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程设计 > 正文
公路桥梁大直径桩基础设计探讨
2010-09-21 
1.引言

  高等级公路的中小桥梁普遍采用桩柱式墩台、桩基础。较为常规的做法是在桩顶设置承台与柱相 连或是在桩柱顶设帽梁,这两种方案均不失为较好的墩、台型式。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 的迅速发展,互通式立交、枢纽内的桥梁越来越多,且与被交道路多为斜交,若一跨跨越被交路,主梁建筑高度增加,将影响到桥梁的长度以及主线的填土高度。因此只要条件许可,一般采用在被交叉道路中央分隔带内设置桥墩,以缩短桥跨,从而降低主梁建筑高度,减少工程投资。若采用多柱式桥墩,尤其是设置在被跨道路的中央分隔带内,既不美观也不利于高速行车。

  2.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上的互通式立交,匝道全长3.09km,共设3座桥梁,13道涵洞、通道,1处匝道收费站。在该互通式立交中,匝道桥上跨高速公路,上部结构为搭支架现浇的斜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斜度为25°,全长105.06m,跨径组合为20m+30m+30m+20m,下部为柱式墩,挖孔桩基础、肋板式台、扩大基础(见图1)。其设计技术指标如下:

  桥面宽度:双向车道,全宽16m;

  车辆荷载:汽车-超20,挂-120;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为7度,按8度设防;

  桥下净空:按高速公路要求,净高5.0m。
图1 高速公路剖面图

  3.地质概况

  桥位处地质概况:第一层为路基填土,厚1.0m;第二层为可硬塑状亚粘土,厚1.4m:第三层为碎石土,硬塑粘土--亚粘土夹10%碎石,厚3.6m;第四层为棕红色强风化泥岩,已风化成土状,厚3.5m;第五层为弱风化泥岩,棕红色,裂隙发育,间夹粉砂岩,厚1.9m;第六层为弱风化粉砂质泥岩,棕红--灰紫色。岩芯基本完整,厚2.6m;第七层为微风化粉砂质泥岩,岩芯完整,有少量裂缝发育(见图2)。
图2 岩层剖面图


  4.桩身结构设计

  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对中墩及基础型式进行优化,提出了双柱墩、独柱墩、双排桩基础、单排桩基础等型式.最终采用无承台大直径挖孔桩,桩径为2.2m,独柱墩,柱径为1.8m。这种型式在江苏尚为首例,在国内亦不多见。与其他型式相比较,其主要特点如下:

  (a)无承台可节省承台及部分桩基础工程量(桩基受力更为明确),经济效益显著;

  (b)能减少开挖承台对已实施的高速公路路基的不良影响,有利于高速公路通讯管线的布置;

  (c)对司机视觉影响小,有利于高速行车;

  (d)桥下空间通透,外形比较美观。

  独柱墩墩顶设固定支座,其余各墩、台均为活动支座,共考虑如下四种水平力:

  (a) 温度及砼收缩、徐变影响,由于结构对称,近似认为中墩受温度、砼收缩、徐变等影响,所受水平力Hl=0;

  (b)汽车制动力,考虑最不利情况,活动支座均已滑动,制动力由中墩承受,按四车道布载,求得制动力H2=330kN;

  (c)汽车撞击力,由于波形护栏离墩较近,汽车撞击力较大,参照国外有关规定,考虑汽车撞击力H3=500kN,作用点距地面1.2m;

  (d)顺桥向地震力,南京地区基本烈度为7度,按8度设防,最不利情况为活动支座滑动,连续梁随固定支座的桥墩振动,但须考虑墩顶活动支座的摩擦阻尼对地震力的折减,可得H4=410kN。

  由此可得桩顶总水平力H=1240kN,弯矩=4474kN·m。墩顶垂直力用空间梁格法,支座采用桁架单元模拟求得。中墩处恒载反力为8696kN,最大活载反力为1235kN。

  桩身内力采用m法,计算模式如下页图3所示,桩柱顶假设为铰接,采用m法计算桩身截面内力。现行规范中取地面以下h=2(d+1)m深度内各层土的平均m值作为整个深度的m值(d为桩径)。但当大直径桩及桩侧各层土的力学性质有很大变化时,应按多层地基考虑。将桩按其刚度不同划分为n层,使各层具有相同的地基系数及抗弯刚度,建立桩的挠曲微分方程:
 挠曲微分方程
式中,(E1)i为第i个桩基处的刚度;Xi为第i个桩基处的水平位移;zi4为第i个桩基处的垂直位移;qi为第i个桩基处水平应力。
图3 计算模式示意图
    将桩尖矩阵Xn =Fn·Fn-1…FiF2·F1·X0=E·X0展开为(推导过程略):
公式

  式中,X0、φ0、M0、Q0 分别为桩地面处位移、转角、弯矩和水平力,Xn 、φn、 Mn、Qn 为桩底处水平位移、转角、弯矩和水平力。 Qn、Mn可按结构力学方法算得,由桩底边界条件:

  Xn =0, φn=0

  可求得桩最大弯矩M=6952kN·m,桩顶的水平位移为0.78cm,最大水平压应力为246kPa,均满足要求。桩身弯矩如图4所示,据此对偏心受压构件进行桩柱配筋设计及强度验算。
  图4 桩身弯矩图
设计桩长时,考虑到第六层为软质岩石,遇水极易软化,而岩石软化会使桩端阻力及桩侧摩阻力显著降低,因此设计中将第七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由桩身内力可得桩在岩层表面处弯矩值MH,作如图5所示假设,即忽略嵌固处水平剪力的影响,桩在岩层表面处弯矩MH作用下,绕嵌入深度h的1/2处转动:不计桩底与岩石的摩阻力;不考虑桩底抵抗弯矩,由桩侧岩层产生的水平抗力平衡。同时考虑到桩侧为圆柱状曲面。其四周受力不均匀,假定最大应力为平均应力的1.27倍。根据静力平衡条件(ΣM=0),便可得出下式:
图5 受力示意图

 

  为了保证桩在岩层中嵌固牢靠,要求桩体对桩周岩层产生的最大侧向压应力σmax不应超过岩石的侧向容许抗力 (其中K为安全系数,且K=2),得圆形截面柱嵌入岩层最小深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β为抗压强度折减系数;Rc为天然湿度的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由于桩顶水平力较大,故设计桩底嵌岩深度为3.0m,以增加桩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5.结论

  该互通立交已竣工,高大的混凝土桥墩稳健地托起平缓舒展、看上去薄如蝉翼的桥面板,反映了内部力的传递顺序,表达了结构与外形的统一,具有良好的真实感。由于设计手段的完善,施工技术的发展,具有显著优点的无承台大直径桩基础正在悄然兴起。上述计算方法应用在互通式立交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凌治平,基础工程[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6。

  【2】匡文起,结构矩阵分析和程序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JTJ 024—8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

  【4】胡人礼,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