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条人工开挖复式航道开启渤海湾航海新时代
2017-06-16
国内首条采用复式交通组织方式、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可便捷进出港、双进双出“四车道”大幅提升通行效率……我国首条人工开挖的复式航道在天津港正式启用两年多来,开启了渤海湾航海新时代,港口船舶通航效率大幅提升。
打通港口发展大动脉
2013年12月29日,随着一个集装箱稳稳地在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卸下,天津港年货物吞吐量正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准箱,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5亿吨级港口。
随着货物吞吐量稳步提升,进出港口船舶数量激增的状况开始出现。天津港相关负责人说,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发现了船舶通航密度过大,航道使用效率接近饱和。据当时预测,到2020年天津港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7亿吨。如果维持现有航道不变,不但难以承载进一步增长的船舶数量,而且航道上大小船舶混行,交通“肠梗阻”愈发突出。
未雨绸缪,经过精心谋划设计,天津港复式航道建设的构想最终敲定,施工任务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承担。该项目在拓宽原有主航道基础上,又在南北两侧各建设了一条专供万吨级船舶单向航行的航道,将主航道拓宽至420米,两侧各增加一条100米宽的万吨级航道。
2014年末,全国首条采用复式交通组织方式、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航道——天津港复式航道正式启用。新航道可满足30万吨级船舶和1.9万标准箱的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自由进出港,原有“两车道”变身“四车道”,大小型船舶实现双进双出。
船舶通航翻开新篇章
从试通航一年的数据看,天津港航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期间,天津港累计有近3.8万艘次生产型船舶进出港口,其中15万至30万吨级大型船舶近900艘次,同比增长25%。
“过去大量小船拥堵在主航道上,锚地平均有10条船等候接卸,最长时一艘矿船需排队等10天。”天津港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余雷说,从试运行一年情况看,累计压缩船舶等候时间近3000小时,通行效率提高了27%,船公司成本降低,减少燃油也更利于环保。
天津海事局局长刘福生表示,经过科学计算,复式航道开通后,占进出港船舶总量47%的商船和大量港口作业船舶可从两侧航道分流,更有利于加速港口船舶的周转和提高泊位利用效率。
据了解,自1952年重新开港以来,天津港主航道经历多次“改扩建”。每一次扩容背后都是对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支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今天,天津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出海口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又肩负起了承接“一带一路”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新使命。
复式航道启用后,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和承载能力,有效激活了港口的产业聚集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腹地经济引擎效应,同时推进了天津港由综合性港口向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桥头堡”。
业内专家认为,复式航道有效助推了天津港在世界航运业发展波动背景下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更为促进“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港口基础设施保障。
就在本月初,天津港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集团之一符拉迪沃斯托克商贸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港口装卸、海铁联运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利用西伯利亚铁路开展货物运输,通过大货主、船东和海上承运人大力发展中国与俄罗斯两国之间的集装箱国际海运业务,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顺应潮流开启大航海时代
当前,世界港口物流中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国际港口发展的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趋势愈加显著,天津港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深水港。随着复式航道的启用,渤海湾航海新时代已经开启。在其助力下,2016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50万标准箱,双双实现同比增长。
如今,往来天津港的国际巨型船舶接踵而至。去年6月,皇家加勒比旗下国际邮轮“海洋赞礼号”抵达天津港,其吨位达16.8万吨,拥有16层载客楼层,被誉为“来自未来的邮轮”,它是目前亚洲母港运营的最大邮轮之一。
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20000标准箱级集装箱船舶“商船三井成就”轮靠泊天津港。这是该轮在韩国釜山下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后,在中国港口的首航。其船长近400米、宽58.8米、高71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
在复式航道保驾护航下,天津港已经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实现贸易往来,120条集装箱航线和每月550余班航班直达世界各地。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天津港的国际大港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