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后门桥,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初名万宁桥,木结构,后改为石筑,俗称海子桥。又因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亦称后门,故称后门桥。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
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后门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
该桥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在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后门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流逝,京城的水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后门桥一带失去了盛时的喧嚣。现桥面已铺沥青路,仅存两侧栏板,河道已填平建房。至上个世纪末,后门桥桥身下半部已埋于地下,仅露出桥两侧的石栏板,但也毁坏严重。
2000年,北京市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也被原地保留,并且疏通了河道,美化了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