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跨越天堑 超越自我
2012-09-12 来源:中华建筑报
在祖国辽阔的江河湖海上、矗立着一座座气势磅礴、千姿百态的桥梁。如同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大地。如同金丝纽带、连接着祖国的大江南北。似彩虹、悬挂天空、熠熠生辉。似大鹏、展翅云霄、飞涧而过。每一座桥都是那么巧夺天工、叹为观止。每一座桥又是那么的宏伟壮丽、引人驻足。在惊叹其鬼斧神工般造诣的同时,更惊叹其艺术创作的魄力。与这“惊叹”相连的是一个响彻世界桥梁界的名字——“中铁大桥局”。是什么人,能有如此的能力,带领着这支中国桥梁建设的国家队,走在世界桥梁建设的前列?是什么人,能有如此的魄力,引领着中国桥梁事业向世界桥梁建设最高境界迈进?是什么人,能有如此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桥梁建设的先进水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的办公室。

  
  刘自明
  初见刘自明,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儒雅、深邃

  对于大桥局的成长历程,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可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毛主席说:“你们要建成、学会。以后要在长江上建20座、30座桥,要到处都能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修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大桥局。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毛主席来武汉视察,在桥上毛主席对时任的老局长说:“大桥你们是建成了,可是你们要建成学会。以后要在长江上建20座、30座桥,到处都能走。”毛主席这句话,是对大桥人的鼓励,更是对大桥人的期待。目前,长江上已建和在建的大桥有80多座。刘自明说:“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他老人家,他的期待我们早就实现了。”刘自明说。

  胡锦涛说:“希望你们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

  2005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了在建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并与工作人员亲切交谈。总书记详细询问了中国桥梁建设近年取得的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桥梁建设自主创新的情况以及天兴洲桥的建设采用了哪些领先技术。作为大桥建设者之一,刘自明作了认真回答。当得知我国近十年来桥梁建造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时,总书记殷切地希望:“你们要不断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建桥技术。”

  当年总书记视察过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已于2009年12月26日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交付使用。2010年6月份天兴洲长江大桥在第27届国际桥梁大会上被授予乔治·理查德森大奖。该会议每年举办一次,在国际桥梁界享有较高声誉。其中,乔治·理查德森奖为设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奖项,每年授予一个在桥梁设计、建造、科研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桥梁工程。时隔两年,今年6月份,中铁大桥局修建的另外一座桥——京沪高铁线上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也获得了同样的奖项。两届参加代表世界桥梁最高水平的评选,都获得乔治·理查德森奖——桥梁最高荣誉的奖项。“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所以胡总书记的嘱托,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桥梁建设水平,我们也做到了。”刘自明说。

  张德江副总理说:“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的质量,你们就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国家队。”

  今年2月3日,张德江副总理来湖北视察。在大桥局企业文化展示厅看了大桥局的建筑展示,特别是海外工程展示后,他发表了感触很深的讲话。他说:“大桥局这么多年走下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造的质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你们就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国家队”。

  刘自明谦虚地说:“大桥局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哪一个人的成绩,是几代大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现在的管理者都清楚地认识到,大桥局今天的辉煌是几代大桥人、几代专家、干部工人,不畏艰辛、历经磨炼、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的结果。不能说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我们从来不敢这样想、也不能这样想,更不应该这样想。”

  在挑战与机遇中,结合企业特色,调整思路创全面发展

  当前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是摆在中铁大桥局集团面前的严峻问题。刘自明认为实现转型升级要着力做好三个转变:

  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前些年的管理比较粗放,且项目多,量大。靠的是“广种薄收”。这种管理思路会造成经营管理成本无法控制,经济效益低下。因为项目收益率低,通常的情况就是“辛辛苦苦干一年,手上没有几个钱”,企业面临的经济困境仍然未能解决;“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也造成人力物力资源异常紧张。现在要向“精耕细作”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盈利模式,加强项目管理,加大困难单位的扭亏力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牢发展基础。“做精管理、提升品质,减轻包袱、做实企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要珍惜每一个在建项目,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精打细算,强管理、提效益。坚持精选市场、精选客户,降低机会成本。盘活存量资产,杜绝低效率重复投入,降低重置成本。

  由“劳动密集型”向“装备精良型”转变。传统建筑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前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机械装备比较落后,普及程度不高。但现在愿意从事建筑业这种风餐露宿行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少,人力资源成本也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要求中铁大桥局集团必须加快由“劳动密集”向“装备精良”转变。通过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方式,通过推广使用新装备,促进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实施,促进桥梁科技发展。通过装备现代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生产能力。

  由“技术领先”向“全面领先”转变。近60年来,大桥局在国内外设计建造桥梁1500余座,总里程达到1400多公里,工程获100多项大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10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4项,詹天佑大奖17项,创中国企业新纪录37项,拥有专利197项。拥有一大批专家人才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7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70名、高级工程师957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90名。这足以说明大桥局在桥梁技术方面是领先的、牢固的。但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仅仅依靠这些,还需要全面的领先,包括管理、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实现管理和科技“四轮驱动”,实现管理与科技相互促进,推动企业全面领先。

  倡导绿色环保与节能减排,不留质量隐患,对社会负责

  建筑业作为资源消耗大户,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建设绿色工地,推动工程建设行业的节能减排尤其重要。今年,大桥局有一个工地被国家评为绿色环保工地,关于绿色环保指标国家相关文件有具体规定。比如,一个工地,根据合同工程的需求消费,要打多少混凝土、要挖多深基坑、架多少钢梁、用多少水、办公区和生活区该有多大的面积、房间的照明灯数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当然,我们很多工地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我们也将比照绿色环保工地标准继续推行我们的工地低碳化进程。”刘自明说,“另外,我们也将继续加大周转材料的周转次数,推行桥梁结构的标准化设计以节约资源。严格执行工程减排标准,集中处理泥浆等工程垃圾,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

  大桥局深知,工程投入使用后在其寿命期内能够安全有效服役,这才是更大的节约,他们要求在建工程建造过程中一定不能留下任何质量缺陷。他们倡导质量零缺陷。这是更大的社会责任。

  透过刘自明镜片后那虔诚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企业家对社会的胸襟与对事业的赤诚。

  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企业转型升级还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去管理。中铁大桥局集团通过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例如在建筑工地,在施工现场安置摄像头来监控施工过程,防止违章作业、偷工减料等行为,这样既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对预防质量安全事故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信息化的管理远不止这些,中铁大桥局集团已经建立起网上办公平台,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他们还要建造数字博物馆,要保留数字档案、电子档案。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就目前来看,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桥梁建造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标准化管理和法人管控

  2002年刘自明开始任大桥局副总经理,当时中铁大桥局集团有员工2.2万人,产值20几个亿。现在大桥局年产值达到200多亿,员工队伍不到1.5万人,产值增了十多倍,工地的数量也成倍增长,这么多的工地如果单纯靠人工去管理,很难做到有效管控。为此,中铁大桥局集团颁布了17套企业标准,倡导企业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此举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层次。另外,他们还实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管理也叫法人管项目,“法人管项目”不是说企业的哪一个人管项目,而是企业的各职能环节按规范化的程序实施对项目的管理控制,在“法人管项目”下的项目经理只是代表企业去管理项目,是执行人而不是决策者,项目经理要严格体现企业管理项目的旨意,严格执行企业管理项目的规范制度。以前的管理模式是“项目经理管项目”,即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制,项目经理拥有工程实施的人、财、物的决定权。这种传统的“项目经理管项目”的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病是:项目经理具有项目实施的权利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企业法人失去对项目实施的控制权,却承担了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信贷、成本等工程的风险和法律责任;企业无法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去控制项目的资金成本,表面上是企业法人收取管理费,是只赚不赔,实际上由于大多数传统管理方式管理的项目在账面成本上都不理想或者亏损,企业根本得不到完全可能得到的效益。“穷庙富方丈”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宁愿当项目经理不愿意做企业总工也是许多建筑企业施工技术人员的想法。另外,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物资材料费一般占工程造价的50%以上,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物资材料采购权、工程分包权等权利交给了项目,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极易发生工程管理的漏洞和腐败。那么相对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法人管项目”的优势就在于能通过集中控制特别是人、财、物的“三集中”解决项目经理管项目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企业能通过对多项目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控制,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透明化,有助于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企业法人通过集中的项目资金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资金流动利用率,增强企业的银行诚信度;能有效地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优良、使用放心的建筑产品;能有效地堵塞项目管理的漏洞,防止管理人员犯错误、保护人才资源、预防腐败。再一个,就是做好风险防范,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转型升级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打破垄断,自主研发,弘扬创新精神,赢得市场

  中铁大桥局多年来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创新。以桥梁的跨度为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公铁两用大桥仅有武汉、南京和枝城三座长江大桥,武汉、南京大桥的最大跨度分别为128米和162米;到1993年建成的九江长江大桥,跨度达到216米,设计建造中有11项科技成果刷新国内外建桥纪录。2000年建成的“世纪大桥”芜湖长江大桥,跨度达到312米,是亚洲首座公路、铁路两用特大型斜拉桥。而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桥,主跨跨度达到了504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最近两年中铁大桥局集团还在不断推进、不断创新。现在在建的安徽铜陵公铁两用桥,设计跨度达到了630米。今年底、明年初他们要开工建造的沪通长江大桥,设计跨度更是达到了1092米。

  从桥梁建筑材料来说,这些年中铁大桥局也在不断创新。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材要靠国外进口,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桥梁钢,到了60年代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中国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苏联老大哥的刁难,从国外进口钢材已经不可能了,只能自主研发桥梁钢,在50年代末,中国铁道部、冶金部就指示大桥局与鞍钢集团联合研发中国的桥梁钢,经过努力,中国第一批低强度桥梁钢在南京长江大桥开工前研发成功,并应用于南京长江大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争气钢”;到了70年代修建九江长江大桥的时候,跨度提高到了212米,由于跨度的增大,焊接要求的提高等等,都对钢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15MnVNq由大桥局联合武钢集团研发成功。新世纪所建成的天兴洲桥,大胜关桥,钢材强度等级、性能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同时,与时俱进的桥梁施工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引起瞩目:天兴洲大桥利用锚墩预应力钢绞线精确定位新工艺,实现巨型围堰水中定位精确控制在5厘米以内。首次实现用围堰顶作为钻孔平台,根据长江水位变化的带载升降技术,此项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南京大胜关长江桥主梁钢梁首次采用世界首创的三片主桁承重结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板桁组合结构;首次采用伸缩量1000毫米的桥梁轨道温度调节器和梁端伸缩装置,17800吨的大吨位球型支座。主桥深水基础采用无导向船的双壁自浮式围堰作施工平台。东海大桥建设中,首次运用了海上长桥整孔箱梁预制架设的建设理念,克服了在深水桥墩和恶劣条件下施工的难题。在混凝土箱梁方面,每片箱梁长70米、宽15.8米、重达2200吨,号称“中华梁王”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箱梁采用海工高耐久性混凝土,大桥局的科研人员重新调配混凝土配方,并创造性地改进工艺,创造了没有任何裂缝的混凝土箱梁,它使我国在混凝土箱梁的制造技术和工艺上迅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开裂的世界难题,满足了跨海大桥特殊的环境和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的要求。2007年9月28日,大桥局建造的中国第一片超百米长的整跨吊装式桥梁,准确地架设在上海长江口隧桥工程的53号至54号桥墩上,这又标志着中国梁式桥梁的最大跨度从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70米跃升到了105米,突破了中国梁式桥梁跨度的“百米”大关。

  在装备研发方面,为适应国家重点工程施工需要,大桥局全方位加强装备研发。先后研制了400吨“大桥海虹吊船”、“大桥海龙”抛锚工作船、2500吨“小天鹅”号、3000吨“天一”号起重船,95米打桩船及铁路客运专线900吨架桥机、运梁台车、液压震动打桩锤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海上运架和打桩设备,牢牢掌握了海上施工及铁路客运专线高难度桥梁施工的话语权。

  同时,大桥局在桥梁勘测设计、监控养护等方面也步入了新的征程。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中,承揽了全桥的测量监控项目和90%的设计任务,建成了领先世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参考站,填补了国内在跨海长桥建设中的空白,为海中打桩提供了精确定位服务。青岛跨海大桥、厦门跨海大桥、浙江舟山连岛跨海大桥等工程都采取了这种在世界上领先的监测技术。正是因为60年以来中铁大桥局集团一直坚持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才使得他们在桥梁建设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刘自明又笑了,笑得很爽朗,笑得也很自豪

  这么多年来他们时刻牢记工作是靠人来做的,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他们在员工的福利待遇、生活保障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应的改善,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对新进公司的员工刘自明给他们的第一课就是:首先如何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大桥人,然后再去想怎么做一名好的工程师、做一名合格的经理、总经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实际能力做出相应的鼓励与奖励。所有大桥局取得的成绩都是大桥人共同创造的,都由我们共同分享。”刘自明教导员工时说。

  感恩祖国培养,回报社会,引领行业新风

  大桥局自1953年成立以来,不管国家发生什么变化、出现什么变故,国家始终给予大桥人巨大的关怀和支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大桥局的建桥专家、技术人员都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保障生活。那时南京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期间,领导指示专门给工程师们开小灶。在国家极度艰难的时期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他们的生活。显示了国家对桥梁事业的极度重视,对桥梁专家的极大关心。也正是由于国家的重视与关心,大桥局才得以逐渐发展壮大。所以,大桥局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与国家的培养、关怀、关心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大桥局现任领导刘自明时常讲:“大桥局的员工是国家培养,在企业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各级领导也正是在大桥局这个良好的平台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国家对我们的培养和关怀。那么现在反过来我们一定要回报国家、回馈社会。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从事我们的工作。”

  在桥梁投标过程中,本着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心态谋市场,绝不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项目。在工程施工阶段,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谋发展,与兄弟单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合力将每一个桥梁打造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今后,他们将继续发挥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的优势,继续发挥行业领袖作用,引领桥梁行业的先进行风,真正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保持清醒认识,共赢市场,打造百年老店

  “当然,未来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这支国家队,跟世界一流队有多大的差距?我们在寻找差距,只有找到了差距,我们才能找到追赶的方向。从管理、技术等方面与世界最好的对手对标,寻找差距。我可以肯定地说,差距肯定是有的,我们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企业已走过近六十年的路,下一个六十年如何度过,如何将企业打造成为百年老店,是摆在我们这一代领导人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打造成为百年老店需要引领企业百年发展的企业战略,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一代代愿为桥梁事业奋斗的人才队伍,需要一座座百年不朽的工程。唯有这样企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百年老店。”刘自明说。

  他沉思片刻,坚毅的目光透过镜片对我们、更像是对自己说:“如果问我有什么愿景,这就是我的愿景,我一定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实现这个愿景!”

  大桥局的办公楼紧紧依偎着武汉长江大桥,仿佛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一列列车的轰鸣声传过来、刘自明深邃的眼眸立刻闪亮着欣悦的神情,这种神情,只有投入了毕生的爱、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只有如同深爱着自己母亲般去深爱大桥的人且誓愿以毕生的心血投入桥梁事业中的人才能流露出来。

  从刘自明睿智的眸光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正策划着去跨越更多的天堑,期待挑战更多的不可逾越。我们更坚信,今天的大桥人在以刘自明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会不断的跨越天堑、不断的逾越巅峰、不断地超越自我,引领着中国这支庞大的桥梁建设航母,披荆斩棘 踏浪奋进,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世界桥梁建设奇迹中,高傲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