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唐寰澄:南国绮想渐行渐近
2011-01-06 来源:时代周报
2011年1月5日,在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再度提上议程之际,记者专访了为该工程倾注半生心血的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今年85岁的唐寰澄老人,精神矍铄。在老先生狭小的书屋中,堆放着其编写的诸多著作,当中悬挂的字画尤引人注目—“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市,惊天动地想,踬后跋前趋……”唐介绍说这是其在8年前对孟浩然的诗稍作修改而书。

  “现在年纪大了,不像从前那么麻利。不然,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我是肯定要参加的。”唐向记者感慨道。

  记者:“北阙休上书”是否指你曾为琼州海峡跨海工程之事上书江泽民主席?

  唐寰澄:对。1989年的时候,我当时以老百姓的身份直接上书北京,给江泽民提了一个建议,建议将三大海峡的前期工作纳入“八五”重点计划,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就觉得,现代科学发达,造跨海大桥的设想不是空想。不过是投资较高、技术较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做准备。所以我建议要超前动手,建议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做前期的调查论证。当时这个建议转到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也给我回复了,基本同意我的观点,但是回复中用了“为期尚远”一词,说建桥的研究还没到时候,不能立题,当时觉得挺遗憾的。

  记者:在你的记忆中,最开始提出琼州大桥建设是在什么背景下?

  唐寰澄: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了,那时候陶铸主政广东,就设想过要建设琼州海峡海底隧道。也在海峡两岸进行了一些钻探工作,不过当时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到了70年代,国际跨海桥梁建设大有进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建设成功,大家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海峡桥梁。1974年,铁道部在南京召开铁道科学技术研讨会,我那年写了《基础》这本书,其中在“深水大型基础的施工实例和设想”中就有提到,我国的深水大型基础,除了像长江这样较深的内河之外,还没有修建过海湾桥梁。雷州半岛到海南岛的琼州海峡,两岸间距差不多30公里,水深有60米,如果要修建桥梁,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当年秦始皇东临海隅,“驱石竖柱” “跨海架梁”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到了80年代,国家说要开发海南岛之后,这个课题就更热门了,1984年7月,王震将军陪同日本的代表团访问时就说,周恩来总理曾经有在琼州海峡建造隧道的意见。就在同一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南国绮想—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我在文章里面说,在琼州海峡,至少有几处可以作为桥址选择,到现在,很多资料草图都还在。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对琼州跨海大桥进行相关论证的?

  唐寰澄: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参与了虎门大桥的修建,1993年,广东省交通厅批准成立虎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第二年,我受邀成为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当时为琼州海峡跨海大桥这个事情,我经常奔走在广东、海南两省,还记得当时的思路是先鼓吹铁路轮渡,然后建造桥或隧道。我见过那时候的海南铁路公司总经理钟国宪、海口市前市长李金云,1990年的东亚桥梁国际会议上我也展示了跨海大桥的设计草图。

  从那时候起,一干就是8年,直至2002年。8年时间,我只干一件事—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的预可行性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部分工作。

  记者:论证小组有多少人?

  唐寰澄:实际上只有我一人,但是很多人都对我的工作给予配合。因为是系统工程,广东和海南的气象局、地震局和地质局的同志都为我提供资料。温家宝总理是地质专业出身,也曾过问跨海大桥地质方面的事宜。

  记者:最后论证的结果是什么?

  唐寰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做到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巨大,粤琼两省都不能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开建跨海大桥。

  记者:我们了解到,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存在,你怎么看待这些反对的声音?

  唐寰澄:对。隧道专家王梦恕和钱七虎都认为修建隧道更为合适。以前我们三人在研讨会上对此都有过交流。但是我认为,隧道一是造价更为高昂,二是一旦遭到破坏,难以修复。跨海大桥的修复则相对更为容易。

  从古至今,谁都知道,有固定式的跨海联系要比没有的好,汉朝的薛广德就说过,“乘船危,就桥安”,琼州海峡跨海造桥,不但可行,而且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记者:跨海大桥可谓倾注了你半生的心血。

  唐寰澄:从年轻的时候,被人称为“小唐”,到“老唐”,再到现在的“唐老”。可以说,我为琼州海峡的跨海大桥付出了大量心血。2004年,还曾写信给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自荐为跨海大桥再出一把力。
延伸阅读: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