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长江大桥是我国铁路南北通道京九线和公路干线105国道上的重要桥梁,座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和湖北省黄梅县宽阔的长江江面上。大桥由中铁大桥局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始建于1973年,1994年全桥建成。
主要技术标准
九江长江大桥为公铁两用三拱连续钢桁梁桥,上层为四车道公路,下层为双线铁路, 限坡4‰; 桥梁宽度:上层公路为18m,正桥三大拱内20.5m,铁路为14m,线间距4.2m; 铁路活载为中—活载;铁路线路按60kg/m钢轨无缝线路设计;船撞力顺水流向为7740kN,顺桥向为3870kN; 地震按Ⅶ度设防; 按高速铁路要求考虑列车摇棘摆力; 通航净高为24m,通航净宽大于160m,按三孔布置。
桥梁结构
九江长江大桥由正桥和南北两岸公路、铁路引桥组成。正桥全长1806.712m,为双层公铁两用桥,公路在上层。正桥共11孔,自北向南为:两联3x162m连续钢桁梁,一联180m+216m十180m用柔性拱加劲的钢桁梁和一联2x126m连续钢桁梁。桁宽12.5m,桁高16m,最大下加劲弦高16m,最大加劲拱矢高32m,所有钢梁为栓焊结构。
铁路引桥:南岸35孔,北岸109孔,为跨度40m的无碴无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箱梁,每孔两个单箱。铁路引桥南岸1428.444m,北岸长4440.934m。公路引桥:南岸33孔,北岸32孔,均为跨度40m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梁,每孔8片。公路引桥南岸长1347.021m,北岸长1306.389m。
正桥钢梁共4联计11孔,主体系为带竖杆的三角形桁架,桁高16m,节间长度为9m,在支点处设有下加劲桁(桥台处除外),跨度162m梁及126m梁的加劲弦杆的起点设在距支点36m处,加劲桁高14m(与跨度180m梁相接处的加劲桁高增至16m),180m+216m+180m梁除设有下加劲桁外,还设有加劲拱,成为刚性桁梁柔性拱体系,下加劲桁的起点设在距支点18m处。支点处加劲桁高16m,加劲拱的矢高180m跨为24m,216m跨为32m(自上弦至拱顶)。两主桁中心距12.5m。
两主桁的弦杆间(含拱圈及加劲弦)设有平面纵向联结系,三角形桁架的竖杆处,每隔一节间设横向联结系,加劲弦处每一节间,设有横向联结系,各支点处设有桥门架。
双线铁路布置于钢梁的下弦,纵横梁系统,铁路明桥面,两线路中心距4.2m。为了减少铁路纵横梁与主桁的共同作用,设有伸缩纵梁。
公路位于钢桁梁的上弦,钢纵梁叠置在横梁上,钢纵梁设计成4跨连续梁(4X9m),以减少公路面的伸缩缝,预制的轻质陶粒钢筋混凝土板搁置在钢纵梁上。
钢桁梁的每个支点处,设有起重横梁,每一中间支点,每桁布置10个起重点,端支点处,每桁布置6个起重点,但在桥台处,每桁布置三个起重点。每一起重点可安置一台500t千斤顶,在钢梁安装过程中及日后养护需要起顶钢梁时,要求上下游侧各起重点所有起重千斤顶(同一型号)用同一油泵并联起顶,以免上下游侧受力不均而引起超载。
钢梁的每一支点设有钢梁支座,每联仅有一个支点设固定支座,其余支点设活动支座,固定支座设置在反力较大的中间支点,唯独2X126m梁的固定支座设在端支点,目的是为了减少9号墩处钢梁端伸缩跨度的总长。本桥采用铰轴式支座,铸件采用ZG25Ⅱ铸钢,铰轴采用35号锻钢。
桥上的主要附属设备有钢梁检查设备和铁路员工走道,不设避车台。
主要技术创新点
1.“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施工法”(已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2.将触变泥浆套和空气幕工艺用于下沉深度达50m的正桥和引桥沉井基础。
3.采用简易水上工作平台法修建管柱钻孔基础,创该类型基础在洪水期开工的先例。
4.采用浮式基础,解决了在地质极为复杂条件下修建基础的难题。
5.在铁路桥上采用跨度40m的无碴无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箱梁。
6.在国内采用最大跨径216m的三跨连续刚性梁柔性拱结构。
7.研制、应用成功屈服强度不小于412MPa的15MnVNq新钢料。
8.解决了钢梁15MnVNq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杆件的板材焊接技术问题。
9.研制成功了材质为35VB并经磷化处理的大直径高强度螺栓。
10.采用双层吊索架全伸臂安装180m钢桁梁。
11.采用216m大跨跨中合拢及柔性拱合拢工艺。
12.在三大拱的吊杆上采用抑制振动的新型质量调谐阻尼器(TMD)。
13.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吊重300t、跨度40m的架桥机。
14.试制成功φ2.5m反循环旋转钻机 ,桥梁施工中取得成功。
成绩与荣誉
九江长江大桥是继武九江长江大桥汉长江大桥之后,我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八座大桥,也是我国目前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无论是桥的设计、施工工艺,还是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都反映了我国迄今最先进的建桥水平。整个大桥设计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独特,雄伟壮观。大桥铁路引桥采用的无碴无枕预应力箱形梁,在我国建桥史上还是第一次。主河槽216米宽的大跨度,也居全国桥梁之首。
九江长江大桥1996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及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第八届优秀设计金奖,2000年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