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川藏线上
2014-06-27
中国桥梁网(通讯员 张丽琴 马汉宏)6月,晚上8点的西藏林芝,天仍很亮,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川藏公路通麦至105道班整治改建工程二标项目部的简易篮球场上,一群小伙子打得正欢,在施工现场忙碌了一天,短暂的休息时间,他们放松得很彻底。离项目驻地几十米开外,高耸入云的桥梁主塔上,隐约可看到依然在上面作业的施工人员。
川藏公路318国道被称为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公路之一,整治改建工程为318国道最后未铺设油面的路段,该地段属青藏高原侵蚀切割最强烈地区,地质灾害频发。飞石、滑坡、塌方、泥石流,这些离我们很远的自质灾害,却时常伴随着这些建设者,不平常的施工路段,注定了来这里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平凡的经历。
不在施工,就在路上
因为海拔高,这里走路快了,就会有些气喘,平时走路大家都会尽量放慢步伐以节省体力。迫龙沟特大桥2号主塔现场技术负责人、小个子的何炳灿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要来来回回地在高达6米的主塔钢筋笼内徒手爬上爬下好几次,因为钢筋间隔很密,只能以“爬”的方式进去检查钢筋绑扎、模板拼装等情况,为主塔各节段浇筑把好关。测量室负责人田云及他的伙伴们,则扛着几十斤重的仪器,每天要爬上山坡、主塔上等多数人不会去的地方,对整个工程进行精准而密切地监控。
跟何丙灿、田云一样,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坚守着中国中铁安全质量誓言,对施工的每个过程负责。
王法江是这个项目路基现场施工负责人,路基位于西藏公路“通麦天险”之中,是很有名的飞石路段,14公里内,多处立有“飞石路段,请注意安全”的提示路牌。由于道路整治工程与原川藏318国道部分重合,路基施工部分是来往车辆必经之地,为了保证施工及来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王法江直接把床搬到路基底部、帕隆藏布江边上的帐篷里。“里面只能放张床,啥都没有。老下雨,被子总是湿的”,不仅如此,王法江和他的同事们每天还要顺着长约70米、很陡峭的施工便道爬上来,“气喘得不行,有时需要在中途歇两、三次,这几十米的坡,要爬将近半个小时。”他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坚守了一年之久,目前路基施工已近尾声。
一座大桥、一段路基、一座隧道,项目部负责的三项内容,没有哪一样让安质部部长岳陆海觉得省心,他也总在路上,隧道爆破用的炸药,需要经过申请、领用、押运、入库等等复杂、繁琐而细致的手续及过程,每个环节不能出一点差错,很多时候,他不是在申请就是在押运炸药的路上,由于路途遥远、行车不便加上住户稀落,他常常要带着泡面,一大早出去,很晚才能回项目部。在安全上,当多数人把目光放在越来越高的主塔施工,拥挤不堪却交通繁忙的路基施工上时,岳陆海却显得自信从容,“我们的主塔施工作业平台,在上面闭着眼走都没问题,我们做了很好的防护。”
我们的经理,我们的团队
“哗……”,没有任何征兆,又下雨了,项目部的同志们习以为常。这里被称为西藏小江南,一年有半年是雨季。
项目经理刘荣穿着套鞋,冒雨又去现场了。办公室里很难找到他,项目部的同志们也习以为常了。作为中铁大桥局第二届建桥楷模,刘荣第一次当项目经理,就遇到这么艰难的项目,原本工作就很拼命的他,更是全力以赴,他走路的样子,都能看出他总在思考问题,这个项目很多技术方案优化的思路,都源自于他。 “刘总是一个把工作看得很重的人,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工作中了,是全身心那种。”副总工程师陈军洋是刘荣的得力助手,他说刘荣的这种忘我和投入,影响了整个团队,包括他本人。而刘荣却说:“川藏线整治工程受关注度高,能来的同志,都不简单。我们团队那种一心向上,爱企如家,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经营的精神,时时感动着我。”
刘荣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浇筑2号主塔时,恰值深夜,当时已经十二点多了,他突然听到主塔那里传来“砰砰”的敲击声赶过去一看,才知道混凝土输送泵堵管了,生产副经理、现场调度、技术员等所有现场值班的人员全部参与了抢修,因为处理及时,泵管很快恢复正常,没有影响主塔的浇筑。如果不是循声而去,刘荣根本不知道。
“这不算什么,项目部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工程技术部部长武立冬说,这样的事情,在这个项目部经常发生。2013年底,因为散装水泥供不应求,项目部不得不购入部分袋装水泥。一次运水泥的车到了,作业队因为太忙,抽不出人卸车,情急之下,项目部就在群内发了条消息:“袋装水泥到了,请有时间的同志出来卸车。”短短几分钟,运输车前就聚集了十来个小伙子,有相当一部分是项目部的部室负责人。“看到项目部的通知,放下手里的工作,自然而然就跑出来了,什么也没想。”武立冬说。“当时刘总刚好从现场回来,看到了,二说没说就加入到卸水泥的队伍中了,他还穿着雪白的衬衣呢”,董军回忆,因为任务急,大家顾不上换衣服,甚至还有些同志直接光着膀子加入了进来。卸完车后,衣服上全是板结的水泥灰。“衣服洗不出来了,不能穿,都扔了。”他呵呵地笑着说。那次,他们卸了近二十车水泥,差不多有一千吨。
“工期本来就紧,作业队忙不过来时,我们帮着做一点,他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现场啊!”当问及为什么不等作业队而选择自己干时,董军想都没想的回答,或者代表了这个项目部多数人的想法。
每天多想点,成本降一点
“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 ”,相信这句广告词大家不陌生。在这里,换成“每天多想点,成本降一点”,则更贴切,成本管理在这里无处不在。
“哟,又停电了!”
“不要紧,换电在,马上就会来的。”
如果你正在项目部吃晚饭,突然停电了,不用着急,每天的这个时候,这里总会有几分钟短暂的停电时间,根据不同时段的用电量,采用不同功率的发电机,这招让项目部的发电油耗得到大幅降低。“从开始的每度4块钱油耗,降到现在的每度2块多钱。”刘荣说。由于地处高原,加上位置偏远,项目部需要自己发电,但费用很高。“怎么把费用降下来?”刘荣对机电部门出了道思考课题。机电部在认真分析后发现,采用单一的发电机,就会出现用电高峰时供不应求,生产不紧时供大于求,造成功率的浪费。最后他们用250、350及500千瓦三组发电机组,根据负荷随时切换发电机,使发电量与用电量基本匹配。
项目部生产区的场地布置,也是大有文章。碎石场设在项目部负责施工的帕隆1号隧道的出碴口处,混凝土搅拌站设在碎石场旁边。隧道开挖后的碎石直接进碎石场破碎加工,再进入搅拌站,形成砂石料生产流水线化作业。原本弃之无用的石碴一点没浪费,合格的石子全部进入了工程实体中,既降成本又环保。“这种布置,减少了砂石料的二次倒运,费用也大大降低了。”刘荣说,初步估算,仅出碴石的再利用以及省掉的二次倒运这一项,可为项目部节省几百万元。
稍微留意,便可以发现迫龙沟2号主塔塔吊的吊臂特别长,目测都可看出它的吊装半径覆盖了项目部的整个钢筋加工场,使用频率非常高。该项目部的加工场,也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可实现三至四次的循环利用,可先预制桩基钢筋笼,然后预制桥面板,最后存放钢梁。“桥面板梁估计在7月初预制完,8月份要进钢梁,在这个空档期,我们可以投作钢结构。”刘荣都算好了。根据工序衔接来部署场地,有限的场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陈总总在办公室里比比划划,这块钢板用在哪儿合适,还用在哪儿合适”,项目经济师文桂芳说,项目部的很多再循环的重复利用方案,都来自陈军洋的大量演算,比如承台模板用完了,改造一下,成为板面模板;再组装下,可以用到主塔横梁施工;接着再拼装下,最后可以在牵索挂篮施工上,几乎没什么浪费。
“这也是刘总对我们的要求和启发吧,只要开动脑筋,总能找到更好的办法,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了。”说起自己在技术方案优化上的探索,喜欢笑的陈军洋又嘿嘿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