市完成标准化道班建设54个,占国省干线道班总数的90%。花园式道班的建设,增强了养路职工的自尊心,重燃了他们对公路养护工作的热情。道班成为了养路工人的“职工之家”和“行业文明窗口”。
“两室一堂”提升文化品位
“白天按时上路作业,下班后冲个热水澡,在图书室舒舒服服地看看书,或者去活动室打打球、玩玩牌,实在累了就回宿舍看会儿电视,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忙着生活。”赵大门道班的养路工张文川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生活时一脸的满足。
张文川的道班生活代表了赤峰市干线养路职工的平均水平。
“我们的养路职工不只是体力劳动者,还是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者,每名职工都有自己的特长,赤峰市文明道班建设给职工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翁牛特旗交通运输局局长孙东方介绍。
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对道班的热爱。走廊里、楼梯旁、图书室、会议室墙壁上挂满了养路职工的书画作品,他们用这种方式装饰着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
职工图书室为道班职工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高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的良好平台。公路养护技术、养路机械等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学、哲学、政治、法律类书籍并排在书柜中,实木桌椅也为图书室增添了厚重感。
赤峰市普通干线公路道班文化建设中,道德讲堂发挥着关键作用。“道德讲堂的主讲人就是我们的养路职工,你讲孝顺,我说友爱,大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也互相监督,用道德约束行为,这比任何规章制度都有效。”徐利华说。
赤峰市4000多名养路职工,管养公路2万多公里,任务非常艰巨。大部分养路职工文化水平低,而科学养护的目标对职工素质、专业技术水平与养护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情况,赤峰市公路养护部门加大了学习培训力度,与赤峰学院、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大学本科、专科课程。不出门就能上大学,一线养路工人实现了由体力型向知识型的转变。全市78%以上的养路工人取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彻底摘掉了“没文化”的帽子,改变了公众对养路工人的传统认知。
“以人为本,我们不仅需要关注道路使用者的感受,也要关注养路工人和道班建设,因为他们才是行业的主体,是行业的前沿阵地。提升养路职工的生活水平,是稳住这个阵地的基础条件,也是提升公路养护行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支撑。”王树和向记者介绍。
多年来,赤峰市公路管理部门先后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赤峰公路坚持科学养护理念的重要成果,也是公路养路工精神面貌的体现。
通过花园式文明道班创建工作,赤峰市公路道班的基础设施增加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职工素质和社会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从自卑到自信,赤峰养路人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