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高新区投入运营全国最大管廊避免施工开挖道路
2015-08-22 
        

        

        铺设地下管网,路面被三番五次地“开膛剖肚”,这是许多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混乱现状。今后,这种局面或在一定范围得到改观。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其实,青岛早在2011年就投入使用了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目前高新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营55公里,这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工程。昨日,记者到现场一探究竟。

        六种管线“寿命”达百年

        在高新区的主次干道上,古力井盖是一个也见不到的,已形成网状的地下综合管廊深埋地下,市政、电力、通讯、上水、中水、热力等6种管线全部纳入了这条总长度达55公里的综合管廊,至少100年不用重新开挖。

        高新区中片区地下管廊监控中心设在马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里,一进门,记者就被挂在墙上的18块液晶显示屏所吸引,这里监控的正是方圆几公里内的地下管廊。顺着监控中心的铁梯进入地下,来到了综合管廊的核心区域,这里就像一个“地下城”。3米宽、3米高的管廊一眼望不到头,步行道的两侧上下则摆满各式各样的管线。“带保温层的粗管是热力管道,对面稍细的粗管是给水管道,中上部三层细管是电力管线,对面两层是电信电缆,中水管网也已经在管廊中做了预留。”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五所所长徐海博介绍,一般城市管网共有8种,除需要单独建仓的燃气管网和需要按照重力流设计的排水管网,其余6种管网均“入妆在这一个管廊中,所有管线的检修不需开挖道路,仅在这一个管廊中就可完成。

        为了监控管网的运行,管廊中还安装了排水、通风、照明、通讯、安全监测等设施,热力和给水管网则加装了电动执行器,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开关。“高新区所有管廊都藏在绿化带内,没有车辆碾轧也保证了管廊至少100年的使用寿命。”

        一次性投入节省资金

        据了解,高新区的综合管廊共规划了75公里,目前已经投入使用55公里,待地铁8号线、青连铁路红岛站等一系列交通路网确定准确施工位置后,综合管廊也将完成最后的20公里。届时,一个由点、线、网辐射整个高新区的地下管廊将全部成形。

        据测算,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一米的造价大约是3万元,一公里投入就是3000万元,按照55公里计算,总投资在16.5亿元左右。如此大规模投资,投入到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工程中,而不是高楼大厦和地标性建筑上。这个回报不在当下,而是在以后的10年、20年,乃至更远。高新区相关政府人士称,这些投入很值得,“起码不用像现在一样‘扒路’,有了这条地下综合管廊,高新区的道路可以保证不因管网施工而开挖。”

        徐海博也表示,管沟预留了充分空间,将来需要增加管道或者线路,可以直接在里面铺设。企业的管线也可以直接从里面走,省掉了他们开挖道路的成本。从一次性投入来看,建设综合管沟要比直埋式多花大约50%的资金。只要管廊使用超过15年以上,多花的钱就会被直埋式反复开挖的费用抵消,长远来看是对资金的一种节剩

        管线审批必须先入廊

        “最近,全国各地来高新区观摩学习地下综合管廊的政府及科研院所人员特别多,国家出台鼓励文件,各地都把城市建设的目光延伸至地下。”徐海博所说的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本月初印发的《指导意见》,这预示着全国城市地下管廊工程的启动。因为意见明确指出,从今年起,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根据国务院的计划,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刘兰星)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