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今日中国》。日前,浙江交通集团下属浙江交工景文高速高岭头水库特大桥惊艳亮相《今日中国》浙江篇,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增添动力。
景文高速全长68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网溧阳至宁德高速公路在浙江的最后一环,也是浙江高速公路网主骨架中龙丽温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区域公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作为景文高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高岭头水库特大桥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建设难度和创新亮点,也成为浙江桥梁工程中的典型。那么,这座大桥到底有啥不一样?建设过程中又有哪些亮点和黑科技运用?让我们跟随央视的镜头,一起去看看吧!
建设难度首屈一指
全省高度最高、跨径最大
景文高速地处崇山峻岭,高岭头水库特大桥横跨水域两岸,地面高程达50—1000米。周围千岩万壑,地势险峻,加之山区气候条件恶劣、通讯不便,工程建设难度非常大。
除此之外,这座桥梁还是目前为止浙江省境内高度最高、跨境最大的山区混凝土斜拉桥。
高岭头水库特大桥引桥长783.645米,主桥全长580米,主跨跨径300米,主塔全高210.317米,主塔为钻石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截止直播当天,主塔建设高度已达162.707米,相当于54层楼高,项目将力争在7月完成主塔的封顶工作,届时该主塔将接近70层楼高。
工艺技术全国领先
这个“爬模”不简单
在施工过程中,高岭头水库特大桥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竖向结构的模板工艺液压爬模。大桥索塔共分38节段施工,爬模顶升的过程是通过液压油缸对导轨和爬架交替顶升来实现的。相比常规模板,液压爬模可以实现整体爬升,减少了施工工序,爬升稳定性好且爬升速度快,是目前最先进的竖向结构的模板工艺。
一次到位,直抵云端
让混凝土“坐”上直梯
高岭头水库特大桥桥索塔高达210.317米,混凝土的泵送采用了高扬程输送“一次到顶”,不设置中间接力的方法,这就避免了泵送上塔的混凝土发生离析、堵管等问题,保证了上塔混凝土的质量,减少了施工时间,提升了桥梁品质。同时,也刷新了全省交通工程领域泵送机制砂混凝土的最高纪录。
自创设计结构整体抬吊
K梁在百米高空“悬空架起”
目前,高岭头水库特大桥已完成主梁0#节段施工。0#节段距地面约110米,混凝土方量共计1024立方米、重达2560吨。这就相当于要在36层楼房的高度上完成约1200辆家用小汽车重量的混凝土结构施工,难度极大。
为了提升支架的稳定性,减少高空作业量,技术人员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桁架结构,单片桁架在地面拼装完毕后,利用索塔两侧的塔式起重机以同步起升、同步回转的方式整体抬吊,在百米高空悬空精准地完成整体K梁支架抬吊安装,这可是全省首次。
索塔施工高精度控制
数据偏差在“毫米级”
在斜拉桥建造过程中,塔、梁、索等各构件的施工精度要求极高。大桥主桥索塔高达210.317m,单塔共设置80根索管道。在索塔施工过程中,测量技术人员克服了常年多雾多雨、昼夜温差大、地形复杂等诸多不利条件,攻克了多种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将垂直度偏位的数值偏差控制在“毫米级”。
小小一粒砂起到大作用
机制砂运用高标号混凝土
为使泵送上塔浇筑入模后的混凝土保持合格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还会从多个环节入手,严格把控混凝土的质量。其中,运用先进的制砂设备加工成粒径、含泥量、压碎值均符合标准的高性能、高纯度的机制砂,并结合其制作而成高标号混凝土,为工程提供了高质量的保障。
“黑科技”无处不在
数字化智能引领工地建设
除了攻克建造技术上的种种难关和创新举措,用“黑科技”引领智慧工地建设,也成为了高速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给工地装上“智慧大脑”
在高岭头水库特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整个工地应用了高塔设备施工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对麦克风、摄像头和传感器的运营,实现对监控区域内的风速、温度、实时天气等一目了然,管理人员可通过pc端或手机app对设备进行管理。
设置“只认主人的升降机”
施工现场还应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只有特种作业人员才能开启升降机、塔机电源等设备。同时在升降机、塔机上安装监控系统,对结构危险点应力检测、工作过程进行监控记录,也对视觉盲区、位移检测、运行数据等进行实时全天候监测。
佩戴“会说话的安全帽”
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工人们除一般的防护外,还佩戴了一种带有工业级高清晰度摄像头及4G/WIFI网络和GPS定位的智能安全帽。这种安全帽可实时进行语音视频通话、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等,当发生跌落、撞击等危险情况时可第一时间报警,有效地防护作业人员安全。
要施工更要环保
把高速公路轻轻“放”在绿水青山间
在央视的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岭头水库特大桥施工区域经过高岭头水库、国家森林公园铜铃山景区等自然保护区,周围群山环绕,风景优美。除了节目中所讲到的项目难点和黑科技,项目施工过程中还开展了多项环保创举,秉承“既要高速公路,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理念,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了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
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洞渣“秒变”机制砂
在山区高速的建造过程中,开凿隧道时遗留的洞渣处置不当就会对土地和水质产生污染。景文4标项目结合高桥隧比、隧道洞渣优质的实际,投入1000多万引进先进的塔楼式制砂设备,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将隧道洞渣加工成了机制砂,掌握了机制砂用于高标号混凝土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高岭头水库特大桥的立柱、高墩等关键结构部位。
相较整体资源短缺、价格波动的黄砂,机制砂不仅能够稳定地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还能有效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目前,景文高速全线机制砂使用率达到100%,是浙江首个全面运用机制砂工艺的高速项目。
污水不出场地外
在绿水青山间建造高速,为了减少和避免对山体、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项目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过滤再利用,混凝土拌合站也采用搅拌站污水处理系统,使得场地内污水不会排放到场地以外,避免了污染环境。
施工场地“不扬尘”
在施工中,工人们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场地进行了降尘处理。在混凝土拌合站内使用脉冲除尘装置进行降尘处理,在施工便道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及安排洒水车进行定期扬尘处理,确保了项目便道施工“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