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双拥大桥是我的“毕业论文”
2012-08-14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 从2004年至今,唐俊在柳江上一连建了3座桥。三门江大桥被他说成是自己的“高中”,“展示了基础扎实的技术水平”;静兰大桥是他的“大学”,“从以技术为主到现场施工管理的融合过渡”;而今,这座双拥大桥,唐俊看成是自己的“毕业论文”——“技术水平、管理特点,都发挥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了。”
阳光明亮地照着。
坐在办公室靠窗的沙发上,唐俊长时间望着窗外江上正在建设中的100多米高的白色混凝土结构的双拥大桥A字主塔,一动不动。昨天夜里做梦,一直在担心这三十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会轰然塌掉!
一年前,中铁四局六公司承建了这座架设在柳江上、号称“世界第一”的单主缆斜吊杆地锚式悬索桥——双拥大桥,拥有1项国家专利、3项国家级工法的唐俊,成了工程项目经理的不二人选。
老一代建桥人一辈子也许只建了一座桥,而现在,作为新一代的建桥人,唐俊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两三年就能建一座桥,而且,“国内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层出不穷。2004年,30岁的唐俊就是在这条柳江上,晋升为项目经理,三十而立,这一年,他建造的三门江大桥,荣获“火车头”优质工程奖章,他编写的“宽桥面部分斜拉桥施工工法”获国家级工法。
然而,展现新时代建桥人气概的同时,这些年富力强的人们,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
眼前这座兴建于2009年1月的双拥大桥,技术难点已经接近世界桥梁建设史之最,430米宽的江面上没有一个桥墩,桥面像彩带一样从矗立在水中的两个巨大的A字主塔之间一穿而过,外观轻盈飘逸,却挑战着建设者的勇气与耐力。
“攻坚克难,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这样看待困难,唐俊是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如果压力让你害怕,就要找方法释放它,最好的方法是必须解决!”
心里不踏实的时候,唐俊格外安静,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缭绕烟雾中,大脑像摄像机一样一寸一寸地搜索检视着整座桥施工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像查看CT片一样,寻找着安全隐患的盲点乃至黑洞。
一
印象最深、也是精神压力最大的一座桥,是唐俊在柳江建造的第二座桥——静兰大桥。那一年,他33岁。
“大部分人一辈子建桥,但没拆过桥,尤其是在不破坏原有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拆桥建新桥。”静兰大桥就是这样,按照设计,施工者必须把原有桥面、桥拱拆掉,再在原有支撑力下拓宽桥面,把拱形桥改建成斜拉桥。
拆桥比建桥难多了!桥板连接在一起,拆掉一块,后面的就很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啦啦地顺势倒塌……专业设计院拿不出可行方案,拆桥方案最后由唐俊他们自行设计,自行施工。
签字拆除时,唐俊清楚地看见业主方、监理方负责人的手都在发抖。“这些四五十岁的人不约而同地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唐,我们下半辈子的政治生命就交给你啦!’”
“当时不觉得害怕,很自信。可是事后,后怕了很长时间。”唐俊的头脑里,清晰地存着这样一幅图像:紧张繁忙的静兰大桥拆桥现场,身穿蓝色工装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唐俊,手持对讲机,跟着高大的龙门吊一步一步走过来,不时地向不同地点的4个总工下达着拆除指令。终于,第一块桥板放下来了,安然平稳,相连的桥板没有出现骨牌效应。
“到这时,悬在嗓子眼儿上的这颗心,才放了下来。”唐俊说,重压之下,一个人最怕失去信心,最难的也是保持自信。“那么多资历比我老、学历比我高的人,都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就是觉得自己能找到方法,把它解决好!”
当时,这座旧桥每天要拆掉100吨的建材,每一次都生死攸关,结果竟一连拆了100多次!整整6个月,处在煎熬之中的唐俊,有时睡梦里会紧张得拳打脚踢。
睡不着的时候,唐俊在脑子里给自己放电影:五六岁时,跟着在镇上当武装部长的父亲,唐俊进了一趟镇武器库,满屋子的枪炮让这个小男孩兴奋不已,这时,父亲抄了一杆步枪挎在了他的肩上,他心里那个美呀!雄赳赳气昂昂笔杆条直地站着,个头儿还没枪高……
唐俊喜欢电视剧《亮剑》里的一句话——“即使实力不如对方,也要有敢于亮剑的勇气。”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唐俊认为,桥梁施工的整个过程,就是找问题,解决问题;再找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种循环中深化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任何工作交给我,我一定要解决掉。”唐俊很自信。
终于,静兰大桥的拆桥任务提前一个月完成。其保护性拆除的方案,后来被评为“省级工法”,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就像打了一场大胜仗!”亲历者说。
二
从2004年至今,唐俊在柳江上一连建了3座桥。三门江大桥被他说成是自己的“高中”,“展示了基础扎实的技术水平”;静兰大桥是他的“大学”,“从以技术为主到现场施工管理的融合过渡”;而今,这座双拥大桥,唐俊看成是自己的“毕业论文”——“技术水平、管理特点,都发挥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了。”
中专毕业,唐俊就整天在工地上摸爬滚打艰苦奋斗,15年,他从技术员成长为桥梁建设专家。桥梁是力学的艺术,建桥的过程就是在破解压力,“一座桥,桥板受力、桥墩受力,桥上各个部分都在受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就要从这些众多复杂的受力点中,找出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受力点;并在方案实施中,把设计贯彻到位。”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唐俊从自己的专业中找到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
“管理比技术更关键。”这是成熟的唐俊最深的体会,“安全方面、技术方面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他不怕遇到问题,最怕问题从自己眼皮底下被放过。
一天晚上10点多,唐俊按习惯又到工地检查。两个正在作业的工人把安全绳松松垮垮地丢在一边,身旁就是深达10多米的江水,唐俊当即要求停止施工,非常郑重地指挥作业人员绑好安全绳。第二天,这件“小违章”在全项目部被通告批评。
双拥大桥筹备阶段,唐俊就在项目部办起了夜校,每天晚上7点到9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全部参加培训,“先是由我讲,向大家灌输‘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观念,唤起大家的自豪与自信。培养一种精神,就是这不仅是我们的工作、工资,而且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之后,由各分片的负责人轮流讲,强化执行力,使所有人的步调一致、精神一致。”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定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因为自己的不专注,把事情做坏。”
施工中,唐俊实行分片负责制,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放在工程的重点部位、重点工序上,“我集项目之力,做一件事情,解决瓶颈问题。”
“现在,我的办公电话很少响了。”唐俊很在意这一点。
三
“早在两个月前,大桥今天的模样就完全在我脑子里形成了。”唐俊从小练就了一个本事——用图像进行思维。工地上的事情全被他放进脑子里,形成了立体三维图像,使他可以像医生看着CT片似的检查是否出现了什么病灶?
“没有什么压力是不能解决的。一定能解决!但一定要提前去考虑。最怕之后才发现它,那就很麻烦了。”一番过滤之后,唐俊舒了一口气,一切都是按计划井井有条地进行着,昨晚的噩梦纯粹是心里累积的压力所致。
今年五一,因为他在柳江上连续建了3座优质的大桥,被柳州市政府特别评选为市劳动模范。这是这座城市第一次把属于自己市民的荣誉奖给了一个来自安徽的外乡人,感到自豪的同时,荣誉又让他增添了一份压力。
阳光把身体晒得暖融融的,渐渐驱散了心里的恐惧。唐俊的目光从窗外高耸的A字主塔上移到了窗台上那盆绿色植物,叶片细嫩的小草,名字却叫做“也门铁”——当初就是因为这个“铁”字,他才决定养它。
小草和人一样倔强,他喜欢。