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时速一千公里超级高铁实验2年内或“上路”
2018-10-31 来源:科技日报
作为中国真空管道交通“正规军”的西南交通大学,多年酝酿的“超级高铁”近两年内或迎来重大突破。
在10月29日下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间隙,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邓自刚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时速1000公里“超级高铁”项目已经开始筹备,“真空管道已经开始建设了。”至于试验车何时能真正跑起来,邓自刚表示,“管道安装完还要进行测试,差不多1-2年时间。”
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技术的中国版超级高铁今年以来颇受关注。此前的6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卫华介绍,由西南交通大学承担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是在1500米可模拟不同低气压环境的真空管道里,开展不同磁悬浮模式比例模型车运行测试,包括高温超导磁悬浮模式在内,试验速度超过音速,理论上有望达到时速1500公里。
而相关模型车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试验线特制管道直径4.2米、长140米,将在低气压环境中测试,实验车车底布满特制的高温超导材料,依靠液氮形成的低温,达到超导和磁悬浮效果,悬浮高度10毫米,承重200公斤,测试时速最高可达400公里/小时。并最快将于2021年4月达到1500公里试验时速。
在中国的高铁已成为国家的“金字名片”之际,超级高铁为什么再度引发关注?邓自刚在10月29日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提出:中国的高铁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轨道交通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邓自刚表示,“从现有的交通工具方式来看,现在的高铁是时速350公里,航空是时速800-1000公里,但是在高铁和航空之间还没有交通工具,所以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是在高铁和航空之间能够填补空白的速度区。”
除了介于高铁和航空之间的交通工具,邓自刚提到,“还有一个是在地面创造一种飞机飞行的环境,实现时速超过1000公里的交通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技术的中国版超级高铁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在西南交通大学萌芽。2000年12月31日,邓自刚的大学导师王家素团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这辆当时被誉为“世纪号”的实验车可载5人,永磁导轨长15.5米,最大悬浮重量达700公斤。随后,王家素团队准备给列车造个“壳子”来进一步完善。这个所谓的“壳子”就是真空管道的早期雏形。
2004年,时任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的中国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沈志云也曾公开支持真空管道交通,以期中国交通智库的西南交大借此继续引领前沿。同年12月18日,沈志云还发起了一场“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院士研讨会,有7位院士到场支持参会。沈志云当时对中国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战略定位为600-1000公里/时的超高速地面交通,是目前地面高速交通的延伸和补充。
发展到今天,现年37岁的邓自刚已经成为西南交大“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的中坚力量,是“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校级和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
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邓自刚曾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首条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全长45米,曲线半径6米,悬浮高度10-20毫米,最大载重1吨,最高速度时速50公里。实现了当前国际上同等载重能力,截面最小、永磁用量最少的超导悬浮系统,及面向实际应用的含转向架、制动、无线通讯、车载实时监测等功能的高温超导磁浮整车系统。
今年上半年,由邓自刚主持的另一个项目——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也成功发布。
邓自刚表示,“我们要坚持我们的原创和创新,如果方向找准了,我们去努力,我们一定会将中国的轨道交通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