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桥形式多种多样,加上不同地域文化和不同时代印记,赋予了古桥丰富的文化特征。在四川众多的古镇中,古桥是不可或缺的景观,甚至成为古镇的标志和风景的焦点。
平乐双桥 南方丝路起天府
天府是成都平原的胎记,是水利灌溉下农耕富庶的范例。今天,最能展示天府记忆的古镇可能首推平乐。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站,继续前行就开始翻山越岭,远离了天府的富庶,颇有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同感。如今的平乐,最有代表性的景观,就是一江分三水的水景和古镇上下的两座桥梁。
白沫江水进入古镇前在黄金堰一分为三,按中国古代风水说法,河流进古镇后的出口称为下水口,水象征财富,下水口应有重要建筑(桥或者塔)锁住,才能防止财气外流。平乐的乐善桥就是风水意义上的镇桥。
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1861年),由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修建。七年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桥分七孔,为桃形,总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是四川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称为“邛南第一桥”。红砂石的桥身与江边的百年古榕树组成了平乐的标志性景观。
乐善桥的桥墩异常坚固,呈船形朝向上游,客观上利于泄洪,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击,从而保护桥梁。文化上具有镇水意愿,民间认为在河上架桥是对水神或水妖的挑战,因为有了桥,水妖们将不再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人畜作为牺牲,因而兴风作浪。为了镇杀水妖,将桥墩砌成船形,上面压着重石,寓意消除水患,财富平安。乐善桥的“乐善”之举方便了交通,桥头两侧的居民倚桥而市,成为繁忙的商业空间和重要的旅游景点。
上里古桥 茶马古驿水墨意
上里的地名与交通有关,道路以“里”记,翻开地图你就会发现,上里古镇距离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的距离基本相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两条重要的古道交通线均从上里穿过,并且是从成都平原出发,翻过龙门山后的第一个驿站,自然商贾云集,场镇兴旺,上里、中里、下里,层层递进。 中国桥梁网(www.cnbridge.cn)
因为陇西河的环绕,上里的桥很多,隐约有些江南水乡的风韵。但是,上里的桥不像江南的风雅凝重,而是在山野中透出清新自然的气息。
入口的三座石板桥相隔不远,平行排列,似乎有些多余,短短的几十米河道,有一座桥足矣。但仔细观察,三座桥的高度明显不同,原来是河道的水位随季节变迁,考虑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差别,分别设计低水位、中水位和高水位的平桥,保证进出通畅,人们感叹景致的错落美感,其实就是最平实的功能需求。最高的平桥与下穿的河街也是这种需要,被人们盛赞为早期的“立交桥”。如今,时间的变迁把这种功能性的石板桥变得颇有魅力,相互观景的游客纷纷入镜,构成了人画交融的迷人情景。
上里最有名的桥是镇外的二仙桥,桥的传说并不离奇,大意是鲁班化身为神仙或者天上下凡的仙人解决人们修桥的难题。古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属单孔大跨度古桥,高耸的桥身的确让人产生疑问,如何用天然的石块砌成如此优美的弧线,宁愿相信是仙人所为。桥上长满青苔和藤蔓,苍老中真蕴涵着隐约的仙气。登桥瞭望,合围在古镇外的山头构成了十八罗汉拜观音的吉相,佛道之间,人神之间,也许通过这座仙桥得以沟通,保佑着驿站上奔波辛劳的行商坐贾。
上里古桥好似一种情感的分界线,再往前走,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难有如此魅力的桥水风情,也许等待商客们的是险象的绝壁或者波涛上跨江溜索。多少财富的通达,情缘的注定,终点的遥想和孤独的背影,都在上里古桥的聚合离别中绽放出美丽的哀愁。
茶马古驿,水墨上里,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