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被“世界第一高桥”改变的云南山间世界
2016-10-20 
        (原标题:被“世界第一高桥”改变的云南山间世界)

        2016-10-2011:57:00.0被“世界第一高桥”改变的云南山间世界云南,贵州,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一24374经济民生/enpproperty-->

        大桥飞架河谷两岸,连通交通命脉,世代居住在周围的村民们见证着家乡的巨大变化

        都市时报记者付静萍资渔

        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北盘江大桥像一道彩虹横跨在峡谷之上。

        原本在蓝图中一条蛛丝般的细线,在过去四年里,经筑路者之手,在现实中摧枯拉朽地生长,最终穿山越岭、跨河架桥,变成一条连接村庄和城市的通衢大道。

        这座由云贵两省共建、共管的桥梁,预计将于年底建成通车。杭瑞高速将因它实现全线贯通,东起杭州湾,西至中缅边境的这条黄金运输线,将成为中国交通大动脉上的重要部分。

        当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几乎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桥梁被赋予更多交通之外的意义,外地人与本地人、富者与贫者,都被融入这条“大路”划定的轨迹、方向和速度,一直向前。

        在峡谷中奠基

        工程队的到来,改变了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村庄。要建桥,必须实现水、电、路三通,这是桥梁建设最为艰苦的开始。

        北盘江大桥,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的工程项目部,位于云南宣威与贵州六盘水交界的峡谷深处。山间削出一块平地,上面建起活动板房,这里的筑路者只需抬头,就可看见他们的作品——云雾缭绕的山间,北盘江大桥横跨在峡谷之上,极为壮观。

        工程队的到来,改变了这片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村庄。宣威普立乡腊龙村,是离桥最近的村子。五年以前,这里的村民生活还很依赖喂养的马匹、骡子,这是不可替代的脚力,得依靠它们进出村子、驮运物资。

        山间的田地里种植着大片玉米,由于缺水,生长得十分缓慢。水源,成为制约腊龙村发展的最大障碍。“每家挖一两个水窖,下雨了把水窖蓄满。如果水用完了,又不下雨,就麻烦了。”腊龙村委会书记刘家恩说,一些自然村里只留下了几个老人,年轻力壮的人都带着孩子外出打工去了。靠种地难以养活家人,他们别无选择。

        听说北盘江大桥动工,一部分人返回村里,在家门口的工地上打工。建桥墩时,平均每天有六七十个当地人参与施工。“技术性的活可能做不了,但体力活我们能做。”刘家恩的房子也租给了这些外来者,每个月能收1000多元租金。

        如何在高山峡谷间将水、电引入工地?如何将钢材、物料运送到项目部?要建桥,必须实现水、电、路三通。这是桥梁建设最为艰苦的开始。

        附近的村子依靠水窖蓄水。无法从村里引水,只能抽取谷底的江水作为唯一的工业用水来源。为了在山脚建蓄水池,项目部向当地人家雇了两匹马,驮运水泥和沙石。小马长在深山里,一天只愿意驮运两趟,上午、下午各一趟。山路陡,又多雨,马曾经摔下山去受了伤,项目部为此还赔了几千元钱。

        由于没有路,抽水用的变压器只能依靠人力抬下山,32个人用撬棍抬了一个多月,才把1吨多重的变压器安装完毕,把谷底的水抽到了565米高的桥面上。“大约过了半年时间,才把水搞通。”

        之后,云、贵两侧又先后修建山间便道,耗时几个月。路修好了,施工物料才陆续从宣威、六盘水两地运送到工地上。

        当地人说,北盘江大桥早在十年前就已出现在规划图纸上。实际动工始于2012年初春。云南侧施工方进了场,却未能如期开工——大桥选址的建设点涉及到几十户人家的搬迁问题,但搬迁协议迟迟未能达成。

        “故土难离”,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村民不愿离开,宣威普立乡各级政府相关人员做了半年多的工作,平整好土地,把搬迁户安置在桥的另一侧,并按照征地标准给予补偿,才开始动工。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下一页末页

        (原标题:被“世界第一高桥”改变的云南山间世界)

        本文来源:云南网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