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中国力量”复活赞比亚烂尾路
2016-11-30 
 在赞比亚西南部的芒古行政区,当地交警今年的日常工作多了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当地司机在35公里长的芒塔公路上驾驶时请勿超速,以防这条路况极好的公路变成“致命”陷阱。

 今年4月12日,一条通途如水上“巨龙”,蜿蜒于赞比亚西南洪水泛滥的巴罗策平原上。由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中航国际赞比亚公司总承包的芒古-塔博公路(下称“芒塔公路”)项目,正式向赞方交付使用。公路连通芒古与边境小镇卡拉博,为赞比亚西部省交通、经贸发展连通桥梁。

 今年7月底,长江日报记者奔赴赞比亚芒古行政区实地探访获悉,芒塔公路从融资、设计到建设,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国力量”。正是这股力量,将一条无人接手的“烂尾路”,变成“非洲最美水上公路”。

 中国人揽下他人留下的“绝望工程”

 芒古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以西600公里,地广人稀,偏远贫穷。在巴罗策平原上,记者沿着笔直平坦的芒塔公路从芒古出发,约半小时车程即到达公路终点塔博镇。公路终点处出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塔博镇境内的旧公路明显粗糙不平。

 “我们复活了这条烂尾路。”芒塔公路设计方、中铁大桥院项目经理杨建军告诉记者,芒塔公路实际上是个“接力工程”。早在2002年,该公路就启动建设,由科威特3C公司承建,设计总长70公里。到2004年,项目西段(塔博-卡拉博)35公里顺利建成通车,但东段(芒古-塔博)35公里却只经历了一个雨季的考验就“夭折”。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为赞比亚雨季,此时赞比西河泛滥,两三米深的雨水浸泡着巴罗策平原。3C公司修建的35公里长的芒古-塔博路段路基,未能经受住洪水的不断淘刷、冲击,最终垮塌。

 “当时,我们非常失望、懊恼极了,甚至很愤怒。”提起往事,芒古行政区行政长官苏西库·卡莫那仍显愤懑,“看到被水冲得七零八落的桥基,我们感觉,这条路永远没有希望了。”路基损毁后,科威特3C公司认为,芒塔公路无法完成,便就此放弃,人员、设备全部撤回。项目从此搁置,成为烂尾路。

 项目总承包方、中航国际赞比亚公司现场代表向虎告诉记者,烂尾的芒塔公路成了烫手山芋,很多公司来现场考察论证后,都没敢接手。当中航国际通过议标取得项目总承包后,很多人怀疑:中国人能行吗?甚至有人放言:中国人一样会失败。

 杨建军说,接手项目设计后,中铁大桥院派桥梁、地质专家现场考察后,信心满满,因为对于国内道路建设团队而言,水下建造路基,设计、施工经验充足。“一个绝望的项目有望复活了”。“路+桥”巧妙设计,公路坚固舒适又省钱

 南部非洲第一大河赞比西河流经巴罗策平原,芒塔公路如一条巨龙,跃过赞比西河,一路向前。横跨这条大河的,正是公路沿线26座大小桥梁中最长的赞比西河大桥。它全长1022米,也是迄今为止赞比亚境内最长的一座桥。

 “我们原本不打算建这座大桥”,卡莫那透露。因资金有限,为节省成本,赞比亚政府原先设想,公路到达赞比西河后,道路断开,用渡船渡河,完成交通衔接。“摆渡单程时间近1小时,且夜间不能通行”,中方设计团队提出不同意见,连通邻国安哥拉的交通要道,必须真正便捷、畅通,在河流处断开,其通行效率将大大降低,必须通过桥梁打通这个瓶颈。

 但是,在赞方看来,“2.87亿美元的造价,这是一条很昂贵的道路”,卡莫那表示。随后,赞方提议,可否“像搭积木一样”,用螺栓螺母建一座贝雷桥。“显然,这样的桥在载重、行车舒适度上都会大打折扣。”向虎表示。

 最终,赞比亚政府采纳了建设大桥的建议。事实证明,这座大桥作用巨大,大大缩短芒古至塔博的交通时间。

 “如果这个工程放在国内,可能全线都是高架桥”,杨建军说,出于成本考虑,科威特3C公司原方案没有一座桥,全靠涵洞排水。因洪水泛滥时水流湍急,冲力大,涵洞不久即被冲垮。

 因桥的造价是路的10倍,本着节省开支又坚固耐用的主旨,设计方案采用“路+桥”的思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桥的数量、体量。26座桥中,绝大多数桥的跨度在百米以内,跨度最小的仅13米。在道路设计上,中铁大桥院充分考虑线路的科学性、合理性,既避开大水塘等不利条件,又让路线不过于弯曲。

 最终,芒塔公路由26座桥梁衔接,桥梁总长度达4公里,占赞比亚全境所有桥梁长度的20%。桥梁桩基深达四五十米,可确保汛期无忧。

 打通与安哥拉的通道,货物运费节省大半

 在中航国际办公室,记者看到赞比亚总统埃德加·伦古的亲笔留言,上面写道:“中国人干得漂亮,继续坚持!”这是他在芒塔公路竣工仪式上写下的。向虎告诉记者,公路自开建后历经3个总统任期,历届总统对这条道路都相当重视,堪称“国家工程”。

 西方省政府常务秘书长利昂姆巴告诉记者,芒古所在的西部省相对偏远,当地人以农业、渔业、畜牧业为生,经济水平在赞比亚摆尾。因赞比亚不临海,与邻国安哥拉的沟通尤为重要。赞比亚从安哥拉进口水泥、石油等物资,并通过安哥拉出口农产品,芒塔公路打通了这条交通要道。“以前,我们从安哥拉进口石油,需从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绕道入境,运费高昂。现在路程缩短,运费节省2/3”。

 利昂姆巴说,西方省没有工业,几乎没有就业机会。在芒塔项目建设期间,施工方雇佣超过2000名当地工人,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教会他们修路、建筑等技术,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参与芒塔公路建设的当地工人月薪折合人民币约1300元,相当于当地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4-5倍。“现在,大家都盼着中国公司能在当地承接、开工更多项目,进一步提升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在芒塔公路中段,记者遇到工人泰迪,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在老家务农,每年挣3000克瓦查(当地币),刚够温饱。自从2012年来到芒塔公路项目工作,月收入就可达2800克瓦查(约合1900元人民币),“有闲钱了,终于可以置办点家当了。”去年到今年,泰迪家买了4头牛,还添置了电视、家具,明年还要盖新房。

 “道路修通,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利昂姆巴说,因为道路畅通,由芒古地区自产的牛奶、鱼、芒果、腰果等农产品,能很快运到首都卢萨卡,运输成本降低后,农产品售价更低、更新鲜。比如,一袋25公斤装的玉米面在芒古售价为50克瓦查,以前因运输不便,相同的玉米面运到塔博,售价超过100克瓦查。“道路修通后,芒古、塔博互通,农产品运输便捷,价格便宜很多”。

 芒古行政区行政长官苏西库·卡莫那表示,“对当地人而言,这是一条具有战略性的道路,感谢中国人建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

 “五花肉”中凿坑上万个

 就地找到最合适填料

 特派赞比亚记者宋磊 谷萍 通讯员王虎

 在芒塔公路边,记者发现脚下是一片黄沙,在午后烈日下亮白刺眼。掬起一捧细看,沙子细如粉尘,风吹即散。

 杨建军告诉记者,当年科威特3C公司建造的路基被洪水冲垮后,中方专家分析失败原因时,一致认为:路基材料不对。原来,科威特3C公司施工时就地取材,大量使用了当地的这种粉细沙修路基。“这些沙几乎没有附着力,洪水一冲即散”。

 在公路中段的平原上,记者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水坑。向虎说,这些坑是修建路基取料后留下的。“科威特公司的失败证明,要修建稳固的路基,必须寻找新的填料。而这些填料必须就地取材,不然要从至少200公里以外的卡欧玛镇运来,成本实在太高”。

 复杂的勘测工作由此展开。杨建军回忆,平原的地下沙土如同“五花肉”,填料分布严重不圴,要从不同的地下深度剥离出来。而巴罗策洪泛平原的地下水位很高,下挖50厘米就冒水,填料又有最优含水率等指标要求,这些都加大了勘测、取土难度。

 最开始,勘探队地下钻探300米,发现全是极细的细沙。“只有扩大范围再找。”勘测队将搜寻范围定在巴罗策洪泛平原35公里带状区域内,开凿出300多个大深坑,小坑数量更是成千上万。

 两个多月后,勘探队终于发现了合适的填料——含18%粘土的沙料,分布在沿线8公里-14公里的平原上。这种沙料见水即凝结成块,坚实牢固。之后,勘测队继续挖掘,在平原上开辟出10个料场,获取粘性沙料500万方,用于路基建造。最终,35公里长的路基使用的填方量,相当于国内100公里长的路基所需的填方量。

 向虎记得,为检测这一材料的安全性,在路基经历首个雨季洪水浸泡后,中航国际做了一次实验,请工人在已建成的2-3米高的路基上进行破坏性实验。下挖50厘米深时,所有人都挖不动了。“这种沙土遇水板结,路基坚硬得像岩石,但透水性很好。”这充分证明设计方案完全可行,所选填料非常成功。至此,大家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彻底放下。本来一直持怀疑态度的赞比亚国家电视台、荷兰媒体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2011年雨季至今,芒塔公路各路段分别经历1至5个雨季的洪水考验,全部安然无恙。

 向虎说,施工初期,不断有赞比亚国内媒体及西方媒体前来报道,不少媒体抱着看笑话的想法,认为中国人建的路基一样会被洪水冲垮。但当路基经历洪水考验、仍完好无损时,所有的质疑声都消失了。抱持怀疑态度的赞方终于承认:别人干不了的工程,中国人干成了。

 “就像一个梦,不可思议”

 访谈

 特派赞比亚记者宋磊 谷萍 通讯员王虎

 7月29日,长江日报记者先后采访芒古行政区行政长官苏西库·卡莫那、西方省政府常务秘书长旺加拉·利昂姆巴,两位官员均推后当日事务,热情接见记者。谈起中国人修建的芒塔公路,两位高层官员不约而同用到同一个词“梦想成真”。

 回忆第一次看到芒塔公路全貌的感受时,原本坐姿前倾的卡莫那不由得身体后仰,眼神逐渐变得迷离,仿佛陷入遐想。随后,他如同吟诗般喃喃自语道:“实在太难以想像了,就像一个梦一样,一条宽阔的大路就在天地间,美得像一幅画!”卡莫那说,那一刻,他感觉更爱自己的国家了。

 项目竣工后,中航国际项目部利用航拍设备拍下芒塔公路的空中美景,让所有人震惊:绿色的草丛、蓝色的水域间,芒塔公路如同一条巨龙蜿蜒水上,航拍照片被不少当地媒体刊发。

 如今,这条路已成为赞比亚的一大美丽景观,卡莫那本人也会经常开车来到这条公路上,减速慢行,欣赏沿途风光。他说,每逢节假日,很多当地人都会沿着公路一带游玩,在巴罗策平原、赞比西河边露营、户外烧烤。

 卡莫那感叹,这是中国政府通过基建项目来帮助赞比亚,他们非常感激。中国是赞比亚友好、可依靠的朋友。

 据不完全统计,西方省现有15-20家中资企业,在这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如清理河道,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路桥等基础设施等。作为西方省的地方官,利昂姆巴和中资企业互动很多。他对这条公路同样感情深厚。

 他说,项目建设期间,他多次到现场,对设计、施工非常满意。项目竣工后,这条公路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眼前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Our dream comes true”(梦想成真)。

 他还透露,不仅他自己,很多赞比亚官员初到芒塔公路参观时,都会情不自禁惊叹道:“incredible(不可思议)”,特别是“跨赞比西河大桥非常壮观,成为一个让我们骄傲的景点,引来众多国内外游客驻足、拍照留影。”

 利昂姆巴说,赞比亚的桥梁设施不多,这个项目一下子修了26座大小桥梁。特别是这座跨赞比西河大桥,国人更是把它视若珍宝。现在,政府部署军警全天候守卫,以防止蓄意破坏事件发生,“因为这座大桥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

 “感谢中国人,为赞比亚带来一份厚重的礼物。”利昂姆巴说,盼望巴罗策平原雨季仍可通行无阻,是几代赞比亚人的梦想,但苦于资金不足,一直未能实现。“公路总造价2.87亿美元,对于国力不发达的赞比亚而言,可谓巨额投资。如果没有中国人的援助,我们的梦想实现不了。”

 利昂姆巴透露,因为芒塔公路的出色建设,近年来,赞比亚政府多次向中航国际邀请竞标国内重要工程,目前已签约3项工程:铜带省恩多拉机场工程、警察系统保障住房项目、卢萨卡市政道路。

 码头“退休”

 趸船闲置

 记者手记

 特派赞比亚记者宋磊 谷萍

 在芒塔公路的起点,一条小河蜿蜒蛇行至远方,岸边是一排排低矮的茅草屋,几艘破旧的小船拴在河边,似乎很久没用过了。当地小伙基昆布指着小河告诉记者,这是赞比西河的一条支流,过去巴罗策平原在雨季变成一片汪洋时,当地人就顺着这条小河,曲线划船前往塔博,甚至更远的卡拉博。

 基昆布今年26岁,从小在巴罗策平原长大,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芒塔公路边等候大巴。他告诉记者,以前他经常去卡拉博探亲,旱季坐车得四五个小时,雨季划船得整整一天。“船”是指的当地的一种独木舟,长3-4米、宽仅0.7-0.8米,“只能坐4个人,人在里面很局促、难受,一路上大家轮流划船,到达后个个精疲力尽”。因船身简陋,每年都会发生翻船、溺亡事件。

 芒塔公路建成后,基昆布乘车去卡拉博,路途便捷、舒适,他从原来每月一次,变成每周一次。而以前从芒古到卡拉博,一人的交通费要110克瓦查,现在则直接降至30克瓦查。谈话间,一辆空调中巴车停靠,基昆布笑着向我们挥挥手,乘车离去。

 行走在芒塔公路上,两边是辽阔空远的巴罗策平原,这片传说中的荒凉野地,竟如此生机勃勃:大小水塘星罗棋布,成群白鹭栖息于此,渔民划着船、撒着网,不紧不慢地寻找“猎物”;公路桥上,年轻小伙手提一串串刚从附近河道里打上来的鱼,在巴士停靠区坐等生意;跨赞比西河大桥下,一群游客正在拍照,欣赏大桥与大河相融的美景。不远处,曾经无比繁忙的渡船码头已光荣“退休”,河边锈迹斑斑的趸船在夕阳中孤独而立,成为当地人排队摆渡过赞比西河的历史见证。

 芒塔公路的终点塔博镇,谢沃里·米拉奴与女儿在大树下嬉戏。看到记者,她热情地挥手打招呼,愉快地分享芒塔公路修好后自己的幸福生活:“清早离家,把自家农产品卖掉,中午之前就可回家,陪孩子玩玩。以前往返一趟得一两天。”米拉奴说,现在几乎每个周末,她都会牵着儿女们步行到跨赞比西河大桥游玩,享受美景。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