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桥梁美文欣赏之:湘子桥漫笔
2012-02-17 
还是孩提的时候,便盼望着能入城一睹湘子桥的绝代风采。

  十几年,当我步履匆匆真的来到湘子桥畔时,却深深地失望了。岁月的推移,幽冥的无情,已使古桥的风姿荡然无存。

  而今,一座气势雄伟的韩江大桥,接过了历史赋予湘子桥的交通重负,一睹古桥风华已不是可望不可期的梦想。

  湘子桥将重光的消息是令人振备的。我那善感的心已无法平静。于是躲进简陋的书房,翻开了苍黄斑驳的旧志,徜徉于湘子桥的历史画卷之中。

  当历史倒翻到八百二十九年前的时候,《三阳志.桥道》中赫然记载着:“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两病之”。聊聊数语,诉尽了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州太守曾汪顺应民心,造舟八十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洲于中,以强其势,根根址。凡三月而就,名曰康济桥”。

  然而,“造舟为梁”毕竟抵挡不住急流猛浪的冲击。于是,一个旷日持久的筑墩架梁工程拉开了帷幕。桥的两侧自乾道九年州太守常伟重修康济桥,“赎地辟基”,建“仰韩阁”起,至宝庆二年,五十五年间朱江、五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公相继筑建,共筑桥墩九座。又因丁允元增建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故改称“丁公桥”。

  东桥则自绍熙五年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起,经陈宏规、林票、林会诸公续建之,至开禧元年,历十六年终建成桥墩九座,并命名“济贮存周桥”。

  西桥和东桥建成之后,中段由于水流湍急,难以为墩。开庆间州太守林光世造舟十四只,贯以铁缆,接通了东西桥。形成了“十四梭船十八洲”的初步格局。

  这只不过是湘子桥的雏型,而湘子桥之成为“吾潮胜伏在广济一桥”,则在明代中期。“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这首潮州长民谣便是最好的写照。

  “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使湘子桥独步天下,蔚为壮观。“不可为墩”的浮桥,成为韩江航道上的重要关隘,成为减少湘子桥遭受洪水之厄的重要一环。

  廿四楼台廿四样”的华丽建筑,震铄古今,令人叹为观止;由桥西亭而东行,楼之一,西曰奇观,东曰广济;楼之二,西曰凌霄,东曰登瀛;楼之三,西曰得月,东曰韩仙;楼之四,西曰乘驷,东曰龙跃;楼之五,西曰涉川,东曰右通;楼之六,西曰左达,东曰济川;楼之七,西曰云衙,东曰冰壶,楼之八,西曰小蓬莱,东曰凤麟洲;楼之九,西曰摘星,东曰凌波;楼之十,西曰龙虹,东曰观滟;楼之十一,西曰邑翠,东曰澄鉴;楼之十二,西曰升仙,东曰韩阁。真个是:方丈一楼,十丈一阁,鳞次栉比,重瓴联阁,济美联芳。

  湘子桥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同福建、浙江、江西联系的必经之道。韩江又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动脉,航运上溯可达大埔、五华、上杭,下则可出海口。湘子桥的建成,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本枢纽,成了一里长桥一里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桥上的店铺竟先开启,各色旗幡、桂帘迎风招展,有茶亭、有酒肆、有果品、有小食,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直到山衙落日,叫卖声、吆喝声仍充斥桥面,不绝于耳。

  湘桥之夜更情趣盎然;“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桥上,酒肆中灯火高悬,楼阁上醉语笑喧嚣,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丝弦细语,真是:“万家连轲一溪横,深夜如闻鼙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已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啊!我那从未见过面的湘子桥之美一画如斯,怎不令人神往,怎不令人崇尚,怎不令人自豪!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