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前沿科技感受发展成就——聚焦第十四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
2018-05-31
5月28日至30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十四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在京举行。本次展会专门设置了“中国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就”展馆。在该展馆中,众多行业科研院所展示了其最新的技术、装备和工艺。
部公路院
路面快速检测助力农村公路科学养护决策农村公路路况快速检测系统。
我国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哪些路段、什么时机、用何种方法来进行施工作业,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考虑。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公路院)的展台,农村公路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IV-L)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
“这辆农村公路检测车专用于我国农村公路复杂路况的检测。”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公高科)总经理常成利介绍说,检测车以车流速度行驶在路面上,就可快速采集路面损坏、平整度、路域景观、路线几何和GPS等各项路况数据,传输回数据中心后,借助公路养护分析系统平台进行路况数据分析、病害诊断,继而提供自主路面养护决策、养护投资效益分析和道路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等。该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检测成本低等特点,检测结果可为“四好农村路”智能养护管理平台提供动态数据。
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和低等级公路交通量日益增大,以及农村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民众对路面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公高科作为部公路院下属公司,依托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研发出以农村公路快速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产品,先后为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切实落实好“四好农村路”要求,支撑公路养护科学决策。
“这套农村公路路况快速检测系统应用了14项公司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以确保数据采集及系统分析的准确可靠性。”常成利说,从前端数据精准快速采集,到中端系统化综合分析决策,还有后端服务、后评估,中公高科为公路科学养护提供了整套解决方案,像穿珍珠项链一样,串联起每个环节,打造一体化全产业生态链条。
据了解,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是我国首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路况快速检测设备。截至2017年12月,CiCS系统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和市政道路上累计检测里程240万公里,有力助推了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的提升。
部天科院
VR体验世界最大波浪水槽震撼观众“天科探海一号”自主水下机器人。
置身于8到12米深的波浪水槽中,巨大的波浪翻滚而来,让人不自觉向后退。这是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展台的VR互动体验活动,体验者可以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造波能力最强、功能最为齐全的大比尺波浪水槽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先进的科研设备,部天科院根据港口不同地质条件研发出三种建港技术,以天津港为代表的淤泥质海岸、以黄骅港为代表的粉沙质海岸、以上海洋山港为代表的高含沙强潮流岛群海域深水港口建设关键技术,为我国不同地质条件的港口及航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还走出国门,应用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港口航道建设中。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内河航道通航枢纽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我国长江黄金水道、三峡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技术支撑港口航道建设,部天科院还自主研发了多种先进设备装备。“天科寻海一号”声信标搜寻仪采用高精度定向技术、高灵敏度远距离探测技术等,具有探测距离远、方向分辨力高、搜索速度快等特点。2015年,“天科寻海一号”参与了亚航QZ8501搜寻工作,成功监听到失事飞机黑匣子信号。该设备搜寻半径达到3公里,能够快速对大面积深水海域进行搜索并准确定位,大幅提高了失事飞机黑匣子的搜寻效率,填补了我国在黑匣子声信标深水搜寻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展台中间,一件通体黄色的小巧设备引人注目,这是“天科探海一号”小型无缆式自主水下机器人。部天科院工作人员王晓琳介绍说,这一设备可双人便携操作,搭载了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一体化集成的自动驾驶单元、高精度导航模块、高清成像声呐、新型推进器等核心模块,可用于海上应急搜寻救助、水下目标搜索、海洋环境监测、石油管线和海底电缆巡检等任务。未来,该机器人上还计划搭载地质检测设备。
此外,部天科院还展出了土工离心机、船舶尾气遥测仪等新型设备。放置于航道两侧的船舶尾气遥测仪,能够自主探测船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是否超标,为海事检查初步筛出违规使用高硫油的船只,节约人力,提升船舶尾气污染检测效率,助力绿色港航建设。
通信信息中心
卫星应用示范工程服务行业管理百姓出行平台上显示旅游包车实时位置。
海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高分遥感卫星,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简称通信信息中心)依托各类卫星系统及卫星应用示范工程,为行业主管部门和普通民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便捷服务。
利用交通遥感卫星应用系统,通信信息中心陆续开展了中央投资与扶贫项目督导核查、“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监管、交通应急保障与灾害评估、全国公路水毁核查评估等多项业务,先后完成对中央投资的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建设项目的开工、进度及完工情况,以及全国7000个建制村项目通达通畅情况的高分遥感影像核查。
遥感技术用于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灾毁损失情况的核查,实现了在灾毁发生一周内完成数据采集与获取,对灾毁范围、程度进行准确评估。通信信息中心相关团队曾为茂县山体滑坡及九寨沟地震提供应急保障,绘制的遥感专题图有力支撑了政府应急抢险决策和灾后重建工作。
遥感形变监测可对机尝桥梁、码头、边坡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沉降进行大区域、全天候、毫米级的监测,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提供及时精准的监控数据,改变了原先大范围目标难以宏观评估,高原、水上等重点目标难以有效监测的现状。相关技术在通麦大桥、洞庭湖大桥、西藏动土监测等项目中取得良好成效。
跟团旅游被强制消费,被不良企业随意更改行程,现在,这些问题在重庆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通信信息中心研发的旅游车辆数据分析平台在重庆成功试点应用,可监测到车辆是否偏离规划路线、在购物区域停留等,实现了对旅游人—车—景区的全过程监管。
该系统整合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上的旅游客车信息数据,包含重庆本地以及外地进入重庆地区的全部旅游车辆,车辆类型、车牌号等静态信息以及车辆行驶路线、停靠地点等动态位置都可实时在系统中显示。
去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重庆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通过该系统对受灾区域内重庆市旅游包车、班线客车等重点车辆进行实时跟踪,每日上报,直到全部撤离,“千里眼”切实保障了旅客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大屏幕上,记者可以清晰看到当前旅游包车数量最多的景区是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二为武隆喀斯特旅游区。“根据车辆密度,可以掌握各旅游区热度,为旅游主管部门科学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持。”通信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李贝介绍说,相关旅游企业也可利用平台数据,推进“交旅融合”发展,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出行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部交科院
交通运输大数据“一号工程”精彩亮相劣质坡面自动打孔绿化技术模型。
记者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部交科院)的展台上看到,部交科院重点打造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作为交通运输部践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一号工程”,已经形成了以“统一门户入口、统一地图服务、统一信息资源、统一基础条件、统一安全防控、统一标准规范”为核心的一体化支撑保障体系,为系统性解决技术和标准统一问题开创了新路径。
以往,部分交通信息化系统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给数据对接和互联互通带来了阻碍,甚至形成“信息孤岛”。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的“六个统一”首次形成了行业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服务和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服务。今后建设的交通信息化系统遵循“六个统一”原则,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将畅通无阻。
根据“六个统一”原则,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已经整合了大量行业信息和数据,正在逐步完善以决策支持与评价、调度与应急指挥、政务办公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网络安全与运维保障等为骨架的五大核心功能,将在引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保障国家战略实施、促进行业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百姓便捷出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应光秃秃的石头上,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植被,这是部交科院“劣质坡面自动打孔绿化技术”模型中展现出的公路边坡绿化效果。
针对花岗岩、页岩等岩石地质的公路边坡坡面陡峭,土壤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的难题,部交科院研发岩石钻孔设备,将事先准备好的绿化模块放入打好的孔中。由土壤和储水设备组成的绿化模块就像花盆一样,在小范围内集聚水分和养料,营造适应植物生长的环境,快速恢复边坡绿化。
绿化模块还可根据周围气候条件进行调整,如果该地较为干旱,可适当增加储水罐水量,防蒸发的储水罐能够自动收集雨水和养护浇水。目前,该项技术正在海南、陕西等地的高速公路建设中进行使用。
部路网中心
智能诱导让恶劣天气出行更安心智能诱导系统保障了极端天气驾驶安全。
全国各地高速公路因天气影响导致封闭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极端天气引起的高速公路恶性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了民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如何确保极端天气道路交通安全,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简称部路网中心)下属企业国道网(北京)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道网公司)带来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国道网公司合作研发的交通环境智能感知及预警诱导系统,保障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路网的安全畅通。该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模块不间断实时采集路段交通及气象信息,并由控制处理系统发布命令,调整相应的应急预案等级。通过分布在道路两侧的智能诱导灯,给驾驶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互动和预警。目前,相关成果已在京昆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等多地成功应用,切实保障了路网运行通畅,让公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在ETC全国联网工作的基础上,部路网中心负责开展了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平台建设及运营服务工作。”国道网公司副总经理兼CTO龚民介绍说。国道网公司控股的行云数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票根”手机App及“票根网”网站的推广应用,为全国收费公路出行用户提供电子发票在线生成、下载等相关服务,便利民众出行。
平台于今年1月1日正式上线后,已累计服务300余万ETC用户,开票4500余万张,可抵扣税额超过两亿元,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高峰论坛
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供给侧改革
5月28日,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交通运输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高峰论坛同期举行。科技创新是开拓交通运输发展永恒的内生动力,如何面对创新发展趋势、提升相关企业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强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来达到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发展品质的目的?本次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创新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新动能,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展开了热烈探讨。
“我国已经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氛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说。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交通运输委员会致力于整合交通运输行业内相关资源,发挥科技创新全产业链优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介绍,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新型智库在科技创新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是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重要媒介。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员工是创新的核心力量。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淼分享了多年来企业围绕科技、管理和市场创新进行的探索。“持续优化创新管理体系和技术研发体系,保障整个组织的创新活力。”何淼说,搭建创新平台、打造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机制体制激发全体员工能动性,并建立企业大学来培养高素质、跨学科人才。
要让科技创新的价值落地,需要把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围绕这个议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名誉会长、中科院原副院长杨柏龄认为,开展“双创”和技术创新工作,核心力量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优势资源的整合,注重市场导向性和需求,科研与产业平衡发展,互促共赢。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在实体工程中的成功应用,推进产业技术不断进步。”北京公科飞达交通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龙提到,交通机电从最早的监控、收费和通信功能,发展到隧道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通风等,现在进一步涵盖桥梁管理系统、道路养护系统等信息化系统,推动了公路路网智能化不断升级发展。
为配合论坛的召开,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交通委员会还在本次展览会中举办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题展览,集中展示多项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成果,受到业内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