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天高云淡大路通
2016-11-08
梅宁生杨宁霞马小军李伟东杨泽荣六盘山天高云淡大路通2210公路/enpproperty-->“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一首气势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表达了红军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也让人们记住了六盘山这个地方。
宁夏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地方,是红军西征的大本营和主战场,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西方野战军,都曾先后到过宁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征战宁夏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领导当地群众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对宁夏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讲述人
58岁党员马红杰,
泾源县公路管理段退休干部
地点
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
昔日出行观天色今朝“玉带”穿村过
泾源,因泾河发源而得名,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最南端,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便位于泾源县与隆德县交汇处的六盘山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翻越六盘山进入泾源县,在青石嘴战斗后进入彭阳县,随后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
今年58岁的党员马红杰,是泾源县公路管理段的退休干部。“红军长征时,曾经过泾河源镇一带,这里的不少老人对当时的事情还是记忆犹新。”马红杰说,当时的泾源,不少村庄之间道路不通,泥泞不堪,给部队行军造成很大困难。
交通不便直接影响当地百姓的出行及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将泾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泾源县委、政府在推动高速公路骨架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连接主动脉以及惠及乡村群众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创新推行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全面推行农村公路挂牌养护,建成了联通内外、覆盖城乡、衔接顺畅、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运输路网。
如今,国道344线、老龙潭连接线、泾河源镇至兰大庄等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沥青路通向了偏僻山村,宽阔整洁的大道纵横交错,“尘土飞扬”和“坑洼泥泞”成为了历史记忆,昔日出行观天色,今朝“玉带”穿村过。一条条惠民路的修建,让泾源走出了“出行难,致富更难”的困境。
“冶家村的不少人曾和我谈起公路修通后的变化。”马红杰说,冶家村很多人世代都是农民,以前交通不方便,甚至有的村民想要全家搬出去谋生路。2002年,泾河源至老龙潭公路开通,冶家村就渐渐有了活力。“村子里的人发展了旅游产业,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以前的土坯房翻新成了楼房,自行车也变成了小轿车,有的人家一年挣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产业升级。现在,泾源已建成泾河源生态小城镇,休闲旅游观光地、公路旅游服务带、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畜牧产业示范区等,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近几年,泾源县还先后荣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等称号。
走进今天的泾源县城,平坦洁净的公路四通八达,绿油油的庄稼地里,一条条乡村公路,如写在绿色大地上的诗行。国道、省道和县、乡、村道形成的“百里长廊”连网互通,成为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致富通道。
讲述人
52岁养路工武有孝,现为G312线固原分局隧道养护中心和尚作业站站长
地点
固原市
“六盘鸟道”天险变通途
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最后一座高山。自古以来,这里沟壑纵横、山势险要、道路崎岖,有“六盘鸟道”之称。1929年,国民政府筑通六盘山长23公里、东西盘旋34道弯的沙砾公路,也就是后来的西兰公路、国道312线的前身。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登上六盘山后,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的道路崎岖,行军要克服诸多艰难困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对六盘山道进行了整修改造,并在上世纪70年代将石子路铺成了沥青路。六盘路从此成为西兰公路上一个运输最为繁忙的重要路段。
今年52岁的养路工武有孝,在公路养护的岗位上已坚守了30多年,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据他回忆,那时候的六盘山,三十四道弯,入云天,弯陡坡急。一旦遇上雨雪天气,雾大路滑,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那时候,每年7月到9月,六盘山地区阴雨连绵,六盘山段会出现多处滑坡塌方。那时候,职工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具,甚至连雨衣也没有,一遇险情,大家便身披草袋,扛着铁锹、镢头等简易工具上路抢险。经常是一连奋战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冰水,直到公路抢通。”武有孝回忆道。
而到了冬天,情况就会更严峻。六盘山地区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路况复杂,气温低,道路容易结冰。那时候没有融雪剂和防滑砂,车辆经常在半山腰抛锚。养护职工们经常整日整夜不休息,在路上除冰、推车,帮助受困群众。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交通部会同甘肃、宁夏等省区多次考察论证,决定筹资开凿六盘山公路隧道。承建隧道工程的武警交通部队的数千名官兵,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96年将高7米、宽10.5米、全长2385米的六盘山公路隧道全线打通。1997年,六盘山隧道建成通车,消除了“欧亚大陆桥”上的一个梗阻点,对我国中西部经济往来、西北各省经济发展、六盘山区脱贫致富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关心支持下,固原的公路交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7月,青兰高速公路六盘山特长隧道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青兰高速公路宁夏段全线贯通。这不仅使翻越六盘山的路程从40多分钟缩短为不到15分钟,极大地缓解了国道312线的交通压力,同时也为全面提升区域公路通行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六盘山特长隧道的开通运营,昔日的“六盘鸟道”,如今天堑变通途。
讲述人
61岁党员伏永祥,
曾任西吉县公路管理段党支部书记
地点
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
骑上摩托车,一会儿工夫到地头
在西吉县吉强镇的万崖村,记者见到了今年61岁的党员伏永祥。40多岁时,伏永祥成为西吉县公路管理段的党支部书记,一直到退休。说起当地几十年间的公路交通发展,伏永祥如数家珍。
“村里的路现在好走吗?”听到这样的问题,伏永祥笑了起来:“当然好走!现在村里铺上了沥青路,大家出门、下地干活儿就更方便了。骑上摩托车、自行车,一会儿工夫就到了田间地头。”
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部队进入固原,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进入西吉。1936年5月,中央决定组织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向甘肃、宁夏进军。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在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
交谈时,伏永祥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固原还只是一个小县城,交通并不发达,好多乡间小道都是人们乱踩出来的,没有几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不发达的交通时时刻刻牵制着当地的发展。
“现在好多交通便利的地方,过去都是荒无人烟、无径可循。在那个年代,我们从来就不会想到马路可以修得像现在这么宽敞、平坦。”伏永祥说,现在交通部门修了许多惠民路,人们出门就有路、抬腿就上车,交通便利、办事快捷,生活有了本质提高。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交通运输部门实施了一批又一批的通达通畅工程,使当地的公路从少到多,交通从弱到强,交通运输行业迸发出新的活力。截至2015年年底,西吉县公路通车总里程2623.5公里,等级公路密度83.8公里/百平方公里。县乡道“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养护,村道“常态化”养护,西吉县农村公路路况质量稳步提升,目前列养的农村公路1948.8公里。全县营运客车580辆,拥有等级客运站15个。全县19个乡镇全部通客车,通车率100%,296个建制村已通客车286个,通客车率96.6%。
伏永祥感叹:“交通方便了,生活变好了。”现在,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景象已在六盘山大地显现。西吉已实现1小时上高速公路,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通硬化路,条条公路在六盘山大地上编织出交通网络,承载着人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加速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