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疫情之下新基建扫描——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篇
2020-05-08 来源:创享智库 

  说明:本文是基于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以来,并先后8次在中央层面会议上进行了决策与推进;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成为国家及地方各项经济工作推动的重要突破点。创享智库(THINK TANK),深入研究及洞察“新基建”的源驱动力;融合国内外产业链发展趋势、立足战略制高点,以此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我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铁时代的来临。短短12年,今天高铁运营里程已经发展到3.5万公里,令世界刮目相看。

  2016年国庆期间,央视科教频道连续播出三集《中国高铁》纪录片,在传递民族自信心的同时,全景展现高铁在对外开放合作中已成为“中国新名片”;高速铁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对时空概念的认知,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强大引擎,不断的改变中国与世界,由此也掀起了一场关于经济地理革命的大讨论。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以此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鉴于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别是在人口增长或涌入叠加达到超越空间扩张的极限时,智能交通已成为统筹并化解城市发展窘局的不二法门。

  一、 中国高铁——成为领跑者

  1. 高铁发展阶段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来看,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对于专门修建的“高速新线”,则要求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以日本为首开展研究修建,持续了二十多年;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其中修建高速铁路的国家已经从日本扩展到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国;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修建高速铁路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30个,中国高铁技术在此期间发生巨大变化,开始进入全球一流水平。

  探索中国高铁的发展史,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并通车绝对是一个可以浓墨重彩的事件。作为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贯通华北、华东,被誉为中国高铁“标杆和典范”,代表着国际领跑水平。从1990年《京沪高速铁路方案构想报告》开始计算,至今已经30多年,中国高铁历经探索与引进的起步阶段;发展到自主与创新的跟跑阶段,在此期间确定了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以及运营标准;2014年中国高铁开始走出国门,输出中国高铁标准,中国高铁开始成为世界领跑者。

  2. 高铁运营状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各国对于高速铁路的需求随之不断扩大。全球高速铁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历经两次发展浪潮,高铁总里程从不足3000公里,发展到今天已达6万公里,其中超过90%分布在亚洲、欧洲等国。从高铁时速来看,日本作为最早发展高铁的国家,其代表的磁悬浮型高铁试验速度可达600km/h,位居世界第一;近十年来中国发展迅猛,现有运营时速高达350km/h,为全球最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大城市,运营里程达到3.5万公里,相对2018年2.9万公里增速超20%,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2/3以上。2010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为5000公里,直到2019年,平均每年增加运营里程超过3000公里;根据现有规划及建设情况,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突破4万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通八达。

  3. 主要境外合作

  目前,中国高铁已经在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辐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等区域。中国目前已经制定了100多项高速铁路建设标准规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由于境外合作相对国内的不确定性,中国高铁在出海的过程中,经受过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诸多高速铁路领域第一的突破:如安伊高铁二期项目,属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建成的第一条高铁;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则属于中国境外首次采用中国标准的高速铁路。根据BHI(中国拟在建项目网)披露,中国现有海外高铁项目超过20个,涉及印尼、新加坡、塞尔维亚、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

  二、 城际轨交——赋能都市圈

  1. 城轨发展阶段

  自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正式开通以来,目前统计已有70多个国家, 300多个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几乎遍布每座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以1965年北京地铁一号线开通为标志,到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之初,随着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全面展开,进入规划高潮阶段,200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是国际绝大部分都市最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我国现有轨道交通运量占公共交通比例远低于国际主要城市:如日本东京为86%属全球最高,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均已达到70%。我国上海、北京在国内占比最高,分别为55%和50%,距离国际主要城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则差距更大,如广州、南京、深圳及武汉等。

  2. 城轨运营状况

  2019年底,我国已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在2018年基础上,增加了5个城市。从2010年开始至今,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保持年均3个的增长。根据公开的报道及城市规划来看,全国现有50多个城市已经开始投入轨道交通建设,预估在未来三年将实现运营,在未来三年实现运营。

  2019年底,我国开通城轨交通累计运营线路6730公里。从2010年开始至今,城市轨道交通保持年均增长600公里。

  3. 赋能都市圈

  自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76年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以来,已成为影响人类世界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城市群区域轨道交通成为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自1964年开始即以新干线联通名古屋、大阪等城市;大伦敦地区轨道交通则由11条地铁线、3条机场轨道快线、1条轻轨和26条城市铁路线构成;法国TGV高速铁路是连接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的主要综合运输通道,年均运送乘客始终保持在1亿人次。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都市圈是以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协同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经济现象。一般来说,都市圈通过城市交通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的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特征的空间形态。圈内城市互动密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现阶段,我国一方面在大力推进诸如以京津冀等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大都市圈;另一方面同时提出基于跨省19个城市群,在城市群核心地区推进都市圈建设。对比城市群,都市圈的行程更有利于平衡利益、加强合作。我国都市圈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体现为都市圈节点城市、次中心发展先天不足,跨城交通建设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推进都市圈融合:如郑州都市圈,通过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联通各区域,规划快速轨道(城际)交通建设,形成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在都市圈发展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应当具有相当的超前性,这也是我国交通领域发展短板所在,在换乘过程当中付出的时间成本、距离成本、金钱成本偏大,客观上制约了市民对轨道交通的使用。由此看来,未来的轨道交通需要更多考虑到便利性和人性化,在轨道交通网与其他交通网之间建立理想化的零换乘思想。

  三、 关联投资——产业链延伸

  1. 相关产业链

  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是疫情之下首批复工的基建项目。对于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产业链,就产业方向而言,上游涉及设计咨询、原材料,中游涉及建筑施工、装备制造,下游涉及运营维护,应用运输服务行业,同时衍生诸多增值服务。

  2. 产业投资机会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全球大城市中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在亚洲地区的中国、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1950亿欧元,同比增长2%。鉴于全球疫情的蔓延,各国对于疫情的表现,2020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维持在2000亿欧元左右。

  2019年,我国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29亿元,比上年基本持平。自2014年以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六年超过80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4月30日,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已经超过8150亿元,且仍有继续增长态势。

  3. 地方投资机会

  2020年31省市超10万亿轨交新基建项目盘点。

  1、云南省:2020年“四个一百”(”(100项竣工投产项目、100项在建项目、100项新开工项目、100项前期工作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发布,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超4000亿元。

  2、贵州省:2020年轨道交通重点项目涉及收尾3个目、续建工程9项、新建项目8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超5000亿元,

  3、四川省: 2020 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投资50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500 公里。

  4、陕西省:2020年轨道交通包括续建项目17个,新开工项目7个,2020年涉及投入资金2000亿元。

  5、广东省:2020年包括国铁干线项目12项,城际轨道交通项目11项,疏港铁路项目4项,总投资约2000亿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