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川西入藏动脉汶马高速首座高风险长大隧道贯通
2017-06-07 
        (原标题:川西入藏动脉汶马高速首座高风险长大隧道贯通)

        新华社成都6月6日电(记者胡旭)川西入藏动脉汶(川)马(尔康)高速首座高风险长大隧道――朴鸭脚隧道6日顺利贯通。

        伴着梭磨河湍急的水声,建设者们欢呼雀跃。过去两年,他们在这片川西高原的地震活动带,与豆腐一样的软岩石和喷涌的地下水做斗争,今天终于迎来胜利。

        据了解,汶马高速全长约174公里,是深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条民生走廊。线路自四川盆地边缘向青藏高原地带挺进,海拔从1320米攀升至3225米,高达86.5%的桥隧比全国罕见。其中仅隧道就有33座96公里,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朴鸭脚隧道就是一个缩影。

        打隧道,最怕的是地质太复杂。长约3公里的朴鸭脚隧道就途经狭窄河谷和高大山体,地形陡峭、起伏巨大,隧址区内属地震活动区。“受汶川大地震影响,这个区域岩层不稳、结构松散,施工难度很大。”中铁七局三公司汶马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张小兵说。

        但挑战远不限于此。“洞身主要是破碎的千枚岩,不仅没有大块石头做支撑,反而遇到水就容易软化、泥化,手一抓就是泥浆。”项目部总工程师白如双说,朴鸭脚隧道本来岩体自稳性就差,恰好又处于富水带,洞内涌水很容易引起围岩崩塌,带来极大施工风险。

        “从来没遇到过,以前的地下涌水可能是毛毛雨,现在一天涌出的水就有近千立方,有时洞里像下暴雨。”白如双感叹,工人进洞施工必须穿防水服,掘进速度也很跟不上计划,眼看工期就要受影响,心里很着急。

        怎么办?只有靠科技攻关。项目部专门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并多次组织业内专家进行实地查勘,与现场施工人员一起寻找可行方案。“有水不怕,抽排就行,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作业面上的涌出的水难以集中引流。”白如双说。

        经过不断尝试,攻关小组终于研制出一种特殊引流装置,可以将岩体表面淌流的涌水收集并用软管灵活导出,通过水渠集中到固定蓄水池后,再由两台大马力水泵不间断向隧洞外抽排。

        “效果很好,3公里的隧洞有150多处采用了这项新技术。”白如双介绍,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涌出的地下水长时间浸泡千枚岩导致围岩崩塌,还可以减少施工人员在“暴雨”中作业的风险,并且这种装置将一直保留在隧体中发挥作用,从而减少隧道建成后的病害。

        张小兵告诉记者,在朴鸭脚隧道工段,这样的创新并不鲜见。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成功克服了管段内跨越梭磨河、G317国道、隧道穿越千枚岩地层、隧道超欠挖控制等多项施工重难点问题,实现了隧道建设的快速和安全推进,为类似项目积累了经验。

        原标题:原标题:川西入藏动脉汶马高速首座高风险长大隧道贯通

        本文来源:新华网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