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1400亿布局大交通中山要做大湾区枢纽
2017-04-25 
        (原标题:1400亿布局大交通中山要做大湾区枢纽)

        头条精读: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打通区域内的交通无疑是基矗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如桂表示,中山将主动作为,抓紧谋划,全面加强交通对接、产业协作、环境共治、服务同城,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

        未来中山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深中通道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km,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km。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主体工程西人工岛顺利开工,目前正稳步推进相关建设。其中,先行工程(大圆筒制作与安装工程)作为西人工岛的重要部分,已于今年3月中旬完成钢圆筒工装准备,正式进入钢圆筒主体加工阶段,预计9月完成钢圆筒制作与振沉施工。作为项目第二阶段,东人工岛工程将于今年11月开工,12月实现主体隧道工程全面开工。而第三阶段桥梁工程将于2018年3月正式开工。

        深中通道的建成,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大力推进珠江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陈如桂表示,未来中山将加快建设铁路、城轨、高速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

        未来6年将投1400亿布局大交通

        实际上,不仅仅是深中通道,中山市总体目标是打造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辐射珠江西岸的客货转运中心,构建外连内畅、多方式一体化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中山市通过城际轨道、高速路、干线公路、港口等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了很大发展。截至2016年12月,中山市公路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路网总密度约180公里/百平方公里,跃居全省前列。在粤港澳城市群的连接中,中山在对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城市的部署上,未来6年将投入1400亿元布局大交通。

        大交通具体如何部署?据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发展策略,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方面。向北看,中山要全面加强与广州市、佛山市的交通衔接,主动融入广佛都市圈;向东看,中山通过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公铁两用大桥公路连接线,加强与珠江东岸以及粤东地区的交通联系;向南看,中山通过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港珠澳大桥等,加强与珠海、香港、澳门的交通联系;向西看,中山通过中开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加强与江门以及粤西地区的交通联系。

        具体来说,三年内中山将新建高速公路6条,分别为广中江高速、深中通道、中开高速、香海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部外环高速,建设总里程201.196公里,三年建设总投资261.3亿元。干线公路共计14个项目,建设总里程174公里,三年建设总投资126.4亿元。港口码头建设中山港马鞍港区新客运枢纽,总投资2.52亿元。铁路及轨道包括建设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中山市城市轨道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共计5个项目,建设总里程137公里,三年建设总投资76亿元。

        此外,中山正研究引入其他国家铁路大通道(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融入国家干线铁路网,支持铁路枢纽地位的提升。在航空和港口建设方面,中山则计划利用周边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和深水港,依托铁路、轨道及高快速通道建设,并开通前往南沙自贸区、南沙港、前海自贸区、深圳机尝香港机尝澳门机场的水运航线,快捷共享珠三角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和深水港。

        圆桌讨论

        中山应如何形成“世界级”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对中山意味着什么?在这一轮发展机遇中,中山应如何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城市特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形成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日前,多位专家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一番畅谈。

        站在湾区城市群中思考产业定位

        南都:在粤港澳湾区背景下,中山将迎来哪些机遇?

        梁士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际上是《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的升级版,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甚至承载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基础上,能否再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比照的不是国内,瞄准的是国际三大湾区。它体现的是未来经济发展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无论产业、经济总量,还是人口,都应该是世界级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某种程度上对加强粤港澳城市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体制,尤其是市场体制的国际化的一个先行区。中山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立足于珠三角、国内来考虑定位,应该站在国际级大湾区城市群中,思考产业发展的定位,城市发展的定位。

        形成均衡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来临,将给中山这座城市带来哪些改变?

        邓江年:过去,珠江西岸地区相对东岸比较落后,中山又在珠西地区相对珠海处于中间位置,不利于靠海发展,相对滞后。大湾区要求的是城市间基础差距缩校将珠三角确定为湾区经济后,湾区内城市的行政边界会进一步模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且均衡发展的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机会、消费水平等方面差异也将变校那么,珠江口西岸将获得平衡发展,建设成东岸一样的水平,中山将从中享受红利。

        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山市发展新经济的机遇,通过打造大湾区经济,中山有望从传统产业升级为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过去中山的产业多为灯饰、家具、服装、小家电、小五金等传统产业,由于距离广深等创新源较远,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具优势。深圳的产业承接往往辐射至东莞,广州则辐射至佛山,现在大湾区建设,深中通道加快了深中之间的融合,都市区之间交通融合加快,中山与广深之间的通勤距离将大大缩短,中山到两地变得与佛山到广州,及东莞到深圳的时间一样。

        做好与港澳的对接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被提出以前,珠三角一体化其实已经推动多年。与一体化相比较,大湾区的发展蓝图中,中山还有哪些新空间?

        林江:打造大湾区不是一个两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要打造一个城市群。珠江东岸地区在过去30年来发展较快,空间、土地资源已经相对有限。珠三角地区未来要发展,扩展空间不会在东岸,而在珠西地区。在珠中江内部,江门土地虽然多过中山,但中山产业基础更强,可谓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另一方面,深中通道很快即能开通,中山即将成为连接珠江两岸地区的桥头堡,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中山如果能够把珠江西岸地区的优势凸显出来,则能成就一个“二传手”的地位,即成为珠江东岸,乃至珠江西岸辐射到粤西的一个缓冲地带。

        事实上,珠三角一体化早就在做了,而这次打造大湾区的提出,是将港澳也纳入进来了,香港与澳门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建议中山做好与港澳的对接。在深中通道连接上深圳后,中山也要与香港的产业进行融合。与澳门的沟通则偏重于“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上,澳门土地有限,可以通过澳门建设葡语国家产业园,成为葡语国家与内地合作的通道。此外,还应该打好孙中山故乡的牌子,应多举办更多相关活动拉动华侨华人的投资。

        激活产业优势和地理优势

        南都:融入粤港澳湾区,中山有哪些优势?

        邓江年:中山的优势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山有自己的产业优势,中山是做专业镇发展起来的,存在以专业镇为基础的城市布局,比如黄圃、南头的家电,大涌、沙溪的红木、服装,横栏、古镇的灯饰等。其次,通过深中通道的连接,中山将以最短的距离接近深圳这座创新之都。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将围绕深圳而改变。

        此外,中山还具备一定的交通优势及地理优势,过去中山交通相对滞后,一体化后,将加速中山及周边轨道交通的建设,交通布局将越来越密集。而中山正好处于珠三角乃至大湾区区位的中心位置,一旦深中通道贯通后,中山的地理优势将被激活,使得中山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角色,其作为珠江口门户城市和交通桥头堡的地位得以确立。不仅如此,放在自贸区的版图来看,中山还将成为珠江两岸3大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衔接和转换的重要节点,成为未来广东最开放和最活跃区域的地理中心之一。

        林江:中山在珠三角城市当中,经济总量、工业基础都比较好,相对于江门的公有企业占产业比重较多,中山的产业基础集中于民企当中。通过过去30年的发展,中山通过专业镇经济发展起来,形成了自身的产业特色。现在中山最需要做的就是资源整合,过去是各个镇区各做各的,但事实上,每个镇的面积相对都不大,人才也不多,单打独斗根本不行,现在则应各镇之间打破行政藩篱,联合起来,打造特色小镇群,甚至与周边城市,比如佛山、深圳等进行产业融合对接。

        粤港澳城市群的区域枢纽城市

        南都:深中通道的建成,1400亿元大交通的布局,将助力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借助这样的位置,中山将激发出哪些竞争优势?

        梁士伦:中山一直处在几何中心,但是因为交通本身存在事实上的瓶颈,因此中山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由于交通一体化更高的要求,中山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将会更快奠定,更快推动中山融入大湾区发展。从交通来讲,中山的地位可能从珠西交通枢纽上升为粤港澳城市群的区域枢纽城市。

        珠江两岸的发展其实存在明显差距,在粤港澳城市群建设中,中山可以作为珠江西岸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另外在产业方面,拾十三五”规划对中山的定位是“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既然大湾区瞄准的也是“世界级”,那么这就有利于推进中山“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成为现实。

        彭澎:中山要有所突破,主要是选准几个新兴产业,抢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制高点。另外,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城联动,保持宜城宜业的城市特性。

        专业镇要进行转型升级

        南都:广东省对中山的定位之一是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如桂也提出中山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如何放眼全球,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引领发展?

        梁士伦:自主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壮大中山的产业,让传统产业能更快速顺利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能更快形成规模优势。从产业载体上看,中山要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来开展创新,要有的放矢。从空间载体上看,自主创新要依托全市的九大产业平台。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还要有人才的支撑。中山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比较多,生产一线比例较低。这次出台的“人才18条”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山也在引进学校,但周期长、成效慢,无法快速解决人才短板问题。因此中山目前更应注重高端研究院的引进,让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中山的生产一线,直接与政府和企业合作。

        邓江年:创新驱动肯定都要做,深圳、东莞、佛山都在提创新驱动,但是每家又都不一样,我认为中山的创新驱动建设主要应集中在专业镇的转型升级上,在全球产业链中都有一席之地的中山专业镇该如何转型升级呢?我认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才是重中之重,一定要重视与创新源头相靠近。

        以市为单位整合资源

        南都:具体来说,中山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创新?

        林江:中山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资源整合,在于如何在原先良好的专业镇产业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我认为建设特色小镇群就是一种集合资源、实现资源整合的良策。比如,南头、东凤等靠近佛山的镇区家电产业特色明显,但是现在相对后劲不足,如果要讲创新驱动,在大湾区的背景下,就要摈弃行政藩篱的束缚,要以市为单位进行整合。由中山市为单位与佛山进行对接,实现与佛山产业的融合。另一方面,基于原有的产业基础,比如这些做家电的镇区可以在原先的产业基础上与物联网科技进行融合,你比如,冰箱里的青菜、猪肉没有了,就可以通知到商家给你运货过来,将互联网经济转化为以产业为基础的物联网经济。同时以特色小镇群为基础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

        打造世界级精品宜居城市

        南都:湾区城市群往往也是居住环境良好的地方,吸引了众多人口。这与中山精品宜居城市的定位相一致。未来,中山在宜居城市方面还可以有哪些突破,成为更吸引人居住的地方?

        梁士伦:中山可借助这一轮东风成为世界级的精品宜居示范城市。可以想象,在将来粤港澳城市群之间,涉及到三地不同的关口,通关方面可能会有重大突破。中山已经开通中山-澳门的游艇自由行,希望能推进到中山-港澳游艇自由行,而不单单对澳门,这样中山的吸引力也会更大。

        林江:打造宜居城市,中山最有优势。目前绿化、生态环境都很好,未来中山关键是打造好公共服务和交通,比如医疗与教育,由于自然环境已很好,未来可以先吸引高端人才来中山定居,交通发达了,深中通道等开通以后,半小时可以到达深圳,他们可以实现中山生活,深圳、广州工作。只要大量高层次人才居住在了中山,未来就可以聚集巨大的能量。

        本期嘉宾

        邓江年

        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

        林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士伦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

        彭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打造大湾区经济,中山有望从传统产业升级为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邓江年

        通过特色小镇建设,中山将实现产城联动,保持宜城宜业的城市特性。

        ———彭澎

        中山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立足于珠三角、国内来考虑定位,应该站在国际级大湾区城市群中,思考产业发展的定位,城市发展的定位。———梁士伦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中山如果能够把珠江西岸地区的优势凸显出来,则能成就一个“二传手”的地位,即成为珠江东岸,乃至珠江西岸辐射到粤西的一个缓冲地带。

        ———林江

        02-03版

        统筹:南都记者胡怀军吕婧

        采写:南都记者吕婧肖伟

        南都制图:何欣

        南都资料图:冯宙锋邹卫戴嘉信

        (原标题:1400亿布局大交通中山要做大湾区枢纽)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