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桥梁美文欣赏之:中华桥梁文化
2012-02-15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桥梁遍布。它们或悬於深山峡谷之中,或浮於江河湖海之上,或显现於平川,或隐藏於群楼。它们既是一种交通工具,也将建筑、艺术和科学和谐地融为一体,让历史从自己身上走过,又让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它们之中,有百岁“寿星”,有千年“老翁”,更有年轻的“兄弟”。在这里所介绍的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例如建筑精湛的北京芦沟桥、历史悠久的赵州安济桥、造型优美的泉州洛阳桥、漫长平坦的晋江安平桥、因地制宜的都江堰安澜桥……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民俗文化。

  中国桥梁是一个“兄弟姐妹”众多、“儿孙满堂”的庞大家族,其中又可以有不同分类。

  从桥梁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最先建造的是梁桥。时至今日,许多简单的小型梁桥,仍然普遍存在於乡村和山区。由於受攀藤而渡的发,人们创建了索桥。又因受乘船过河的发,人们创建了较为耐久的浮桥。人们又把建造城门用的拱券结构用於建桥,拱桥因此而诞生,并随即大为普及,至今已遍布全国。这样,梁桥、拱桥、浮桥、索桥,便成了中国桥梁的“四大兄弟”。

  各地建桥多因地取材。有的桥梁使用石墩木梁,也有的砖石混用、竹木混用、竹藤混用等等。就是纯石桥中,往往也要使用铁钳等铁质构件。用不同建筑材料建造的木桥、石桥、竹桥、藤桥、铁桥等,又使整体中国桥梁显得丰富多彩。

  此外桥梁还可从形状、功能等分支出许多类别。以下则从历史发展和桥梁结构来作分类,仔细看看中国桥梁的特点。

  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著许多珍贵的资料。

  但桥梁并非只是一件实用的产品,它是具有装饰性及社会性的艺术品。中国桥梁本身千变万化的形态就具有高度艺术性,故此人们常用“苍龙卧波”等词语描写梁桥,用“长虹横空”等描写索桥,用“新月出世”、“玉环半沉”等描写拱桥;而桥身各种装饰如文字、图画、雕刻、建筑等,都和桥梁结合起来,而且各种装饰也常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意愿,或富哲理的禅思。

  人们利用自然的材料建造了桥梁,桥梁又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并构成了人们观赏的风景。卢沟晓月,是北京芦沟桥的景观;断桥残雪,是杭州西湖的一景;灞桥柳雪,是古都西安的一景。人们离不开桥。桥、人、自然山水结合得如此和谐,如此巧妙,正好应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思。

  聚流东西南北水,红杆三百九十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水镇桥乡的美景。

  在中国南方,特别是江苏、浙江等省的水网地带,无论城市或乡村,河道纵横,小桥密布。人们的居室,或相连成街、成巷,或自成院落,独门独户。房前屋後,或临街,或面水。街旁路旁,绿树成行。河边池畔,垂柳依依。院子中芳草鲜花点缀,四季景色宜人。在水中,小船穿梭往来,水鸟游弋飞翔。老翁垂钓,童子捞虾,村妇濯衣洗菜。恬静、清丽、优雅的风景,成为不少诗人画家笔下的一幅风景画。

  中国古代桥梁,坚固优美,向来是人们笔下描写、歌咏的景物。像河北赵州安济桥,古今人们均称颂不已。“车马人千里,乾坤此一桥。良工玄绝代,巧构称殊桥。”明代陆健在《古桥仙迹》一诗中这样赞美它。“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唐代崔恂在《石桥咏》诗中,又这样称颂。对於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元代刘百熙在《安济桥》一诗中,更写出了它的动态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元代诗人鲜于必仁,在《折桂令.卢沟晓月》中,对芦沟桥的景色作了这样的描写:“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蒙,林景玲珑。桥临微波,车通远道,栏依长空。起宿霭千里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踏杳疏锺,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