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今天我们如何复制“桥坚强”奇迹
2012-10-05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一座饱经战火与风雨洗礼的大桥来说,70多年历程更是一段光辉岁月。日前,钱塘江大桥迎来了75岁生日,杭州举行了“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纪念大会”。以四次被炸而修复、超龄服役25年、近60年桥体零事故、至今每天通行汽车过万辆等傲人纪录,钱塘江大桥写下了现代桥梁工程史上的奇迹,也无愧于网友们给予的“桥坚强”称号。

  如果检索一下新闻,不难发现,近年来每逢钱塘江大桥生日都会形成一个新闻点。这座高龄铁桥及其设计建造主持者茅以升先生,为什么持续地让人怀念?实际上,从赵州桥到钱塘江大桥再到建国后的武汉、南京长江大桥,这种对于经典桥梁的“怀旧感”,一直很浓烈,其中既有对先贤成就的自豪感,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对今天一些桥梁质量问题的焦虑。就在钱塘江大桥75岁生日前夕,哈尔滨一座通车刚一年的桥梁发生坍塌,引发豆腐渣工程质疑。

  有媒体统计,自2007年起,全国共有37座桥梁垮塌,其中13座在建桥梁发生事故,共致182人丧生,平均每年有7.4座“夺命桥”,不到两个月就有一起事故发生。在充满复杂的中国大地上,既出矗立着经千百年风雨而弥坚的“桥坚强”,但也不乏触目惊心的“桥脆脆”“桥塌塌”。

  注重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思考现在的出路,是国人的一个思维习惯。以钱塘江大桥为镜,反思今天桥梁工程的得失,确实很有现实意义。人们总是纳闷,为什么都是桥,差距咋就那么大呢?更是心存疑惑,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茅以升先生和他的建设团队们又是靠什么建起了这一座名垂青史的大桥?从大量历史记载和回忆文章中,有这么两个细节颇值得回味。

  其一,钱塘江大桥工程建造难度很大,建设者们“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一个一个地克服了八十多项技术难题,有人称之为经历造桥“八十一难”,终于修成了“正果”。其二,大桥的总工程师罗英曾对茅以升说:钱塘江大桥修不好,出了问题,第一个要跳钱塘江的人是你,第二个是我。一滴水可见太阳,这两个细节其实已经道出了钱塘江大桥何以屹立不倒的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正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尽心尽责地来做,才可能以160万美元预算在那个动荡年代成就了一项世纪工程。

  以此反观一些豆腐渣工程,尽管有动辄上亿的投资、充足的物质准备、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无论是拍脑袋上马,还是工程腐败、层层转包,或者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都在违背科学、无视责任的歧路上与工程质量要求背道而驰,让一些桥梁先天不足、回天无力,导致了“好条件造不出好桥”的现实尴尬。

  正因为这样,茅以升之女茅玉麟接曾意味深长地说:钱塘江大桥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茅以升身上那为千秋万代修桥的精神,不能只保存在博物馆里。面对钱塘江大桥等一系列“桥坚强”,我们更应思考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如何通过有效制度和严格监管,把科学精神、责任意识等融入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维护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复制“桥坚强”奇迹,为子孙后代留下我们这一代人创造的百年基业。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